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晴初

《存存齋醫話稿》~ 卷一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0)

1. 卷一

用木通者。其審慎之。

〔二十六〕人身內外作兩層。上下作兩截。而內外上下。每如呼吸而動相牽引。譬如攻下而利。是泄其在內之下截。而上截之氣即陷。內上既空。其外層之表氣。連邪內入。此結胸之根也。譬如發表而汗。是疏其在外之上截。而在內之氣跟出。內上既空。其內下之陰氣上塞。

此痞悶之根也。識此在上禁過汗。在內慎攻下之法。後讀仲聖傷寒論結胸及痞塞諸證。則冰消雪化矣。此高學山傷寒尚論篇辨似中語。自昔名醫。無不以陰陽升降。盈虛消長。而為劑量准。如上所云。誤下變結胸。是陽湊於陰也。誤汗作痞悶。是陰乘於陽也。蓋陰陽各有定位。

升降自有常度。此盈者彼必虛。此消者彼必長。醫事之補偏救弊。變化生心。端在是矣。繆宜亭醫案中引盧氏之言曰。「不得橫遍。轉為豎窮。」此二語甚妙。橫遍者自內而外。由陰出陽也。豎窮者。直上直下。過升過降也。此陰陽升降盈虛消長之理也。推此二語。為引申數言於後。

質之高明。「下既不通。必反上逆。不得上達。轉為橫格。上游塞阻。下必不通。中結者不四布。過泄者必中虛。」

〔二十七〕黃連厚腸胃之說。竊嘗疑之。以謂厚者對待薄者而言者也。必使薄者不薄。始可謂之厚。若謂黃連能除濕熱。即是厚腸胃。其於厚字之義。終未安也。迨歷臨痢證。往往滓穢夾脂膜以俱下。名曰腸垢。亦名刮腸痢。乃恍然悟平人腸胃內。本有脂膜。柔韌黏膩。緊貼於腸胃之四周。

因病痢消爍逼迫而下。因下而腸胃內四周之脂膜漸薄。用黃連清濕熱。去其消爍逼迫之源。俾脂膜仍舊緊貼腸胃之內。乃所謂厚耳。雖然。腸與胃原一氣貫通。但胃是胃。腸是腸。詎可混言。痢疾下腸垢。未聞下胃垢也。有刮腸痢。未聞有刮胃痢也。而且腸勢盤曲。中空無幾。

濕熱攪擾。易及周遭。或邪氣刮脂膜而下行。或積穢曳脂膜以下出。若夫胃體廣大。藏垢納汙。縱有濕熱。未必傷及邊際。剝及脂膜也。於是黃連厚腸胃之說。竊又疑之。疑胃字之未安也。及考別錄則曰。「調胃厚腸。」益恍然悟黃連厚腸胃之說。系後人混而稱之。非別錄之本文也。

黃連能除胃中之濕熱。使胃氣復其沖和。故謂之調。黃連能除腸內之濕熱。使腸內脂膜不致消爍逼迫而下。故謂之厚。於以知古人下語。一字不苟。其精切有如是。〔仲圭按〕黃連何以能厚腸。余嘗為文論之。蓋黃連有收斂制酵。及刺激腸黏膜並其附近之淋巴管。使淋巴球增殖。

以增加抵抗力而消退炎症之效。又痢之病原。為變形蟲及志賀氏菌。黃連能使淋巴球激增。以撲滅病源一也。黃連有消炎作用。能消退腸壁之炎症。二也。黃連有收斂功能。能結合腸壁之潰瘍。三也。且其性斂而帶清。勿論初痢久痢。無不合拍。四也。觀此。本品所以能厚腸及為腸澼要藥之故。

白話文:

[卷一]

