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晴初

《存存齋醫話稿》~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卷二

總宜小劑緩劑。徐徐疏瀹。庶可漸望轉機。以病人胃氣已傷。藥氣入胃。艱於蒸變傳化。譬如力弱人。強令負重。其不顛踣者幾希。

〔三〕上條言諸藥蒸露。為輕清之品。氣津枯耗。胃弱不勝藥力者。最為合宜。請更申其說焉。元儀曰。「陰虛有三。肺胃之陰。則津液也。心脾之陰。則血脈也。肝腎之陰。則真精也。液生於氣。惟清潤之品可以生之。精生於味。非黏膩之物不能填之。血生於水穀。非調中州不能化之。

」是則人身中津液精血。皆屬陰類。津液最輕清。血則較醲。精則更加厚矣。讀內經「腠理開發。汗出溱溱。是謂津。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則知津與液較。液亦略為醲厚矣。竊謂津者。雖屬陰類。而猶未離乎陽氣者也。何以言之。

內經云。「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豈非液則流而不行。津則猶隨氣流行者乎。內經又云。「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霧露所溉。萬物皆潤。豈非氣中有津者乎。驗之口中氣呵水。愈足徵氣津之不相離矣。

氣若離乎津。則陽偏勝。即「氣有餘。便是火」是也。津若離乎氣。則陰偏勝。即水精不四布。結為痰飲是也。蒸露以氣上蒸而得露。雖水類而隨氣流行。體極輕清。以治氣津枯耗。其功能有非他藥所能及。泰西贊謂不待胃化脾傳。已成微妙。余謂病人胃弱。不勝藥力者。最為合宜。

然其力甚薄。頻頻進之可也。其氣亦易泄。新蒸者為佳。余治傷陰化燥證。清竅乾澀。每用之獲效。內經謂「九竅者。水注之器。」清竅乾澀者。病人自覺火氣從口鼻出。殆津離乎氣。而氣獨上注歟。

〔四〕時毒瘟疫。口鼻吸受。直行中道。邪伏募原。毒凝氣滯。發為內斑。猶內癰之類。其脈短滑。似躁非躁。口乾目赤。手足指冷。煩躁氣急。不欲見火。惡聞人聲。耳熱面紅。或作寒噤。昏不知人。鄭聲作笑。治宜宣通氣血。解毒化斑為主。得脈和神清。方為毒化斑解。但其斑發於腸胃嗌膈之間。因肌膚間不可得而見。往往不知為斑證而誤治者多矣。

〔五〕治痰氣壅塞。雪梨汁一杯。生薑汁四分之一。蜜半杯。薄荷細末一錢。和勻器盛。重湯煮一時。任意與食。降痰如奔馬。此方出幼幼集成。甘寒辛潤。邪襲於肺。泄肺降痰。試用良驗。

〔六〕滑脈多主痰。以津液凝結故也。然有頑痰阻閡氣機。脈道因之不利。反見澀脈者。開通痰氣。脈澀轉滑。見之屢矣。又現證脈象的是痰證。而病人言無痰。服藥後漸覺有痰。亦見之屢矣。閱孫文宿醫案治龐姓。遭跌脅痛。服行血散血藥多劑。痛不少減。孫診脈左弦右滑數。

白話文:

[卷二]

總之,用藥宜少量、緩和,慢慢地調理疏通,庶幾可以漸漸看到病情好轉的跡象。因為病人的胃氣已經受損,藥物進入胃中,難以蒸騰變化、吸收化解。這就像一個體力虛弱的人,強迫他背負重物,幾乎沒有不被壓垮的可能性。

上文提到各種藥物中的蒸露,屬於輕清之品,適用於氣津枯竭、胃弱不堪藥力的人。現在讓我們進一步闡述。元儀說:「陰虛分為三種:肺胃之陰,指的是津液;心脾之陰,指的是血液;肝腎之陰,指的是精氣。津液產生於氣,只有清潤的藥物才能滋生它;精氣產生於飲食的精華,非黏膩之物不能補充它;血液產生於水谷精微,非調和脾胃不能化生它。」所以,人體中的津液、精血都屬於陰類,津液最為輕清,血液較為濃稠,精氣則更加濃厚。讀《內經》「腠理開展,汗出很多,這就是津液;谷氣充盈,潤澤滋養,注入骨髓,骨骼得以屈伸自如,滋養腦髓,皮膚潤澤,這就是液體。」由此可知,津液與液體相比,液體略微濃稠。我私下認為,津液雖然屬於陰類,但尚未脫離陽氣。為什麼這樣說呢?

《內經》說:「三焦發洩陽氣,溫煦肌肉,充盈皮膚,形成津液;而那些流動緩慢的則為液體。」難道不是液體流動緩慢,而津液還隨著氣血運行嗎?《內經》又說:「上焦通暢,宣洩五穀的滋味,薰陶肌膚,滋潤毛髮,如同霧露的滋潤,這就是氣。」霧露滋潤萬物,難道不是氣中含有津液嗎?試驗一下,口中呵出的氣可以使水變得溫暖,更足以證明氣和津液是不可分離的。

如果氣離開津液,則陽氣過盛,這就是「氣盛則生火」;如果津液離開氣,則陰氣過盛,就會導致水液精氣不能四處流布,凝結成痰飲。蒸露是因氣上升而凝結的露水,雖然屬於水類,但卻隨著氣血運行,性質極其輕清,用來治療氣津枯竭,其功效是其他藥物難以比擬的。西方醫家讚揚它無需經過胃的消化和脾的運化,就能產生神奇的效果。我認為,對於胃弱,不堪藥力的人來說,最為合適。

但是它的藥力很弱,可以頻頻服用;而且它的氣也很容易散失,新鮮蒸餾的最好。我治療陰液受損、化燥的證候,例如竅陰乾澀,經常使用這種方法,效果很好。《內經》說:「九竅是水液注入的通道。」竅陰乾澀的病人,自己感覺到火氣從口鼻排出,大概是因為津液離開氣,而氣獨自上升吧。

時疫瘟疫,通過口鼻吸入,直接侵犯中焦,邪氣伏藏於募原穴,毒邪凝聚,氣血阻滯,發為內斑,類似於內癰。其脈象短滑,似急非急,口乾目赤,手足指冷,煩躁氣急,不願見火,厭惡人聲,耳熱面紅,或者寒戰,神志不清,胡言亂語。治療應當宣通氣血,解毒化斑為主。脈象平和,精神清爽,才算毒邪化解,斑疹消退。但是,斑疹發於腸胃、咽喉之間,由於在肌膚之間看不見,往往不知道是斑疹病而誤治的情況很多。

治療痰氣壅塞,可用雪梨汁一杯,生薑汁四分之一杯,蜂蜜半杯,薄荷末一錢,混合均勻,用文火煮沸一小時,随意服用,降痰如同奔馬。這個方子出自《幼幼集成》。藥性甘寒辛潤,邪氣侵襲肺部,可以瀉肺降痰,試用效果很好。

滑脈多主痰,因為津液凝結的緣故。但是,也有頑痰阻礙氣機,脈道因此不通暢,反而出現澀脈的情況。開通痰氣之後,澀脈就會轉為滑脈,我見過很多次這種情況。還有一些病人,根據脈象判斷是痰證,但是病人自己說沒有痰,服用藥物之後才漸漸感覺到有痰,我也見過很多次這種情況。我讀過孫文宿的醫案,治療龐姓病人,因跌傷導致脅痛,服用行血散血的藥物多劑,疼痛卻沒有減少多少。孫先生診脈,左脈弦數,右脈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