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存齋醫話稿》~ 卷二 (10)
卷二 (10)
1. 卷二
〔二十二〕古人煎藥。各有法度。表藥以氣勝。武火驟煎。補藥以味勝。文火慢煎。有隻用頭煎。不用第二煎者。取其輕揚走上也。有不用頭煎。只用第二煎第三煎者。以煮去頭煎。則燥氣盡。遂成甘淡之味。淡養胃氣。微甘養脾陰。為治虛損之秘訣。(出慎柔五書。)又煎藥宜各藥各銚。
恐彼煎攻伐。此煎補益。此煎溫熱。彼煎清涼。有大相反者。譬如酒壺沖茶。雖不醉人。難免酒氣也。
〔二十三〕周慎齋(名子幹。宛平太邑人。生正德年間。)中年患中滿疾。痛楚不堪。遍訪名醫無效。復廣搜醫方。又不敢妄試。一夕。強坐玩月。倏為云蔽。悶甚。少頃。清風徐來。云開月朗。大悟曰。夫云。陰物也。風。陽物也。陽氣通暢。則陰翳頓消。吾病其猶是乎。
遂制和中方丸。服不一月而安。後成名醫。嘗閱本草鉤元卷首武進陽湖合志楊時泰傳曰。「自明以來。江南言醫者。類宗周慎齋。慎齋善以五行制化。陰陽升降。推人臟氣。而為劑量准。雍正以後。變而宗張路玉。則主於隨病立方。遇病輒歷試以方。迨試遍則束手。」於是購求慎齋先生書。
見醫學粹精五種。周慎齋三書。查了吾正陽篇。胡慎柔五書。陳友松脈法解。附陳友松筆談。其慎柔五書。已見於六醴齋叢書。脈法亦是慎齋先生著。陳友松加解而已。查了吾胡慎柔俱為慎齋先生弟子。三書者。皆先生弟子口授耳傳。記錄成編者也。其自制丸方錄後。(周慎齋學問。
究不及張路玉。第宗張路玉不善。則有遇病試方之弊耳。)和中丸治鼓脹神效。用乾薑四兩。(冬炒焦夏炒黑)一兩用人參一兩煎湯拌炒。一兩用青皮三錢煎湯拌炒。一兩用紫蘇五錢煎湯拌炒。一兩用陳皮五錢煎湯拌炒。肉桂二兩。一分用益智仁五錢煎湯拌炒。一分用澤瀉五錢同煮。
一分用小茴香三錢同煮。一分用破故紙五錢同煮。吳茱萸一兩。一分用苡仁一兩煎湯拌炒。一分用鹽五錢同浸炒。上為末。紫蘇煎湯打神麯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因證輕重。隨證作湯送。紅曲丸治瀉痢日久。用此補脾健胃。紅曲(三錢炒)鍋巴(一兩燒存性)松花(三錢炒褐色)上為末。
入白糖霜。和勻服。紅痢加曲。白痢加松花。蔻附丸治元氣虛寒。及臟寒泄瀉。肉豆蔻(麵裹煨)白茯苓(各二兩)木香(一兩五錢)乾薑(泡)附子(煨各五錢)上為末。薑汁糊為丸。蓮子湯下。通神散治𩞄雜。胸中割痛。三服即愈。白朮(四兩)黃連(四錢)陳皮(五錢)上為末。
神麯糊為丸。臨臥津咽三四十丸。
〔二十四〕診脈以辨病證之順逆。脈書言之詳矣。大抵是病應得是脈者為順。不應得是脈者為逆。此餘三十餘年閱歷。為診脈辨證之要訣。後閱查了吾先生述慎柔和尚師訓曰。「凡久病人脈大小洪細沉浮弦滑。或寸浮尺沉。或尺浮寸沉。但有病脈。反屬可治。如久病浮中沉俱和緩體倦者決死。
白話文:
[卷二]
二十二、古人煎藥各有方法。表症的藥方,以藥性之氣為主,需用猛火快速煎煮;補益的藥方,以藥材的味道為主,需用文火慢慢煎煮。有些藥方只用第一煎,不用第二煎,這是因為藥材的輕浮部分會先煎出來,具有向上走的功效;有些藥方不用第一煎,只用第二煎和第三煎,這是因為去除第一煎,可以去掉燥氣,讓藥液變得甘淡,甘淡的藥液可以滋養胃氣,微甘的藥液可以滋養脾陰,這是治療虛損的秘訣。(出自《慎柔五書》)另外,煎藥時,每種藥最好用不同的鍋煎煮,以免藥性互相干擾。比如煎煮攻伐的藥和補益的藥,溫熱的藥和清涼的藥,如果混在一起煎煮,即使沒有產生毒性,也會互相影響藥效,就像用酒壺泡茶,即使不會讓人醉,也難免會有酒味。
