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存齋醫話稿》~ 卷三 (2)
卷三 (2)
1. 痧疹
痧疹有外襲寒邪,內蘊伏熱者,宜兩解肺衛之邪。麻杏石甘湯加桔梗、薄荷、射干、牛蒡主之。
蟄廬注:肺有熱邪欲發疹,外受風寒,鬱於肌表,疹不透達,肺火內燔,最易閉悶發喘,而成危證。用麻杏石甘開肺,清熱加味散表透疹。
風溫客於太陰手經,咳嗽咽痛喉啞,兼發疹,治宜辛涼清潤,大忌升葛、荊防等。當以羚角、連翹、薄荷、大力、元參、射干、杏仁、桔梗、象貝、銀花、蘆根之類,繼以沙參、石斛、麥冬、花粉、知母、梨漿之屬,養肺胃陰。
蟄廬注:火燥傷金,若內挾濕火上蒸咽喉作腐者,是爛喉痧證,亦宜辛涼清透,忌辛溫升散,亦不宜寒涼苦降郁遏其邪。
陽明血熱,疹色如丹,舌絳如朱,環口燥烈,大渴引飲,脈洪數,宜犀角、連翹、鮮生地、丹皮、赤芍、元參、花粉、銀花、人中黃等,繼以大小甘露,出入以救肺胃。
痧邪餘熱郁肺,痰多氣急咳嗽,宜宣之開之。如梔豉、桑杏、桔梗、枯芩、薄荷、象貝、蔞皮、通草、蘆根之屬。
如痧疹雖透,而咳嗽聲啞喉痛者,此痧毒不能盡發,鬱於氣分也。亦宜宣通肺氣。如羚角、前胡、桑杏、連翹、大力、射干、薄荷、銀花、甘桔、黃芩、蘆根之屬。
痧瘄透發不盡,毒邪犯肺,喘急昏悶者,危證也,宜急透之。
蟄廬注:痧郁不透,內郁肺閉,大危之證,非麻黃大開肺氣不能救。用石膏清火,杏仁下氣,甘草緩急而瀉火,加犀角等提透清化為治。
痧瘄伏邪未清,致傷陰分而發熱不止者,宜甘寒養陰。如沙參、玉竹、金斛、生地、丹皮、甘草之屬。
陰虧之人,感邪發疹,不可過用柴葛升散。緣此證雖表不得汗解,或雖得汗而疹未透,熱仍不解。惟清解中兼養陰液,庶能得汗,而疹亦透達。
白㾦見於夏秋暑濕伏邪之證,蓋暑必挾濕,為黏膩之邪,病多掩牽,遷延兩三候,邪未達而元氣受傷,發出白㾦。色白點細,形如肌粟,摸之觸手而微癢,狀如水晶珠而明亮滋潤者吉。抓破微有水者,乃濕從外出也。出無定期,熱勢壯則外見,緩則隱伏,甚至連發八九次。邪不達而身熱不退者。
由其人元氣虧乏,不能化邪外出。故治白㾦與治疹異,疹宜提透,白㾦提透無益。當養正生津,清暑滲濕,使正氣充旺,則伏邪漸化,而熱得退。若㾦色乾白如枯骨,大凶之證。津液氣竭,邪欲外出,元氣亦隨之外散,乃邪正並脫之候也。
白話文:
痧疹
痧疹這種病,有的是因為外感風寒,有的是因為體內潛藏著熱邪。治療上,應該同時解決肺和衛表的邪氣。可以用麻杏石甘湯,再加桔梗、薄荷、射干、牛蒡這些藥來處理。
(蟄廬的註解)肺裡有熱邪想要發疹,又遇到外來的風寒,使熱邪鬱積在皮膚表面,疹子無法順利透出來,肺火就開始在體內燃燒,很容易造成胸悶、喘不過氣,變成危急的重症。這時可以用麻杏石甘湯來宣開肺氣、清除熱邪,再加一些藥來幫助發散表邪,讓疹子順利透發出來。
