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晴初

《存存齋醫話稿》~ 附錄 (8)

回本書目錄

附錄 (8)

1. 吳山散記

賤體陰虛火亢。飲用牛乳。將及一載。只蒙其益。未見其弊。此尤足破俗說之謬矣。惟與酸物相反。誤和食。令人腹中癥結。飲牛乳者。不可不知。

〔十九〕大棗氣溫味甘。滋脾土而益氣強力。潤肺金而生津止咳。調榮衛。治泄瀉。近世醫家。多用紅棗。惟鞠通吳氏獨持異議。謂「大棗色赤黑。味甘微酸。取其以補脾經血分之陰。去核使不走下焦。配以生薑。補胃中氣分之陽。一陰一陽之謂道。為中焦調和榮衛之要品。

而今人多用紅棗。本草綱目謂紅棗理疏不入藥。豈未之見耶。」圭按黑棗味厚。補脾專長。紅棗力薄。和胃最宜。佐參耆以建中州。宜投黑棗。合生姜以和榮衛。當用紅棗。且久餌黑棗。有助濕熱之弊。而紅棗則否。細核二者功用。大同之中。不無小異。爰為分析如此。

〔二十〕羚羊角與犀牛角。皆為清涼劑。但犀角兼有強心作用。羚羊兼有鎮痙作用。故高熱而脈搏細數或促數者宜犀角。高熱而四肢搐搦者宜羚羊。古人認犀角為心藥羚羊為肝藥者以此。

〔二十一〕愚杭人。執教鞭於鄞南惠風小學。乙丑聖誕。應友人之召。赴鎮海橫河。便道謁師兄王仲生。為愚述夏令所治濕溫暑溫諸症。僉以大冬瓜半枚。鮮青蒿一握為主。隨證加佐使數味。濃煎一甑。一日或二日飲完。無不立愈。按冬瓜寒能瀉熱。淡以滲濕。性通利便。兼解暑邪。

青蒿苦寒清濕熱。芬芳不傷脾。以療暑溫及濕溫之熱多於濕者。確屬針鋒相對。矧鮮藥味全。量重力專。迅奏膚功。可無疑義。爰為抉出。以視同道。

〔二十二〕產婦氣血虧損。生產努力太過。或產後即行勞動。輒致子宮脫垂。西醫對於此症。只用子宮托及外科手術。爰將中醫藥方錄左。藉供臨床之借鏡。

(一)人參(一錢),炙黃耆(三錢),當歸身(三錢),川芎(六分),清炙甘草(四分),升麻(三分),五味子(五粒)

(二)蜜炙黃耆(二錢),土炒白朮(一錢),歸身(三錢),人參(一錢),蜜炙升麻(三分),炙甘草(五分),陳皮(一錢),生薑(一片),紅棗(二枚)

以上二方。以補益升提為主。蓋原因療法也。

〔二十三〕蘇東坡詩。「主人勸我洗足眠。倒床不復聞鐘鼓。」此誘導上部血液下行之法也。與元明粉(即硫酸鈉)之治喉痛。(見十九年中西醫學報)清寧丸(即一味大黃酒製為丸)之治目赤。調胃丸(即大黃芒硝甘草為末蜜丸)之治齒痛出血。(見玉樞微義)同一理由。

〔二十四〕方書治吐血痰血。多用藕節。而鮮有用藕者。余初以為新鮮之藕。其療效必勝於乾燥之節。凡用藕節之方。允宜代以鮮藕取汁。方為合理。今乃知古人用藕節以止血。亦含有科學原理。未可一筆抹殺。遽斥其非。緣藕之所以能治血症者。恃其所含多量單寧酸有愈合創面血管之效耳。藕中所含固富。但其節幾全為單寧而乏澱粉。收效自然更大也。

白話文:

吳山散記

我的身體陰虛火旺,喝牛奶將近一年了,只感受到益處,沒見到壞處。這足以推翻那些錯誤的俗說。只是牛奶和酸性食物相克,如果錯誤地一起食用,會讓人腹中脹結,喝牛奶的人不可不知。

大棗性溫味甘,能滋養脾土、益氣強身,潤肺生津止咳,調和營衛,治療泄瀉。近世醫家多用紅棗,唯鞠通吳氏獨持異議,認為:「大棗顏色赤黑,味道甘中略酸,取其能補脾經血分的陰,去核使其不向下焦運行。配以生薑,補益胃中氣分的陽,一陰一陽謂之道,是大補中焦、調和營衛的重要藥物。

而今人多用紅棗,《本草綱目》說紅棗理疏不入藥,豈不是沒見到嗎?」我認為,黑棗味道濃郁,補脾效果突出;紅棗藥力較弱,和胃最宜。用人參、黃耆補中焦,宜用黑棗;用生薑和調營衛,則宜用紅棗。而且長期服用黑棗,容易導致濕熱之弊,而紅棗則不會。仔細分析兩種棗子的功效,雖然大體相同,但仍有不小的差別,因此我做了以上分析。

羚羊角和犀牛角都是清熱藥,但犀角還有強心作用,羚羊角則有鎮痙作用。所以,高熱而脈搏細數或促數者宜用犀角;高熱而四肢抽搐者宜用羚羊角。古人認為犀角是心藥,羚羊角是肝藥,就是這個道理。

我在鄞南惠風小學教書,乙丑年聖誕節,應友人之邀前往鎮海橫河,順道拜訪師兄王仲生。他向我講述夏天治療濕溫、暑溫諸症的經驗,都是以大冬瓜半個、鮮青蒿一把為主藥,再根據病情加減其他幾味藥,濃煎一劑,一天或兩天喝完,無不藥到病除。冬瓜性寒,能瀉熱、利尿滲濕,通利大便,還能解暑邪;青蒿苦寒,能清濕熱,芬芳不傷脾胃,用來治療暑溫和濕溫(濕邪較輕的),確實是對症下藥。況且是鮮藥,藥味全,劑量大,療效快,毫無疑問。因此我特地記錄下來,與同行們分享。

產婦因氣血虧損、生產用力過度,或產後立即勞動,很容易導致子宮脫垂。西醫對此症只用子宮托或外科手術,我將中醫藥方記錄如下,供臨床參考:

(一)人參(一錢)、炙黃耆(三錢)、當歸身(三錢)、川芎(六分)、清炙甘草(四分)、升麻(三分)、五味子(五粒)

(二)蜜炙黃耆(二錢)、土炒白朮(一錢)、當歸身(三錢)、人參(一錢)、蜜炙升麻(三分)、炙甘草(五分)、陳皮(一錢)、生薑(一片)、紅棗(二枚)

以上兩個方子,以補益和升提為主,是根據病因治療的。

蘇軾的詩「主人勸我洗足眠,倒床不復聞鐘鼓。」這是引導上部血液下行的辦法,與用元明粉(即硫酸鈉)治療喉痛(見《十九年中西醫學報》)、用清寧丸(即大黃酒製成的丸藥)治療目赤、用調胃丸(即大黃、芒硝、甘草研末做成的蜜丸)治療齒痛出血(見《玉樞微義》)的道理相同。

方書治療吐血、痰血,多用藕節,而很少用鮮藕。我最初以為新鮮藕的療效一定比乾燥的藕節好,凡是用藕節的方子,都應該用鮮藕汁代替,這樣才合理。現在才知道,古人用藕節止血,也包含科學道理,不能一概否定。藕之所以能治療出血症,是因為它含有大量的單寧酸,有癒合創面血管的作用。藕中所含成分豐富,但藕節幾乎全是單寧酸而缺乏澱粉,所以療效自然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