二十三、周慎齋(名子幹,宛平太邑人,生於正德年間),中年患有腹部脹滿的疾病,疼痛難忍,遍訪名醫都無效。之後廣泛蒐集醫方,但也不敢亂試。有一天晚上,他強忍著病痛坐在屋外賞月,突然被雲彩遮蔽了月光,感到非常鬱悶。不久,清風徐來,雲開月明,他頓悟道:雲是陰性的,風是陽性的,陽氣通暢,陰霾就會消散,我的病症是不是也是這樣呢?於是,他根據這個道理,製成和中丸,服用不到一個月就痊癒了。後來,他成為著名的醫生。曾經有人在閱讀《本草鉤元》卷首武進陽湖合志楊時泰傳記時看到:「自明朝以來,江南地區的醫生,大多宗周慎齋的醫學理論,慎齋善於運用五行學說,陰陽升降的原理,推測人體臟腑的氣機,來確定藥物的劑量。雍正以後,則轉而宗張路玉的醫學理論,張路玉主張根據病情來制定處方,遇到疾病就反覆嘗試不同的藥方,直到試遍所有藥方後才束手無策。」於是,人們紛紛尋找周慎齋的著作。在《醫學粹精五種》中,有周慎齋的《三書》、查了吾正陽篇、《胡慎柔五書》、陳友松的《脈法解》及《陳友松筆談》。其中,《慎柔五書》已經收錄在《六醴齋叢書》中,脈法也是慎齋先生所著,陳友松只是加了注解而已。查了吾和胡慎柔都是慎齋先生的弟子,《三書》都是先生弟子口授、耳傳後記錄編纂而成的。其自制丸藥方記錄在後。(周慎齋的學問,雖然不及張路玉,但宗張路玉而不善於運用,就會出現遇到疾病就反覆試藥的弊端。)和中丸治療鼓脹療效顯著,藥方如下:乾薑四兩(冬天炒至焦黃,夏天炒至發黑),人參一兩(用煎好的湯藥拌炒),青皮三錢(用煎好的湯藥拌炒),紫蘇五錢(用煎好的湯藥拌炒),陳皮五錢(用煎好的湯藥拌炒),肉桂二兩,益智仁五錢(用煎好的湯藥拌炒),澤瀉五錢(同煮),小茴香三錢(同煮),破故紙五錢(同煮),吳茱萸一兩,苡仁一兩(用煎好的湯藥拌炒),鹽五錢(同浸泡後炒)。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紫蘇煎煮的湯藥和神麴糊製成丸藥,如桐子大小。每次服用的劑量,根據病情輕重,用湯藥送服。紅曲丸治療久瀉久痢,用此方補益脾胃:紅曲(三錢,炒制),鍋巴(一兩,燒存性),松花粉(三錢,炒至褐色),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白糖霜,混合服用。紅痢加紅曲,白痢加松花粉。蔻附丸治療元氣虛寒及臟腑寒冷引起的泄瀉:肉豆蔻(麵粉包裹後煨制),白茯苓(各二兩),木香(一兩五錢),乾薑(泡制),附子(煨制,各五錢),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薑汁糊製成丸藥,用蓮子湯送服。通神散治療胸腹脹痛,胸中絞痛,服用三劑即可痊癒:白朮(四兩),黃連(四錢),陳皮(五錢),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神麴糊製成丸藥,臨睡前服用三十到四十粒。
二十四、診脈可以辨別疾病的順逆。脈書上已有詳細記載。總的來說,脈象與病情相符的是順證,脈象與病情不相符的是逆證。這是三十多年來診脈辨證的經驗總結。後來讀到查了吾先生記錄的慎柔和尚的教誨:「久病患者,脈象大小、洪細、沉浮、弦滑等,或者寸脈浮而尺脈沉,或者尺脈浮而寸脈沉,只要有病脈,反而是可以治療的。如果久病患者,脈象浮沉都和緩,身體倦怠的,那就是必死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