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存齋醫話稿》~ 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7)

1. 卷一

〔十九〕婁全善《醫學綱目》治血崩類,用炭藥,以血見黑則止也。香礬散:用香附醋浸一宿,炒黑為炭,存性,每一兩,入白礬二錢,米飲空心調服。一法用薄荷湯更妙。(許學士曰:「治下血不止,或成五色崩漏,香附是婦人聖藥。」)此氣滯者用行氣炭止之也。

五靈脂散治血崩:用五靈脂炒令煙盡,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一法每服三錢,水酒童便各半盞煎服,名「抽刀散」。此血汙者用行血炭止之也。荊芥散治血崩:用麻油點燈,多著燈心,就上燒荊芥焦色,為末,每服三錢,童便調下。此氣陷者用升藥炭止之也。

治崩中不止,不問年月遠近,用槐耳燒作炭為末,以酒服方寸匕。此血熱者用涼血炭止之也。如聖散治血崩:棕櫚、烏梅各一兩,乾薑一兩五錢,並燒炭存性,為細末。每服二錢,烏梅酒調下,空心服。久患不過三服愈。此血寒者用熱血炭止之也。棕櫚、白礬煅為末,酒調服,每二錢。此血脫者澀血炭止之也。

按:同一血崩證,同一用炭藥,而條分縷晰有如是。治病用藥,首貴識證,可一隅三反矣。(炭原本作灰。)

〔二十〕徹剩八編《內鏡》曰:「身內有三貴:熱以為生,血以為養,氣以為動覺。故心、肝、腦為貴,而餘待命焉。」

血所由生,必賴食化。食先歷齒刀,次歷胃釜,粗細悉歸大絡。細者可升至肝腦成血,粗者為滓。於此之際,存細分粗者脾;包收諸物害身之苦者膽;吸藏未化者腎、脾也。膽也、腎也,雖皆成血之器,然不如肝獨變結之,更生體性之氣,故肝貴焉。心則成內熱與生養之氣;腦生細微動覺之氣,故並貴也。

或問:「三貴之生氣如何?」曰:「肝以竅體,內收半變之糧,漸從本力全變為血。而血之精分,更變為血露,所謂『性體之氣』也。此氣最細,能通百脈,啟百竅,引血周行遍體。又本血一分,由大絡入心,先入右竅,次移左竅,漸至細微,半變為露,所謂『生養之氣』也。是氣能引細血周身以存原熱。又此露一二分,從大絡升入腦中,又變而愈細愈精,以為『動覺之氣』,乃合五官、四體,動覺得其分矣。」

主制群微曰:「人身濕熱而已。熱恆消濕,無以資養,則膚焦而身毀矣。故血者,資養之料也。」

血以行脈。脈有總曰「絡」。絡從肝出者二:一上一下,各漸分小脈至細微。凡內而臟腑、外而膚肉,無不貫串,莫定其數。脈之狀似機,其順者因血勢而利導之;斜者留血毋退;橫者送血使進也。脈之力又能存血,不合則壞。血合於痰,乃克順流;合於膽,乃免凝滯;合於體性之氣,乃啟諸竅,導之無閉塞也。

從心出者,亦有二大絡:一上一下,細分周身,悉與肝絡同。所不同者:肝引血存血,此專導引熱勢及生養之路耳。心以呼吸進新氣退舊氣,直合周身。脈與之應,少間不應,輒生寒熱諸證。

白話文:

[卷一]

