《存存齋醫話稿》~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卷二

曰:「此痰火症也。」龐曰:「軀雖肥,生平未嘗有痰,徒以遭跌積瘀血,於脅間作痛耳。」孫曰:「痰在經絡間,不在肺,故不咳嗽,而亦不上出。脈書有云:『滑為痰,弦為飲。』據脈實痰火也。如瘀血,脈必沉伏,或芤或澀也。面色亦不帶黃。前醫以瘀血治者,皆徇公言,不以色脈為據耳。」乃用大栝蔞帶殼者二枚,重二兩,研碎;枳實、甘草、前胡各一錢;貝母二錢。初服腹中漉漉有聲,逾時大瀉一二次,皆痰無血,痛減大半。再服又下痰數碗許,痛全止。三服腹中不復有聲,亦不瀉。蓋前由痰積瀉也,今無痰故不瀉。觀此,則診病雖須詳問,又當色脈合參,不可徇病人之言,為其所惑。又嘉言喻氏亦謂:「痰到胃始能從口吐出,到腸始能從下瀉出。」

〔七〕本經曰:「五味子氣味酸溫無毒。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盧子繇乘雅半偈曰:「五味俱全,酸收獨重,故益降下之氣。咳逆上氣者,正肺用不足,不能自上而下以順降入之令;勞傷羸瘦者,即內經云:『煩勞則張,精絕使人煎厥內鑠也。』此補勞傷致降令之不足,與補中益氣之治不能升出者相反。能降便是強陰,陰強便能益精。設六淫外束,及肺氣焦滿,餌之反引邪入臟,永無出期。縱得生全,須夏火從中帶出,或為斑疹,或作瘡瘍,得汗乃解。倘未深解病情,願言珍重。」按此則五味子之功能,的在降入,凡病情涉於宜升宜出者,視為戈戟矣。蓋肺統五臟六腑之氣而主之,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腎氣原上際於肺,肺氣亦下歸於腎,一氣自為升降者也。故上而咳逆上氣,由六淫外束,餌此則外邪不特不能升,不能出,直引之及腎,而漸成虛損。倘同熟地、麥冬等用,酸而兼膩,不啻錮而閉之。卷一第十一條所謂「不虛而做成虛,不損而做成損」者,此類是也。若六淫七氣有以耗散之,致肺失其降,而不歸肺之氣,因耗散而日虛;腎之精,因不藏而日損;此際不用五味子而誰用乎?五味子能收肺氣入腎。肺氣收,自不耗散;入腎,則五臟六腑之精,腎得受而藏之矣。雖然,論藥則得一藥之功能;論方則觀眾藥之輔相。凡藥皆然。試即於五味子發其凡,可乎?五味子之功能在降入,病情宜升宜出者不可用,固已。第執此說以論藥則可,若執此說以論方,則金匱要略中射干麻黃湯、厚朴麻黃湯、小青龍加石膏湯等方之用五味子,其說遂不可通。殊不知古人治病用藥,每於實中求虛,虛中求實,不比後人之見虛治虛,見實治實,補者一味補,散者一味散,攻者一味攻也。故雜五味子於麻黃、細辛、桂枝、生薑諸表藥中;雜五味子於射干、紫菀、款冬、杏仁、半夏諸降氣降逆藥中;雜五味子於石膏、乾薑諸寒熱藥中;雜五味子於小麥、白芍、甘草、大棗諸安中藥中。

白話文:

[卷二]

這是一種痰火症。龐翁說:「雖然身體肥胖,但生平從未有過痰症,只是因為跌傷導致瘀血積聚,在脅肋間疼痛而已。」孫思邈說:「痰積在經絡之間,不在肺部,所以不咳嗽,也不從上排出。脈書記載:脈滑為痰,脈弦為飲。根據脈象判斷,確實是痰火症。如果是瘀血,脈象必定沉伏,或者芤緩或者澀滯。而他的面色也沒有黃色。之前的醫生用瘀血的治療方法,都是聽信病人的話,沒有根據面色脈象來判斷。」於是用帶殼的大栝蔞二枚,重二兩,研碎;枳實、甘草、前胡各一錢,貝母二錢。初服藥後,腹中咕嚕作響,過了一會兒,大瀉一二次,瀉下物都是痰,沒有血,疼痛減輕了一大半。再服一次,又瀉下數碗痰,疼痛完全止住了。服藥三次後,腹中不再作響,也不再瀉下,因為之前的瀉下是因痰積而引起的,現在沒有痰了,所以就不瀉了。由此可見,診斷疾病雖然需要詳細詢問病情,但更要結合面色脈象綜合判斷,不能聽信病人的話,以免被誤導。嘉言喻氏也說:「痰到了胃才能從口中吐出,到了腸才能從下瀉出。」

《本經》記載:「五味子氣味酸溫無毒,能益氣、治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益不足、強壯腎陰、益精。」盧子繇在《乘雅半偈》中說:「五味子五味俱全,酸味收斂作用最強,所以能益降下之氣。咳逆上氣,是因為肺氣不足,不能使氣體順利下降。勞傷羸瘦,正如《內經》所說:‘煩勞則張,精絕使人煎厥內鑠也。’這是因為勞傷導致下降之氣不足,與補中益氣治療不能升出之氣相反。五味子能降氣,所以能強壯腎陰,腎陰強壯就能益精。但是如果外邪入侵,或肺氣鬱結,服用五味子反而會將邪氣引入臟腑,久治不愈。即使能保住性命,也必須等到夏天,由暑熱發汗排出邪氣,可能表現為斑疹,或長瘡瘍,出汗後才能痊癒。如果不深入了解病情,一定要謹慎。」由此可見,五味子的功效在於下降收斂。凡是病情需要升提宣泄的,就不能用五味子。因為肺主一身之氣,腎藏精氣,腎氣上通於肺,肺氣下歸於腎,氣機升降相互依存。上焦咳逆上氣,是因外邪入侵,服用五味子,外邪不僅不能升提排出,反而會引邪入腎,漸漸導致虛損。如果與熟地、麥冬等藥物一起使用,酸味和滋膩之性相合,就好比是堵塞閉塞,正如卷一第十一條所說的“不虛而做成虛,不損而做成損”,就是這種情況。如果外邪侵襲導致肺氣不能下降,肺氣耗散,腎精不能收藏,就會日漸虛損,此時就應該使用五味子。五味子能收斂肺氣,使肺氣下降歸入腎臟,肺氣收斂就不會耗散,腎臟就能收藏五臟六腑的精氣。

然而,論述藥物,要掌握單味藥的功效;論述方劑,要考慮眾多藥物的相互配合。所有藥物都是這樣。我們就以五味子為例來說明這個道理。五味子的功效在於下降收斂,凡是病情需要升提宣泄的,就不能使用。這一點沒錯。但是,如果只用這點來說明單味藥,是沒問題的;但如果以此來解釋方劑,那麼《金匱要略》中射干麻黃湯、厚朴麻黃湯、小青龍加石膏湯等方劑中使用五味子,就無法解釋了。殊不知,古人治病用藥,往往在實證中求虛,在虛證中求實,不同於後人的治法,見虛治虛,見實治實,補藥只用補藥,瀉藥只用瀉藥,攻邪藥只用攻邪藥。所以,古人將五味子配伍在麻黃、細辛、桂枝、生薑等發散表邪的藥物中,也配伍在射干、紫菀、款冬、杏仁、半夏等降氣降逆的藥物中,也配伍在石膏、乾薑等寒熱藥物中,也配伍在小麥、白芍、甘草、大棗等和解的藥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