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存齋醫話稿》~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卷二

[〔一〕 醫事難矣哉。學識荒陋者無論矣;其在術精名重,日診百十人,精神不逮,大意處輒復誤人。蓋晨夕酬應,無少息時,索索無精思,昏昏有俗情,雖賢哲不免也。徐悔堂聽雨軒雜記云:乾隆壬申,同里馮姓館於楓橋蔡姓家。夏日蔡自外歸,一蹶不起,氣息奄然。因以重金急延薛生白先生診。

至則蔡口目悉閉,六脈皆沉,少妾泣於旁,親朋議後事矣。薜曰:「虛厥也,不必書方,且以獨參湯灌之。」遽拱手上輿而別。眾相顧,莫敢決。再延一苻姓醫入視,苻曰:「中暑也,當服清散之劑,參不可用。」眾以二論相反,又相顧莫敢決。馮曰:「吾聞六一散能祛暑邪,盍先試之。」

乃以葦管灌之,果漸蘇。苻又投以解暑之劑,病即霍然。夫薛氏為一代之名醫,只以匆匆一診,未遑細審,並致疑於少妾之在旁,誤以中暑為虛脫,幾傷其生。醫事不誠難乎其難哉!又類案載曾世榮先生治船中王氏子,頭痛額赤,諸治不效,動即大哭。細審知為船篷小篾,

刺入囟上皮內,鑷去即愈。苟不細心審視,而率意妄治,愈治愈壞矣。是故醫家臨診辨證,最要凝神定氣,反覆推詳,慎毋相對斯須,便處方藥也。

[〔二〕 熊三拔泰西水法云:凡諸藥系草木果蓏谷菜諸部具有水性者,皆用新鮮物料,依法蒸餾得水,名之為露,以之為藥,勝諸藥物。何者?諸藥既干既久,或失本性,如用陳米為酒,酒力無多。若以諸藥煎為湯飲,味故不全,間有因煎失其本性者;若作丸散,並其渣滓下之,

亦恐未善。(然峻歷猛烈之品,不得不丸以緩之。)凡人飲食,蓋有三化:一曰火化,烹煮熟爛;二曰口化,細嚼緩咽;三曰胃化,蒸變傳化。二化得力,不勞於胃。故食生冷,大嚼急咽,則胃受傷也。胃化既畢,乃傳於脾;傳脾之物,悉成乳糜,次乃分散,達於周身。其上妙者,

化氣歸筋;其次妙者,化血歸脈;用能滋益精髓,長養臟體,調和營衛。所謂妙者,飲食之精華也。故能宣越流通,無處不到;所存糟粕,乃下於大腸焉。今用丸散,皆干藥合成,精華已耗,又須受變於胃,傳送於脾,所沁入宣布,能有幾何?

其餘悉成糟粕下墜而已。若用諸露,皆是精華,不待胃化脾傳,已成微妙。且蒸餾所得,既於諸物體中最為上分,復得初力,則氣厚勢大,不見燒酒之味醲於他酒乎?按古人丸散湯飲,各適其用,豈可偏廢?諸藥蒸露,義取清輕,大抵氣津枯耗,胃弱不勝藥力者,最為合宜。其三化之說,火化口化,不必具論;

胃化一言,深可玩味。蓋飲食藥物入胃,全賴胃氣蒸變傳化。所以用藥治病,先須權衡病人胃氣及病勢輕重,此古人急劑緩劑大劑小劑之所由分也。如驟病胃氣未傷,勢又危重,非用大劑急劑不可。杯水輿薪,奚濟於事?一味穩當,實為因循誤人。倘或病人胃氣受傷,無論病輕病重,

白話文:

[卷二]

〔一〕行醫真是太難了!學識淺薄的就不說了,即使是醫術精湛、名聲顯赫的大夫,每天看診一百多人,精力也難以負荷,稍有不慎就會誤診。因為每天清晨到夜晚都在應診,沒有片刻休息,身心疲憊,沒有心思仔細思考,滿腦子都是世俗事務,即使是賢哲也難以避免。徐悔堂《聽雨軒雜記》記載:乾隆壬申年,同鄉馮姓在楓橋蔡姓家裡做館師。夏天的一天,蔡某從外邊回來,突然昏倒不起,氣息奄奄。於是家人重金請薛生白先生診治。