使用木通需謹慎。

人體內外可分為兩層,上下可分為兩截。內外上下互相牽引,如同呼吸一般。例如攻下通便,是洩去體內下截的積滯,而上截的氣則會下降;內上虛空,外層的表氣與邪氣就會相連而侵入,這是結胸病的根源。例如發汗,是疏通體外上截的邪氣,而體內的氣隨之排出;內上虛空,下焦的陰氣就會上逆阻塞,這是痞悶的根源。因此,治療時需謹慎,在上焦應避免過度發汗,在內裡應慎用攻下之法。讀過仲景的《傷寒論》關於結胸及痞塞諸證的論述,這些道理便會豁然開朗。這是高學山《傷寒尚論》篇中類似的論述。古來名醫,無不以陰陽升降、盈虛消長作為用藥的準則。如同上述所言,錯誤地使用攻下之法導致結胸,是因為陽氣聚集於陰分;錯誤地使用發汗導致痞悶,是因為陰氣侵犯陽氣。因為陰陽各有其位置,升降有其常度,此盈彼必虛,此消彼必長。醫者治療疾病,調整陰陽平衡,關鍵就在於此。繆宜亭醫案中引用盧氏的說法:「不得橫遍,轉為豎窮。」這句話妙極了。「橫遍」是指從內到外,由陰出陽;「豎窮」是指直上直下,過度升降。這就是陰陽升降、盈虛消長的道理。以此兩句話為基礎,可以引申出以下幾點:下焦不通,必然會上逆;上焦不通,則會橫向阻塞;上焦阻塞,下焦必然不通;結於內者,不會四處蔓延;過度洩瀉,必然會導致內虛。

關於黃連厚腸胃的說法,我曾經有所懷疑。認為「厚」是相對「薄」而言的,只有使薄者不再薄,才能稱之為厚。如果說黃連能除濕熱,就能使腸胃厚實,那麼對「厚」字的理解就有所偏差。直到我經歷許多痢疾病例,常常見到夾雜著脂膜的穢物一起排出,稱為「腸垢」,也叫「刮腸痢」,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正常人的腸胃內本來就有脂膜,柔韌黏膩,緊貼在腸胃四周。由於痢疾的消爍逼迫作用,這些脂膜會脫落排出。使用黃連清濕熱,去除消爍逼迫的根源,使脂膜重新緊貼腸胃內壁,這才叫做「厚」。然而,腸與胃雖然一氣貫通,但胃是胃,腸是腸,不可混為一談。痢疾會排出腸垢,卻沒有聽說會排出胃垢;有刮腸痢,卻沒有聽說有刮胃痢。而且,腸道彎曲盤旋,中空的部分不多,濕熱容易擾動周圍,或者邪氣刮落脂膜向下運行,或者積穢牽引脂膜排出。而胃體廣大,容納穢物,縱有濕熱,未必會損傷邊緣,剝落脂膜。因此,我對黃連厚腸胃的說法,又產生了懷疑,懷疑「胃」字用得不妥。後來查閱《名醫別錄》,上面說:「調胃厚腸。」我才恍然大悟,黃連厚腸胃的說法,是後人混淆而稱的,並非《名醫別錄》原文的意思。

黃連能去除胃中的濕熱,使胃氣恢復和諧,所以稱為「調」;黃連能去除腸內的濕熱,使腸內脂膜不致消爍逼迫而下,所以稱為「厚」。由此可知,古人的用詞精準,一字不苟,其精確程度令人嘆服。〔仲圭按〕黃連為何能厚腸?我曾經寫文章論述過,認為黃連有收斂、抑制發酵,以及刺激腸黏膜及其附近的淋巴管,使淋巴細胞增殖,增加抵抗力,消退炎症的作用。此外,痢疾的病原體是變形蟲和志賀氏菌,黃連能使淋巴細胞激增,以消滅病原體;黃連有消炎作用,能消退腸壁的炎症;黃連有收斂功能,能癒合腸壁的潰瘍;而且黃連性斂而帶清,無論是初痢還是久痢,都適用。由此可見,黃連之所以能「厚腸」,以及成為治療腸疾的要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