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存齋醫話稿》~ 卷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1)

1. 卷二

且看其面色光潤,此精神皆發於面,決難療矣」一節,實獲我心,不禁撫案稱快。蓋平人得和緩,為無病之脈;乃病久體倦,不應得此脈而竟得之,是為正元大漓之象,故決其死也。至若滿面精神,豈久病人所宜有?世俗謂病人無病容者大忌,亦是此意。

〔二十五〕尤在涡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湯合論曰:(見醫學讀書記)「陽虛者氣多陷而不舉,故補中益氣多用參耆朮草,甘溫益氣,而以升柴辛平,助以上升。陰虛者氣每上而不下,故六味地黃多用熟地、萸肉、山藥,味厚體重者,補陰益精,而以茯苓、澤瀉之甘淡,資之下降。氣陷者多滯,陳皮之辛,所以和滯氣;氣浮者多熱,丹皮之寒,所以清浮熱。六味之有苓瀉,猶補中之有升柴也;補中之有陳皮,猶六味之有丹皮也;其參耆歸術甘草,猶地黃萸肉山藥也。法雖不同,而理可通也。」此論方義上下升降頗精。而薛立齋、趙養葵數先生,專以六味、八味、補中益氣等數方,統治諸病,則失之執滯呆板,無怪為徐靈胎、陳修園諸先哲所詆論。周慎齋先生書中亦每以六味、八味、補中益氣數方治病,蓋先生嘗就正於立齋先生之門。(慎齋先生傳曰:「問難數日,證其初悟,豁然貫通,出謂人曰:『立齋真名師也,理道甚明,惜其稍泥。』」)猶不能脫薛氏窠臼。然三書言「補中益氣湯若欲下達,去升柴,加杜仲、牛膝。」又言「六味丸腎虛火動之藥,丹皮涼心火,萸肉斂肝火,澤瀉利腎經之火,從前陰而出;若火不甚熾者,只用山藥、茯苓、熟地,單滋腎水而補脾陰。」乃知慎齋先生能變通用藥,不執死方以治活病。

〔二十六〕脈見歇止,為病人所大忌,人盡知之。然余見痰食阻中,及婦人懷孕,間見歇止脈,俱無大礙;蓋以有形之物,阻滯脈道,故有時歇止也。周慎齋先生脈法云:「凡雜病、傷寒、老人見歇止脈者,俱將愈之兆;惟吐而見歇止脈者死。」陳友鬆解曰:「歇止有結、促兩種。結者,遲而止也;病後陰血方生,陽氣尚未充足,不能協濟其陰,故有遲滯之象,緩行略止,俟陽氣一充,全體皆春矣。促者,數而止也;以陽氣猶旺,陰分少虧,不能調燮其陽,故有奔迫之勢,急行一止,俟陰血漸生,則五臟自然暢達矣。此皆將愈未愈之時,故見此疲睏之象,待愈後即無是脈。所以雜病、傷寒,庸醫誤治,或損其陽,或虧其陰,往往輕病變重;然而未至過傷,久之元氣藉穀氣以生,輒見此等之脈,乃陰陽漸長之機,非氣血全虧之候。至老人年力就衰,或病後見歇止之脈,不過陰陽兩虧,非凶脈也。可見諸脈俱不妨於歇止,惟嘔吐一證,胃氣逆而上行,將胃中有形之物,盡情吐出;此時脈若平和,猶可保元降氣;倘見歇止,是腎氣已絕於下,不能上供其匱乏;雖用藥胃必不納,故知其必死。」按陳友松所解非是。凡脈見結、促,皆屬凶候,豈可目為將愈之兆?慎齋先生所言,乃是和平脈中見歇止,方為近理。

白話文:

[卷二]

觀察病人的面色光潤,因為精神都表現在臉上。如果面色暗淡無光,那病情就難以治療了。 這段話真是說到我心坎裡了,我不禁拍案叫絕。一般人脈象平和緩慢,表示沒有病;但如果是久病體虛的人,卻出現這種脈象,那就表示元氣大傷,性命危殆,所以斷定病人必死。至於滿面紅潤有精神,怎麼可能是久病之人應有的樣子呢?民間常說病人沒有病容是凶兆,道理就在這裡。