〔十九〕婁全善的《醫學綱目》中治療血崩的方法,常用炭藥。因為血色發黑就代表出血能止住。香附子醋浸泡一夜,炒黑成炭,保持藥性,每服一兩,加入白礬二錢,米湯送服,空腹服用。另一方法用薄荷湯送服更好。(許學士說:治療下血不止,或成五色崩漏,香附子是婦科聖藥。)這是因為氣滯,所以用行氣的炭藥來止血。五靈脂散治療血崩,用五靈脂炒至無煙,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溫酒送服。另一方法,每次服用三錢,用等量的水、酒和童尿煎服,叫做抽刀散。這是血瘀者,用行血的炭藥來止血。荊芥散治療血崩,用麻油點燈,多放燈芯,在燈火上燒荊芥至焦黃色,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童尿送服。這是氣陷者,用升提藥物的炭藥來止血。治療崩漏不止,不論病程長短,用槐耳燒成炭,研成粉末,用酒送服一指甲量。這是血熱者,用涼血的炭藥來止血。如聖散治療血崩,棕櫚、烏梅各一兩,乾薑一兩五錢,都燒成炭,保持藥性,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烏梅酒送服,空腹服用,久病一般三服就能痊癒。這是血寒者,用溫熱血液的炭藥來止血。棕櫚、白礬煅燒成粉末,酒送服,每次二錢。這是血脫者,用收斂止血的炭藥來止血。總之,同一種血崩症狀,都用炭藥治療,卻條理分明,如此清晰。治療疾病用藥,首先要辨證,才能做到舉一反三。(炭藥原本寫作灰藥。)

〔二十〕《徹剩八編內鏡》說:人體有三寶,熱能使人活,血能滋養人,氣能使人活動。所以心、肝、腦是人體的三寶,其他器官都依賴它們而存在。血液的產生,必須依靠食物的消化吸收。食物首先經過牙齒的咀嚼,然後經過胃的消化,粗細食物都進入大絡脈。細微的精華可以上升到肝臟和腦部,變成血液;粗糙的渣滓,則由脾臟吸收,有害物質則由膽臟包收,未消化的物質則由腎和脾臟吸收。

膽和腎,雖然都是生成血液的器官,但不如肝臟獨自將食物轉化成血液,並生成維持生命活力的氣,所以肝臟最為珍貴。心臟則生成人體內在的熱量和維持生命的氣;腦部則生成細微的活動感覺的氣,所以它們也很珍貴。有人問三寶是如何產生氣的,回答是:肝臟通過其特殊的結構,吸收半消化的食物,逐漸轉化成血液,而血液中的精華,又轉化成血液中的精華物質(血露),這就是維持生命活力的氣。這種氣最細微,能通達全身的經脈,開啟全身的竅穴,引導血液周流全身。此外,血液中的一部分,經由大絡脈進入心臟,先進入右心房,然後移到左心房,逐漸變得細微,半轉化為精華物質(血露),這就是維持生命的氣。這種氣能引導細微的血液周流全身,以保持人體的內在熱量。而這些精華物質中的一小部分,則經由大絡脈上升到腦中,進一步變得更細微、更精純,成為活動感覺的氣,從而支配全身五官四肢的活動和感覺。

《主制群微》說:人體容易受到濕熱的侵害。如果體內的熱量不斷消耗濕氣,就不能滋養身體,皮膚就會乾燥,身體就會衰敗。所以血液是滋養人體的物質。血液在經脈中運行,經脈有主幹,稱為絡脈。從肝臟出來的絡脈有兩條,一條向上,一條向下,然後逐漸分出許多細小的經脈,遍布全身,內到臟腑,外到皮膚肌肉,都貫穿其中,數量不可勝數。經脈的形狀就像織布的機杼,順暢的經脈能順著血液的流向暢通無阻;斜行的經脈則能使血液不倒流;橫行的經脈則能推動血液向前運行。經脈的力量還能貯存血液,如果經脈和血液配合不好就會損傷身體。血液與痰液相合,就能順利流動;血液與膽汁相合,就能避免凝滯;血液與維持生命活力的氣相合,就能開啟全身的竅穴,使血液暢通無阻。從心臟出來的絡脈也有兩條,一條向上,一條向下,細分遍布全身,與從肝臟出來的絡脈都相同。不同的是,肝臟的經脈負責引導血液和貯存血液,而心臟的經脈則專門引導熱量和維持生命的氣。心臟通過呼吸吸入新鮮空氣,排出污濁之氣,直接與全身的經脈相通,經脈與心臟的活動相呼應,如果稍微不相應,就會產生寒熱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