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晴初

《存存齋醫話稿》~ 卷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9)

1. 卷一

〔二十三〕吳渭泉治大便燥結。糞後便血。用生豆腐漿七分。荸薺汁三分。約共一茶碗。將豆腐漿熬滾。和冰糖少許。沖荸薺汁。空心溫服。蓋荸薺甘寒而滑。開胃消食。除熱止血。豆漿乃清熱散血。下大腸濁氣。又雞鳴錄治女人帶下屬濕盛者。松石豬肚丸每早淡豆腐漿送服三錢。

又仁和何惠川輯文堂集驗方治痰火年久不愈者。用飴糖二兩。豆腐漿一碗。煮化多服即愈。又雞蛋豆腐漿沖服。久則自效。蓋雞蛋能去喉中之風也。余治一幼童喉風證。與清輕甘涼法。稍加辛藥。時止時發。後有人教服雞蛋。頂上針一孔。每日生吞一枚。不及十枚。病愈不復發。

此雞蛋能去喉風之一徵。

〔二十四〕雞鳴錄治噎膈方。用川黃連去毛。細切。二兩。以水九碗。煎至六碗。再加水六碗。煎至三碗。下赤金紋銀各一錠。每重二兩。浸湯內。大田螺五十個。洗淨。仰置盤中。以黃連汁挑點螺靨。頃刻化水。用絹濾收半碗。將田螺水同黃連汁金銀共入瓷鍋內。煎至碗半。

下蘆菔汁小半碗。無蘆菔時。以蘆菔子煎取濃汁用。同煎至碗半。下韭汁小半碗。次下側柏汁小半碗。次下甘梨汁小半碗。次下竹瀝小半碗。次下瑩白童便小半碗。俱以煎至碗半為候。將金銀取起。下醲白人乳一大碗。次下羊乳一大碗。次下牛乳一大碗。俱以煎至一碗為候。

成膏。入瓷罐內。封口埋土內一伏時。每用一茶匙。開水調服。極重者三服必愈。如湯水不能進者。將膏挑置舌上。聽其滲入咽喉。自能飲食。但愈後須食糜粥一月。方可用飯。此方清火消痰。去瘀下氣。養營潤燥。系京口何培元家秘傳。能挽回垂絕之證。故顧松園醫鏡名曰再造丹。

按內經曰。「三陽結為之膈。」三陽結者。大腸小腸膀胱熱也。小腸結熱則血脈燥。大腸結熱則後不圊。膀胱結熱則津液涸。三陽俱結。前後秘澀。下既不通。必反上逆。此所以噎食不下。從下而逆上也。又昔人指噎膈為血液枯槁。沉痼之疾。非大劑無濟於事。此方製法頗精。

煎膏釀厚。藥力甚大。正合嘉言喻氏所謂「能變胃而不受胃變」之義。良工調劑之苦心。有如是夫。

〔二十五〕重慶堂隨筆謂。木通味苦。故瀉心火由小腸出。諸本草皆云甘淡。或言微辛。豈諸君不但未經口嘗。且蒭蕘亦未詢乎。按木通古名通草。今之通草。古名通脫木。云木通味甘淡。或通草之傳誤。未可知。其實今之木通味極苦且劣。世謂黃連是苦口藥。殊不知黃連之味。

苦而清。木通之味。苦而濁。葉氏醫案以蘆薈入湯劑。徐氏批曰。「請自嘗之。方知其苦。」願以斯語移之木通。且木通性極迅利。不宜多用。余友沈杏田言。曾見一小兒。誤服重劑木通湯藥。小便遂不禁。繼之以白膏。如精狀。叫號慘痛而死。死後溺竅端。猶有精珠數粒。

白話文:

[卷一]

二十三、吳渭泉治療大便乾燥、排便帶血的方法:取生豆漿七分、荸薺汁三分,約一碗量。將豆漿煮沸,加少許冰糖,沖入荸薺汁,空腹溫服。因為荸薺甘寒滑利,能開胃消食、清熱止血;豆漿則能清熱散血、排出大腸濁氣。此外,《雞鳴錄》記載,治療女性帶下濕盛,可用松石豬肚丸,每日清晨用淡豆漿送服三錢。

仁和何惠川《文堂集驗方》記載,治療痰火久治不癒的方法:用麥芽糖二兩、豆漿一碗,煮化後多服即可痊癒。另外,用雞蛋加豆漿沖服,久服也能自癒,因為雞蛋能去除喉中風邪。我曾治癒一個幼童的喉風症,用清輕甘涼的藥方,略加辛味藥物,但病情時好時壞。後來有人建議服用雞蛋,在头顶扎针,每日生吞一枚,不到十枚,病就好了,也沒有復發。

這是雞蛋能治療喉風的證明之一。

二十四、《雞鳴錄》治療噎膈的方子:取川黃連去毛切細二兩,加水九碗煎至六碗,再加水六碗煎至三碗,放入赤金、紋銀各一錠(每錠二兩)浸在湯中。取大田螺五十個洗淨,仰放在盤中,用黃連汁點在田螺的螺口處,很快就會化水。用絹布過濾,收集半碗。將田螺水與黃連汁、金銀一起放入瓷鍋中,煎至半碗。

加入蘿蔔汁半碗(沒有蘿蔔可用蘿蔔子煎取濃汁代替),煎至半碗。再加入韭菜汁半碗、側柏汁半碗、甘梨汁半碗、竹瀝半碗、童尿半碗,每次都煎至半碗。取出金銀,加入濃稠的白人乳一碗、羊乳一碗、牛乳一碗,每次都煎至一碗。

煎成膏狀,放入瓷罐中密封,埋入土中一天一夜。每次用一茶匙,用開水調服。病情很重者,服用三次必愈。如果無法吞咽湯水,可將藥膏放在舌頭上,讓它慢慢溶解進入咽喉,就能進食。但痊癒後必須吃粥一個月才能吃飯。這個方子能清火消痰、去除瘀血、降氣、滋養潤燥,是京口何培元家世代相傳的秘方,能挽回垂危的性命,所以顧松園在《醫鏡》中稱它為「再造丹」。

按《內經》所說:「三陽結為之膈。」三陽結就是大腸、小腸、膀胱積熱。小腸積熱則血脈乾燥,大腸積熱則大便秘結,膀胱積熱則津液枯竭。三陽都積熱,則前後便祕,下焦不通,必然向上逆衝,所以才會噎食不下,從下而上逆。古人認為噎膈是血液枯竭、久病成疾,非用大劑量藥物無效。此方製法精良,

煎熬成濃稠的膏藥,藥力很大,正符合嘉言喻氏所說的「能改變胃而不被胃所改變」的道理。良醫調製藥物的用心良苦,真是如此啊!

二十五、《重慶堂隨筆》說,木通味苦,所以能瀉去心火,從小腸排出。但其他本草書都說它味甘淡,或略帶辛味,難道這些人不但沒嘗過,而且也沒向老農詢問過嗎?按,木通古稱通草,現在的通草古稱通脫木。說木通味甘淡,可能是通草的誤傳,難以確定。實際上,現在的木通味極苦而且很劣。人們認為黃連是苦口藥,卻不知道黃連味苦而清,木通味苦而濁。葉氏醫案中用蘆薈入湯劑,徐氏批註說:「請自己嘗嘗,就知道它有多苦了。」我想把這句話用到木通上。而且木通性極其峻利,不宜多用。我的朋友沈杏田說,他曾見過一個小孩,誤服了大量木通藥,小便失禁,接著排出像精液一樣的白膏,慘叫不止而死。死後,尿道口還殘留著幾粒像精珠一樣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