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存齋醫話稿》~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卷一

粳米三合,用汁一碗。又梨汁一杯,蜜半杯。與米肉汁和勻,一晝夜呷盡。目微開,手足微動,喉間微作呻吟。如是者三日,唇舌轉潤,退去黑殼一層,始開目能言。是夜下燥屎,脈稍應指。再與養陰,匝月而愈。(溫熱經緯言:溫疫證邪火已衰,津不能回者,宜用鮮豬肉數斤,切大塊,急火煮清湯,吹淨浮油,恣意涼飲,乃急救津液之無上妙品。按此法必須用在邪火已衰之後。)

因憶族兄雲濤病痰飲氣喘,身軀肥胖。行不數武,輒喘甚。因偕同志聘吳鞠通來紹。時道光乙酉也。吳以大劑石膏半夏等,治之數月。喘漸平,痰亦少,身軀頓瘦。愈後即登高亦不作喘,案載吳氏醫案中。鞠通歸淮陰。瀕行時,囑弗食豬肉。後偶食之,即覺痰多,身軀復驟胖。嗣後終身不敢食豬肉。此痰濕證忌食豬肉之一徵也。又失音證忌食火腿及皮蛋。余親見患失音人食二物增劇。

〔十六〕營衛之氣,出入臟腑,流布經絡。本生於穀,復消磨其谷。營衛非谷不能充,谷非營衛不能化。是營衛者,生身之大關鍵。不特營衛自病當注意,即臟腑有病,亦當顧及營衛也。內經謂:“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生;是故守經隧焉。”

夫所謂經隧者,非營衛所行之道路乎?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者,是由內而外行於營衛。血氣不和,百病乃生者,是由內而外行之血氣,或行之不及,或行之太過,或偏於營,或偏於衛,皆為不和也。行之不及,則內不化而外不充;行之太過,則枝強而干弱;偏於營則陰勝;偏於衛則陽勝。百病乃生,自然之理也。是則營衛豈不為生身之大關鍵哉?

醫者治病,遵內經守經隧之訓,加意於營衛可也。讀金匱要略:營衛不利,則腹滿脅鳴,相逐氣轉;營衛俱微,三焦無所御,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益見榮衛之足重矣。即如痢疾一證,有寒熱表證者,咸知有關於營衛。此外則以病輕在腑,病重在臟,罔不謂內病也。而孰知王肯堂證治準繩論痢之舊積新積,歸重於營衛?內經守經隧之一語,此其一端歟。取其明白易曉,特拈出以印證之。

其言曰:“積有新舊之分。舊積者,氣血食痰所化也;新積者,舊積已去,未幾而復生也。然舊積宜下,新積禁下。其故何也?蓋腸胃之熟腐水穀,轉輸糟粕者,皆營衛灑陳於六腑之功。今腸胃有邪,則營衛運行之度,為之阻滯,不能施化。故衛氣鬱而不舒,營氣澀而不行。於是飲食積痰停於胃,糟粕留於腸;與氣鬱血澀之積,相挾而成滯下矣。必當下之,以通其壅塞。既下之後,升降仍不得行,清濁仍不能分。則衛氣復郁,營氣復澀。又覆成新積。烏可復下之乎?但理其衛氣,並和其營血,以調順陰陽。則升降合節,積亦不滯而自化矣。”

白話文:

[卷一]

將三合粳米煮成一碗米湯,再加入一杯梨汁和半杯蜂蜜,混合均勻後,慢慢飲用,一天一夜喝完。患者眼睛微微張開,手腳略微活動,喉嚨間發出輕微呻吟聲。持續三天後,嘴唇和舌頭變得濕潤,脫落一層黑色皮屑,開始能睜眼說話。當晚排出乾燥的糞便,脈搏略微有力。之後再進行滋陰調理,大約一個月便痊癒了。

(《溫熱經緯言》中提到:溫疫患者邪火衰退,津液不能迴流時,宜用幾斤新鮮豬肉切成大塊,用大火煮成清湯,去除表面的浮油,待涼後盡情飲用。這是急救津液的最佳方法。但必須在邪火衰退之後才能使用。)

我曾記得族兄雲濤患有痰飲、氣喘,體型肥胖,走不了幾步就喘得很厲害。於是與同僚一起聘請吳鞠通前來治療,那時是道光乙酉年。吳鞠通用大劑量的石膏、半夏等藥物治療他幾個月,氣喘逐漸平緩,痰也減少了,身體也明顯消瘦。痊癒後,即使爬高也不再喘氣。

吳氏醫案記載:鞠通回到淮陰,臨行前囑咐他不要吃豬肉。後來他偶然吃了豬肉,就覺得痰多,身體又迅速肥胖起來,此後終生不敢再吃豬肉。這是痰濕證忌食豬肉的一個例子。此外,失音症忌食火腿和皮蛋,我親眼見到患失音的人吃了這兩種食物後病情加重。

營衛之氣出入臟腑,流佈全身經絡,其根本來自於五穀,又消磨五穀精華。營衛氣不足,則五穀不能充實;五穀不化,則營衛氣不足。所以,營衛之氣是維持生命的大關鍵。不僅營衛本身的疾病需要重視,即使臟腑有病,也必須顧及營衛的狀態。《內經》說:「五臟的氣血運行都依靠經絡,經絡運行血氣,血氣不調,百病叢生,所以要守護經絡。」所謂的經絡,不就是營衛氣運行的通道嗎?經絡運行血氣,是由內而外,運行於營衛之中。血氣不調,百病叢生,是因為由內而外運行的血氣,或者運行不足,或者運行過度,或者偏於營氣,或者偏於衛氣,都屬於不調。運行不足,則內部不能化生,外部不能充盈;運行過度,則枝葉強盛而主幹衰弱;偏於營氣則陰盛,偏於衛氣則陽盛,百病叢生,這是自然規律。因此,營衛之氣豈不是維持生命的大關鍵嗎?醫生治療疾病,應該遵循《內經》守護經絡的教誨,特別注意營衛之氣。

閱讀《金匱要略》可知,營衛不利,則腹脹脅肋鳴響,氣機逆亂,營衛衰微,三焦失守,四肢厥冷,身體消瘦,更能看出營衛的重要。就好像痢疾這種疾病,有寒熱表證的,大家都知道與營衛有關;除此之外,病情較輕的屬於腑證,病情嚴重的屬於臟證,都認為是內臟疾病。然而,王肯堂在《證治準繩》中論述痢疾的舊積與新積,卻重視營衛的作用。《內經》中「守經隧」的論述,正體現了這一點。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理解,我特意摘錄一段文字來說明:「積分為舊積與新積兩種。舊積是由氣血、飲食、痰飲等轉化而成的;新積是在舊積排出後不久又產生的。然而舊積應該瀉下,新積卻禁止瀉下,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腸胃消化水穀,轉運糟粕,都是營衛之氣在六腑中運化的結果。現在腸胃有邪氣,則營衛運行受阻,不能正常運化,於是飲食積滯、痰飲停留在胃中,糟粕滯留於腸道,與氣鬱血澀的積滯相混合,形成滯下。必須瀉下,以通利壅塞。但瀉下之後,升降仍然不能正常運行,清濁仍然不能分清,則衛氣再次鬱滯,營氣再次澀滯,又會形成新積,怎麼還能再次瀉下呢?只需調理衛氣,調和營血,以調節陰陽,則升降有序,積滯自然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