如果風溫邪氣侵入太陰手經(肺經),會出現咳嗽、咽喉痛、聲音沙啞,同時又發疹子。治療上,適合用辛涼清潤的方法,絕對不能用升麻、葛根、荊芥、防風等藥。應該用羚羊角、連翹、薄荷、大力子、玄參、射干、杏仁、桔梗、象貝母、銀花、蘆根之類的藥。之後再用沙參、石斛、麥冬、花粉、知母、梨漿等藥來滋養肺胃的陰液。
(蟄廬的註解)火熱乾燥會傷害肺,如果體內還夾雜著濕熱,向上熏蒸咽喉,造成咽喉腐爛,這就是爛喉痧。也應該用辛涼清透的方法來治療,忌諱用辛溫升散的藥,也不可以用寒涼苦降的藥來抑制邪氣。
如果陽明經的血分有熱,疹子會呈現丹紅色,舌頭呈現深紅色,嘴唇周圍乾燥發裂,非常口渴想喝水,脈象洪大且跳動很快。適合用犀角、連翹、鮮生地、丹皮、赤芍、玄參、花粉、銀花、人中黃等藥。之後再用大小甘露飲來調養,以保住肺胃的功能。
如果痧邪的餘熱鬱積在肺,導致痰多、呼吸急促、咳嗽,應該宣通、開解肺氣。可以用梔子、豆豉、桑葉、杏仁、桔梗、枯芩、薄荷、象貝母、蔞皮、通草、蘆根之類的藥。
如果痧疹雖然透發出來了,但是咳嗽聲音沙啞,喉嚨疼痛,這是因為痧毒沒有完全發出來,鬱積在氣分。也應該宣通肺氣,可以用羚羊角、前胡、桑葉、杏仁、連翹、大力子、射干、薄荷、銀花、甘草、桔梗、黃芩、蘆根之類的藥。
如果痧瘄透發不完全,毒邪侵犯到肺部,造成喘息急促、昏迷,這就是危險的重症,應該趕快幫助邪氣透發出來。
(蟄廬的註解)痧毒鬱積無法透發,造成肺氣閉塞,這是非常危險的症狀。非要用麻黃來大開肺氣才能救治。同時用石膏來清除火熱,杏仁來降氣,甘草來緩解急迫症狀、瀉火。再加犀角等藥來幫助邪氣透發並清除。
如果痧瘄的伏邪沒有清除乾淨,導致損傷陰分,造成持續發熱,應該用甘寒的藥來滋養陰液。可以用沙參、玉竹、金斛、生地、丹皮、甘草之類的藥。
對於陰虛的人,感冒發疹,不可以過度使用柴胡、葛根等藥來發散。因為這種情況雖然表證,卻不能透過發汗來解決,即使發汗,疹子也不一定能透出來,熱邪仍然無法解除。只能用清熱解毒,同時兼顧滋養陰液的方法,才有可能發汗,疹子也才能透發出來。
白㾦這種病,常見於夏秋季節,屬於暑濕潛伏在體內的症狀。因為暑邪一定會夾雜著濕邪,是很黏膩的邪氣,病情會拖延很久,影響正氣。白㾦的特點是顏色白、點細,形狀像皮膚上的小米粒,摸起來感覺微微癢,看起來像水晶珠一樣明亮滋潤,這種情況是吉利的。如果抓破後會流出少量的水,表示濕邪正從體外排出。白㾦出現的時間不固定,熱勢強的時候會顯現出來,熱勢弱的時候則會隱藏起來,甚至可能連續出現八九次。如果邪氣沒有透達出來,身體就會持續發熱。
這是因為身體元氣虧損,沒有辦法把邪氣排出體外。所以治療白㾦和治療一般疹子的方法不同。一般疹子適合幫助透發,但白㾦並不需要。白㾦應該以養正氣、滋生津液、清除暑熱、滲透濕邪為主,使正氣充足,才能慢慢化解伏邪,讓熱退去。如果㾦的顏色乾白,像枯骨一樣,就是很凶險的症狀。表示身體的津液和氣都已經枯竭,邪氣想要往外散,元氣也跟著往外散,這是邪氣和正氣都要脫散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