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存齋醫話稿》~ 卷二 (4)
卷二 (4)
1. 卷二
不嫌其夾雜。而於是表散藥。得五味子不致於過散。降氣降逆藥。得五味子更助其降令。而且寒熱藥得五味子寒不傷正。熱不劫津。安中藥得五味子相得益彰。綜而言之。用五味子意在保肺氣。不使過泄。然皆輔相成方。非君藥也。至桂苓味甘湯之治氣衝。加減者四方。苓甘五味姜辛湯。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以小青龍方中雖有五味子輔相之。究竟辛散之力大。能發越外邪。亦易動人沖氣。沖氣者。衝脈之氣也。衝脈起於下焦。挾腎上行者也。氣既沖矣。非斂不降。桂苓能抑沖氣。甘草坐鎮中宮。而斂降之權。
當屬之五味子矣。所以四方減去者惟桂枝。而加味以治咳滿。以去其水。以治形腫。以治胃熱沖面。至於五味子收斂腎氣。屹然不動。不使其氣復沖。苓甘若為之輔相者。終不易也。以是知一藥有一藥之功能。一方觀眾藥之輔相。不識藥性。安能處方。不識方義。安能用藥。
凡藥皆然。豈特一五味子。試即以五味子發其凡。詞費之誚。奚辭哉。
〔八〕鄒潤安本經疏證論五味子與乾薑同用。設為問答曰。「傷寒論中凡遇咳總加五味子乾薑。豈不嫌其表裡無別耶。曰。經云。脾氣散精。上歸於肺。是故咳雖肺病。其源實主於脾。惟脾家所散上歸之精不清。則肺家通調水道之令不肅。後人治咳。但知潤肺消痰。殊不知潤肺則肺愈不清。
清痰則僅能治脾。於留肺者。究無益也。乾薑溫脾肺。是治咳之來路。來路清。則咳之源絕矣。五味使肺氣下歸於腎。是開咳之去路。去路清。則氣肅降矣。合兩物而言。則為一開一闔。當開而闔。是為關門逐賊。當闔而開。則恐津液消亡。故小青龍湯小柴胡湯真武湯四逆散之兼咳者皆用之。
不嫌其表裡無別也。」按此論頗透徹。嘉言喻氏謂「乾薑得五味能收肺氣之逆。」是渾而言之也。陳修園不論虛實證。遇咳輒用五味乾薑。是渾而用之也。金匱桂苓味甘加乾薑細辛。乾薑為熱藥。服之當遂渴。乾薑為熱藥。仲聖已有明文矣。外感之由於暑燥火。內傷之涉於陰虧。
雖同五味或輔相藥。終不宜用也。考金匱五味同乾薑用者七方。皆有咳滿證。不同乾薑用者二方。射干麻黃湯證。亦見咳而上氣。雖不同乾薑而同生姜用。其義仍在治肺。獨桂苓味甘湯方治氣衝。其義在治腎。然肺與腎一氣。自為升降者也。治肺即所以治腎。治腎即所以治肺。
不過因病處方。注意或在肺。或在腎耳。或曰。黑地黃丸中。五味乾薑並用。治在肺歟。曰。論金匱方用五味意義。大抵如此。至後人用五味。其方不可勝數。豈能一一印證。若五味並熟地用。烏得謂不治腎。黑地黃丸。乃治脾濕腎燥方。一剛一柔。一潤一燥。熟地五味治腎燥。
白話文:
[卷二]
五味子用於各種藥方中,並不互相抵觸。在治療表邪散寒的藥方中,五味子能防止藥效過於散洩;在治療氣逆的藥方中,五味子能增強藥效,使其更好地降氣;在寒熱並用的藥方中,五味子能避免寒藥傷及正氣,熱藥耗傷津液;在治療脾胃虛弱的藥方中,五味子能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總而言之,使用五味子主要是為了保護肺氣,防止其過度耗散,但它始終是輔助藥物,而非主要藥物。例如治療氣衝的桂苓味甘湯,其加減方有四種:苓甘五味姜辛湯、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小青龍湯雖然也用五味子作為輔助藥物,但因其辛散之力較強,能發散外邪,也容易影響衝脈之氣。衝脈起於下焦,循腎而上,氣衝則需要收斂才能使其下降。桂苓湯能抑制衝氣,甘草鎮守中焦,而收斂、下降的作用則主要依靠五味子。所以,這四個加減方都去掉了桂枝,並根據需要添加其他藥物來治療咳嗽、胸悶、水腫以及胃熱上衝等症狀。而五味子則始終如一地收斂腎氣,保持腎氣的穩定,防止衝氣再次發生。苓甘湯等藥物作為輔助藥物,其作用始終不易改變。由此可知,每種藥物都有其獨特的功能,每一方劑都需要考慮各藥物的相互作用。不了解藥物的特性,就不能正確地處方;不了解方劑的原理,就不能正確地用藥。所有藥物都如此,豈止五味子一味藥物而已。筆者費盡唇舌解釋這些,並無其他目的。
鄒潤安在其《本經疏證論》中提到五味子與乾薑同用的問題,作問答如下:「《傷寒論》中凡遇咳嗽都加五味子、乾薑,難道不擔心表裡不分嗎?」答曰:「經書上說:‘脾氣散精,上歸於肺。’所以,雖然咳嗽是肺部疾病,但其根源實則在於脾。如果脾所散佈上歸於肺的精氣不清,則肺的調節水道的功能就會失調。後人治療咳嗽,只知道滋潤肺、消痰,卻不知道滋潤肺反而會使肺氣更不清,只消痰只能治脾,對停留在肺部的病邪無益。乾薑溫脾肺,這是治療咳嗽的根本方法;根本方法好了,咳嗽的根源就斷絕了。五味子使肺氣下歸於腎,這是治療咳嗽的輔助方法;輔助方法好了,則氣機就能肅降了。將兩藥合用,就是一開一闔,該開則開,該合則合,如同‘關門逐賊’;該合而開,則會導致津液耗損。所以,小青龍湯、小柴胡湯、真武湯、四逆散等治療咳嗽的方劑都使用這兩種藥物,並不擔心表裡不分。」這個論點相當透徹。喻氏說:「乾薑配伍五味子可以收斂肺氣逆上。」這是籠統的說法。陳修園不論虛實證,遇到咳嗽就用五味子、乾薑,也是籠統的使用方法。金匱要略中桂苓味甘湯加乾薑、細辛,乾薑是熱藥,服用後容易口渴。仲景已經明確指出,乾薑是熱藥,外感暑熱燥火,內傷陰虛,即使與五味子或其他藥物同用,也不宜使用。考究金匱要略中,五味子與乾薑同用的七個方劑,都有咳嗽胸悶的症狀;五味子不與乾薑同用的兩個方劑,射干麻黃湯的症狀也有咳嗽、氣促,雖然不與乾薑同用,卻與生姜同用,其道理仍在於治療肺。只有桂苓味甘湯治療氣衝,其目的是治療腎。但肺與腎是一氣相通的,互相升降。治療肺也就治療了腎,治療腎也就治療了肺。只是根據病情處方,有時著眼於肺,有時著眼於腎而已。有人問:黑地黃丸中,五味子與乾薑同用,是治療肺嗎?答曰:金匱要略中五味子的運用意義,大致如此。至於後人使用五味子的方劑,數不勝數,豈能一一印證?如果五味子與熟地同用,又怎能說不治療腎呢?黑地黃丸是治療脾濕腎燥的方劑,一剛一柔,一潤一燥,熟地、五味子治療腎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