關於補中益氣湯和六味地黃湯的合論(見《醫學讀書記》)提到:陽虛的人氣血下陷,所以補中益氣湯多用人參、黃耆、白朮、蒼朮、甘草等溫補藥物來益氣,再用升麻、柴胡等辛平藥物幫助氣向上升;陰虛的人氣血上浮,所以六味地黃丸多用熟地黃、山茱萸、山藥等味厚質重的藥物來滋陰益精,再用茯苓、澤瀉等甘淡藥物幫助氣向下沉。氣陷的人多有氣滯,所以用陳皮的辛味來行氣;氣浮的人多有內熱,所以用丹皮的寒性來清熱。六味地黃丸裡有茯苓、澤瀉,就像補中益氣湯裡有升麻、柴胡一樣;補中益氣湯裡有陳皮,就像六味地黃丸裡有丹皮一樣;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甘草,與熟地黃、山茱萸、山藥的作用也相類似。雖然兩方組成和用法不同,但其調理陰陽的道理卻是相通的。

這篇論述方藥的升降運用非常精妙。但薛立齋、趙養葵等先生卻專用六味地黃丸、八味丸、補中益氣湯等幾種方劑來治療各種疾病,顯得過於拘泥,難怪會受到徐靈胎、陳修園等前輩的批評。周慎齋先生的著作中也常運用六味地黃丸、八味丸、補中益氣湯等方劑治病,因為他曾向薛立齋先生學習請教(慎齋先生的傳記中說,他向薛立齋先生請教多日,終於豁然開朗,出來後對人說薛立齋先生真是名師,醫理非常精深,只可惜略微拘泥)。但他仍然未能完全擺脫薛氏的局限。

然而,周慎齋先生的三本書中也提到:「如果要讓補中益氣湯下達,可以去掉升麻、柴胡,加入杜仲、牛膝。」 又說:「六味丸是治療腎虛火旺的藥物,丹皮清心火,山茱萸斂肝火,澤瀉利腎經之火,從下焦排出。如果火不盛,只用山藥、茯苓、熟地黃單純滋補腎陰和脾陰就可以了。」由此可見,慎齋先生能靈活運用藥物,不拘泥於方劑,才能治療活症。

脈象出現歇止,對病人來說是大忌,這是人盡皆知的。但我曾見過痰飲阻滯或婦女懷孕的情況下,也出現歇止脈,卻沒有大礙,這是因為有形的物質阻滯了脈道,所以脈象才會暫時停止。周慎齋先生的脈法記載:「各種雜病、傷寒、老年人出現歇止脈,都是將要痊癒的徵兆,只有嘔吐時出現歇止脈才會死亡。」陳友松解釋說:「歇止脈有結滯和促迫兩種。結滯脈是脈搏遲緩而停止,這是在病後陰血正在生成,陽氣尚未充足,不能協調陰氣,所以出現遲滯的現象,脈搏緩慢,略微停頓,等到陽氣充足,則全身都會恢復生機。促迫脈是脈搏快速而停止,這是因為陽氣尚盛,陰分略微虧損,不能調和陽氣,所以出現脈搏急速的現象,然後突然停止。等到陰血漸漸生成,則五臟自然暢通。這些都是疾病將愈未愈的時候,所以出現這種疲憊的脈象,痊癒後就不會再出現這種脈象。所以各種雜病、傷寒,庸醫誤治,或損傷陽氣,或虧損陰血,往往輕病變重,然而尚未造成過度損傷,時間久了,元氣依靠谷氣來滋養,就會出現這種脈象,這是陰陽漸漸恢復的徵兆,而不是氣血完全虧損的跡象。至於老年人年老體衰,或者病後出現歇止脈,不過是陰陽都略微虧損,並不是凶險的脈象。可見各種脈象出現歇止都不妨事,只有嘔吐這一症狀,胃氣逆而上行,將胃中成形的物質全部吐出,此時脈象如果平和,還可以保住元氣,讓氣降下來。如果出現歇止脈,那是腎氣已經衰竭,不能向上補充,即使用藥,胃氣也不接受,所以知道病人必死。」我認為陳友松的解釋不對,凡是脈象出現結滯或促迫,都是凶險的徵兆,怎麼能說是將要痊癒的徵兆呢?慎齋先生所說的,是在平和的脈象中出現歇止,才是比較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