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存齋醫話稿》~ 卷三 (1)
卷三 (1)
1. 卷三
2. 癍疹
癍者。有觸目之形。無礙手之質。即稠如錦紋。稀如蚊跡之象也。或布胸腹。或見四肢。以鮮紅起發為吉。紫色成片者凶。色黑色青者不治。
疹者。有顆粒之象。腫而易癢。即痧癮之屬。須知出要周勻。沒宜徐緩。春夏多此。楊質安注。癍與疹當分別。癍出於胃。疹出於肺。傷寒失表失清。邪遏於胃。而發蒸成癍。故傷寒症發癍多。發疹則僅見也。其虛癍陰癍。由於中虛寒伏。逼其浮陽外越。無根之火內動。見癍隱隱而微。
色白不鮮者是也。治須溫補。疹或是時毒襲入肺衛而發。或溫暑時邪從肺吸受。由衛入營之證。此邪在上焦。非由失表失清之故。當辨其在氣在營。而用宣肺輕透之法。若遇寒涼。須防抑閉。與癍之治法迥然不同。
大抵發汗不出。或雖汗不解。胸膈煩悶。嘔惡不納。足冷耳聾。脈沉而伏。或寸關躁動。便是癍疹欲出之候。楊質安注。沉伏由邪伏於內。脈道不利所致。寸關躁動者。伏邪勃發之兆。癍疹將出之時。上吐下瀉。其熱毒從吐瀉而外出。分消其勢。大忌止澀。若出齊後。及將回之時。忌吐瀉。恐其邪陷也。又痧瘄最宜通泄。惟二便不利。為凶候。
塞邪郁表。惡寒發熱。咽痛。身上有淡紅白癍。舌苔白而薄嫩者。當以荊防敗毒散溫散之。
溫毒瀰漫三焦。目赤舌絳。汗出津津。發為赤癍丹疹。忌風藥升散。宜涼膈散。陽毒發癍。面如塗朱。眼如噴火。六脈洪大。燥渴欲死。此陽明血熱已極。毒邪傳遍三焦。經絡閉塞。營衛不通。非三黃石膏湯。不能解救。
楊質安注。三焦表裡。俱被熱毒蒸灼。須兩解表裡之熱邪。癍疹方能透達。
伏癍證。傷寒邪入太陰。脈靜神呆。舌心灰黑。或時感過經不解。舌苔灰黑。或中心黑暈。肌表不甚發熱。脈似沉緩。但神識不清。或鄭聲作笑。此陽邪陷入太陰。防伏癍內發。治宜宣通氣血。透提癍毒。如連翹赤芍銀花紫草楂肉天蟲刺蒺藜犀角二刺之類。癍疹外達。自然毒透神清。
楊質安注。太陰為濕土之臟。脾與胃相聯。陽邪故易傳入。灰黑者太陰。濕與熱相蒸也。邪熱陷入。抑遏不宣。故表不甚熱。脈見沉緩。不可誤認為邪退正虛。浪投滋補。
勞倦內傷。虛火遊行於外。亦有淡紅癍點。其身痛心煩寒熱。雖與外感同。第脈虛大。或氣口獨大。倦怠懶言。動則自汗為異。投補中益氣湯。熟睡。汗止身涼。
楊質安注。此中虛稍挾微邪。用補正略佐達邪。
陰癍因有伏寒。或誤進寒涼。逼其虛陽浮散於外。其癍點隱隱而微。脈雖洪大。按之無力。或六脈沉微。手足逆冷。舌白滑。或黑胖。寒水剋火之徵。先用理中湯以復其陽。次隨證施治。若內傷生冷。外感寒邪而發陰癍。調中湯更捷。
腎虛挾感。癍疹無力透達。微現淡紅隱隱癍點。脈沉細無力。舌苔淡紅或紫色。舌形胖嫩圓大。(紫色圓胖少陰虛證舌也)似寐非寐。神識乍清乍昧。此少陰精不化氣。癍不得透也。當以左歸飲加人參。精氣充溢。癍自外達。若兼右尺遲微。手足逆冷。渴不欲飲。此少陰水火俱虧。當以人參八味投之。腎氣一充。其癍自退。
白話文:
癍疹
癍這種病,有肉眼可見的形狀,但摸起來沒有實質的感覺,像密集的錦緞花紋,也可能像稀疏的蚊子叮咬痕跡。它們可能分佈在胸部和腹部,也可能出現在四肢。呈現鮮紅色是好的現象,如果變成紫色成片出現則不好。顏色變成黑色或青色的,就表示病情嚴重,難以治癒。
疹這種病,外觀有顆粒狀,腫脹而且容易發癢,類似於痧和癮子的症狀。需要注意的是疹子要均勻地發出來,消退也要緩慢。春夏季節比較常見。楊質安認為,癍和疹應該區分開來。癍的病因在胃,疹的病因在肺。傷寒如果沒有好好處理,導致病情加重,邪氣停留在胃,就會導致癍的出現。因此,傷寒症狀出現時,癍比較常見,疹則比較少見。另外,虛性癍或陰性癍的出現,是因為身體內部虛弱寒冷,逼迫浮陽向外散發,導致體內無根的虛火竄動,使得癍看起來隱隱約約、顏色蒼白不鮮明。治療這種情況需要使用溫補的方法。疹可能是因為感染時疫毒邪侵入肺衛,也可能是因為在溫熱的季節受到邪氣從肺部進入,由衛氣進入營分的疾病。這種邪氣在上焦,不是因為沒有正確處理傷寒引起的,應該辨別邪氣在氣分還是在營分,然後使用宣肺、輕透的方法治療。如果遇到寒冷,要注意防止邪氣被抑制住。這和治療癍的方法截然不同。
