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存齋醫話稿》~ 卷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8)

1. 卷一

醫者必從三部躍動之勢,揣知病源,蓋以此也。腦散動覺之氣,厥用在筋。第腦距身遠,不及引筋以達百肢;復得頸節膂髓,連腦為一,因遍及也。腦之皮分內外層,內柔而外堅;既以保存生身,又以肇始諸筋。筋自腦出者六偶,獨一偶逾頸至胸下,垂胃口之前;余悉存項內。

導氣於五官,或令之動,或令之覺。又從膂髓出筋三十偶,各有細筋旁分,無膚不及;其與膚接處,稍變似膚,始緣以引氣,入膚充滿周身,無不達矣。筋之體,瓤其里,皮其表,類於腦;以為腦與周身連接之要約,即心與肝所發之脈絡,亦肖其體,因以傳本體之性於周身。

蓋心、肝與腦三者,體有定限,必藉筋脈之勢,乃能與身相維相貫,以盡厥職。否則,七尺之軀,彼三者何由營之衛之,使生養動覺各效靈哉?無可注曰:此論以肝、心、腦、筋立言,是靈素所未發。以上二則,從鈔本醫書錄出,未詳作者姓氏。

其說與泰西所著全體新論等書所言略同。而泰西諸書,與王勳臣所著醫林改錯所論亦略同。按:泰西醫書與醫林改錯,為醫家所當參閱,以目稽勝於懸揣也。然其言臟腑之功用及氣機之流行,不無可議處。重慶堂隨筆評泰西書:「信其可信,闕其可疑」,兩言韙矣。

仁和徐然石書醫林改錯後曰:易云「天地定位,山澤通氣」。人身軀殼以內,物位之定也。飲食之化精、化液、化血、化大小便,氣之通也。信先生明位之定而執之;竊疑先生未能擴氣之通而充之也。此數言亦中肯。

[二十一]內經言:「胃中悍氣,循咽而上,沖頭中,外行諸竅」。可知頭汗出者,濕熱隨胃中悍氣上蒸故也。又人逢飲食輒頭汗出,甚者頭上熱氣蒸騰如煙霧,俗謂之「蒸籠頭」。此殆飲食入胃,飲氣食氣,輒隨胃中悍氣上衝,是天稟然也。

[二十二]何西池醫碥煎藥用水歌曰:「急流性速堪通便,宣吐回瀾水最宜。(即逆流水)百沸氣騰能取汗,甘瀾勞水意同之;黃齏水吐痰和食,霍亂陰陽水可醫;新汲無根皆取井,除煩去熱補陰施;地漿解毒兼清暑,臘雪寒冰熱疫奇;更有輕靈氣化水,奇功千古少人知;堪調升降充津液,滋水清金更益脾。」按:甘瀾水,用水置盆,杓揚萬遍,亦名勞水。古人言水性咸而體重,勞之則甘而清;取其不助腎氣,而益脾胃也。又言揚之萬遍,取動極而靜之義。愚謂後說近是。試取仲聖所用甘瀾水方細繹之,其義自見。氣化水者,以水蒸汗,如蒸花露法;一名氣汗水,一名水露。內經謂「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上為云者,水化為氣也;下為雨者,氣化為水也。水化為氣,則津液上騰,可潤上燥;氣化為水,則膏澤下布,可滋下涸。用水蒸氣,氣復化水,有循環之妙理,得升降之元機。不但可取以煎藥,燥火證口渴者,取而飲之,不亦宜乎?

白話文:

[卷一]

醫生必須掌握三種躍動的力道來揣摩病因。腦部散發著感覺的氣息,作用於筋脈。但腦部距離身體較遠,無法直接牽引筋脈以遍達四肢百骸。幸好有頸椎、脊髓與腦部相連,因此氣息得以遍及全身。腦部的皮層分內外兩層,內層柔軟,外層堅硬,既能保護生命體,又能作為諸筋的起始點。從腦部發出的筋脈有六對,只有一對越過頸部到達胸部下方,垂在胃口之前,其餘都位於頸項內。

氣息運行於五官,或使其活動,或使其感知。此外,還有三十對筋脈從脊髓發出,各有細小的筋脈分支,沒有皮膚不到達的地方。筋脈與皮膚相接處,略微變化,像皮膚一樣,開始藉此引導氣息進入皮膚,充滿全身,無處不到。筋脈的結構,內部柔軟,外部堅固,類似於腦部,是腦部與周身連接的重要紐帶。心臟和肝臟發出的脈絡,也與筋脈結構相似,因此將本體的特性傳遞到全身。

總而言之,心、肝、腦三者,體積有限,必須借助筋脈的力量,才能與身體相互維持、相互貫通,以完成各自的功能。否則,七尺的身軀,這三者如何滋養、守護,使生命活動和感覺都能靈敏有效呢?總之,這篇論述以肝、心、腦、筋立論,是《靈樞》未曾闡發的內容。以上兩則,摘錄自抄本醫書,作者姓名不明,其說法與西方所著《人體解剖學》等書所述略同。

而西方書籍與王清任所著《醫林改錯》的論述也大致相同。《醫林改錯》及西方醫書是醫家應該參考的,眼見為憑勝過臆測。然而,它們關於臟腑的功能和氣機運行的論述,不無可商榷之處。重慶堂隨筆評述西方書籍,取其可信之處,捨棄其可疑之處,兩者兼顧。仁和徐然石在《醫林改錯》後寫道:「易經說:『天地定位,山澤通氣。』人體軀殼內部,是物質位置的確定;飲食的精華轉化為精、液、血,以及大小便,這是氣的流通。」相信王先生明白了位置的確定而堅持此說,但我懷疑先生未能拓展氣的流通並充實其說。這幾句話也相當中肯。

〔二十一〕《內經》說:「胃中悍氣,循咽而上,衝頭中,外行諸竅。」可見頭部出汗,是濕熱隨著胃中悍氣上蒸所致。又有些人一吃東西就頭部出汗,嚴重者頭上熱氣蒸騰如煙霧,俗稱「蒸籠頭」。這大概是因為飲食入胃,飲氣食氣,便隨著胃中悍氣上衝,是先天稟賦使然。

〔二十二〕何西池醫生的煎藥用水歌訣說:「急流性速堪通便,宣吐回瀾水最宜。(即逆流水)百沸氣騰能取汗,甘瀾勞水意同之。黃齏水吐痰和食,霍亂陰陽水可醫。新汲無根皆取井,除煩去熱補陰施。地漿解毒兼清暑,臘雪寒冰熱疫奇。更有輕靈氣化水,奇功千古少人知。堪調升降充津液,滋水清金更益脾。」按甘瀾水是用水放在盆中,攪拌萬遍,也叫勞水。古人說水性鹹而體重,勞動它則變得甘甜清澈,取其不助腎氣而益脾胃。又說攪拌萬遍,取其動極而靜的道理。我認為後一種說法比較接近事實。試著仔細研讀仲景所用的甘瀾水方劑,其道理便可明白。氣化水,是用水蒸氣來發汗,像蒸花露的方法一樣,也叫氣汗水或水露。《內經》說:「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上為雲,是水化為氣;下為雨,是氣化為水。水化為氣,則津液上騰,可以潤澤上焦;氣化為水,則膏澤下布,可以滋潤下焦。用水蒸氣,氣又化為水,有循環的妙理,得到升降的根本機制,不僅可以用来煎藥,對於燥熱症口渴的人,取来饮用,也很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