薛先生到時,蔡某口眼緊閉,六脈全沉,小妾在一旁哭泣,親朋好友都在商量後事。薛先生說:「這是虛脫,不用開方,只用獨參湯灌下去。」說完就拱手告辭上車離開了。眾人面面相覷,不敢做主。於是又請一位苻姓醫生來診治。苻醫生說:「這是中暑,應該服用清熱解暑的藥。人參不能用。」大家見兩位醫生的診斷完全相反,又不敢做決定。馮姓館師說:「我聽說六一散能祛除暑邪,何不先試試?」於是用葦管灌下六一散,蔡某果然漸漸蘇醒。苻醫生又給他開了幾副解暑的藥,病就好了。薛先生是當時的名醫,只匆匆看了一診,沒有仔細檢查,甚至因為小妾在旁,誤把中暑當成虛脫,險些害死病人。行醫不謹慎,真是難上加難啊!還有類似的記載,曾世榮先生治療船上王氏的兒子,頭痛額頭發紅,各種治療方法都不見效,稍微動一下就大哭。曾先生仔細檢查,發現是船篷上的小竹片刺進了孩子的囟門皮膚裡,拔掉竹片就痊癒了。如果醫生不仔細檢查,就隨便亂治,那治好的病少,治壞的病多。所以,醫生在診斷疾病時,最重要的是要集中注意力,冷靜思考,反覆推敲,千萬不要草率地對症下藥。

〔二〕熊三拔《泰西水法》記載:凡是草木果實、谷物蔬菜等具有水性的藥材,都應該用新鮮的材料,按照方法蒸餾出水,叫做藥露,用藥露治病,比其他藥物都好。為什麼呢?因為藥材乾燥時間長了,就會失去原有的特性,就像用陳米釀酒,酒力就不足。如果用藥材煎湯服用,味道也不完全,有些藥材煎煮還會失去本性。如果做成丸散,連渣滓一起服用,效果可能也不好。(但是峻猛的藥材,不得不做成丸藥服用以減緩藥性。)人體飲食有三種轉化過程:一是火化,烹煮使食物熟爛;二是口化,細嚼慢嚥;三是胃化,胃部將食物蒸化、轉化、吸收。前兩種轉化充分,就不會增加胃的負擔。所以,吃生冷食物,狼吞虎嚥,就會傷胃。胃部消化完成後,食物就會傳輸到脾臟。傳輸到脾臟的食物,都變成乳糜狀,然後分散到全身。最好的部分,化氣歸入筋脈;次好的部分,化血歸入血管,從而滋養精髓,培育臟腑,調節營衛。所謂好的部分,就是飲食的精華,所以它可以暢通無阻,到達全身各處;而糟粕則排洩到大腸。現在用的丸散,都是乾藥製成的,精華已經損耗了,還需要經過胃的消化和脾的傳輸,能夠吸收的又有多少呢?大部分都成為糟粕排出體外。如果使用藥露,都是藥材的精華,不需要經過胃的消化和脾的傳輸,就已經是精微之物了。而且,蒸餾得到的藥露,是藥材中最精純的部分,而且保留了藥材的原有功效,藥力強勁。燒酒的味道比其他酒濃郁,道理也是一樣的。古代的丸散湯劑各有用途,不能偏廢。藥露的優點是清輕,對於氣津枯竭、胃弱不能承受藥力的人,最為合適。至於火化、口化不必多說,胃化這一點,值得深入思考。因為食物和藥物進入胃部,完全依靠胃氣的蒸化和轉化。所以,用藥治病,首先要考慮病人的胃氣和病情輕重,這也是古人區分急劑、緩劑、大劑、小劑的原因。如果病情驟發,胃氣沒有受損,病情又很危重,非用大劑急劑不可。小劑量用藥,如同杯水車薪,於事無補。一味穩妥,反而會延誤治療,害了病人。如果病人的胃氣受損,不論病情輕重,都應該注意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