一般來說,如果發汗不出來,或者發汗後症狀沒有緩解,感到胸悶煩躁、想吐、吃不下東西、手腳冰冷、耳朵聽不清、脈搏沉伏,或者寸關脈搏跳動急促,這些都是癍疹即將出現的徵兆。楊質安認為,脈搏沉伏是因為邪氣潛伏在體內,阻礙了脈絡的運行;寸關脈搏躁動則是邪氣將要爆發的徵兆。在癍疹即將發出來的時候,可能會出現上吐下瀉,這是因為身體正在通過吐瀉的方式排出熱毒,可以分散毒邪的勢力,所以不要輕易止住吐瀉。但是,等到癍疹發出來或快要消退時,則要避免吐瀉,以免邪氣內陷。另外,痧疹最適合用通利大便的方式來治療,如果大小便不通暢,則是病情危險的徵兆。
如果邪氣鬱積在體表,出現怕冷發熱、咽喉疼痛,身上有淡紅色的癍點,舌苔白而薄嫩,應該使用荊防敗毒散溫和地發散邪氣。
溫熱的毒邪瀰漫三焦,出現眼睛發紅、舌頭絳紅、汗流不止,發出紅色的癍疹,要避免使用發散的藥物,應該使用涼膈散來清熱。如果陽毒引發癍疹,出現面色像塗了朱砂一樣紅、眼睛像要噴火、六脈洪大、口渴難耐等症狀,這是陽明經的血熱達到極點,毒邪蔓延三焦,經絡被阻塞,營衛不通暢的表現,必須使用三黃石膏湯才能解救。
楊質安認為,三焦內外都被熱毒灼燒,必須同時解決表裡兩方面的熱邪,癍疹才能透發出來。
伏癍這種症狀,是因為傷寒邪氣侵入太陰經,導致脈象平靜、精神呆滯、舌頭中心呈現灰黑色,或者時常感覺病情沒有完全解除,舌苔呈現灰黑色或中心有黑暈,皮膚表面發熱不明顯,脈象好像沉緩,但神志不清,或者自言自語、傻笑,這是陽邪陷入太陰經的表現,要預防伏癍在體內發作。治療應該宣通氣血,引導癍毒透發出來,可以使用連翹、赤芍、銀花、紫草、楂肉、天蟲、刺蒺藜、犀角二刺等藥物。癍疹順利發出後,體內的毒素就會排出,精神自然會清醒。
楊質安認為,太陰經是濕土之臟,脾胃相連,陽邪容易侵入。舌苔呈現灰黑色,是太陰經的濕氣和熱氣相互蒸騰的結果。邪熱內陷,被抑制而無法宣發,所以皮膚表面發熱不明顯,脈象呈現沉緩,不能誤認為是邪氣消退、正氣虛弱而濫用滋補的藥物。
如果因為勞累過度、內傷導致虛火在體外遊走,也會出現淡紅色的癍點,身體疼痛、心煩、忽冷忽熱,雖然和外感症狀相似,但是脈象虛大,或者只有氣口脈特別大,精神倦怠、不愛說話、稍微動一下就容易出汗,這和外感有所不同,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服藥後如果能安穩睡覺,汗水停止,身體自然會感到涼爽。
楊質安認為,這是身體虛弱同時稍微夾雜一些邪氣,所以要用補正氣的方法,同時稍微輔助一些發散邪氣的藥物。
陰癍是因為體內有潛伏的寒邪,或者誤食寒涼的食物,導致體內虛弱的陽氣浮散於外,導致癍點隱隱約約,不明顯。脈象雖然洪大,但是按起來卻沒有力量,或者六脈沉微、手腳冰冷、舌苔白滑或呈現黑色而肥大。這是寒水抑制陽火的徵兆,應該先用理中湯來恢復陽氣,然後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如果是因為內傷生冷食物、外感寒邪而引發的陰癍,用調中湯效果更好。
如果腎虛同時兼有外感,導致癍疹無法順利透發出來,只是微微顯現淡紅色、不明顯的癍點,脈象沉細無力,舌苔淡紅或呈現紫色,舌頭肥嫩圓大(紫色圓胖是少陰虛的舌象),呈現似睡非睡,神志時而清楚時而模糊的狀態。這是因為少陰經的精氣無法化為氣,導致癍疹無法透發出來,應該使用左歸飲加人參。等到精氣充足,癍疹自然會透發出來。如果同時伴有右尺脈遲緩微弱、手腳冰冷、口渴但不喜歡喝水,這是少陰經的水火都虛虧,應該使用人參八味丸。等到腎氣充足,癍疹自然會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