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存齋醫話稿》~ 卷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6)

1. 卷二

迨夜深,始出之。痘已遍體,粒粒如珠。因空屋多蚊,借其嘬膚以發也。此雖「神而明之」之治,第尋繹其意旨之所在:轉輾於漆桌者,火閉也;激之使怒者,氣閉也;塗以雞矢醴者,寒閉也;借蚊口以嘬之者,血閉也。咸有分別之妙義焉。錄之亦可發人之慧悟。

〔十二〕孫文垣先生治潘姓患白濁,精淫淫下,三年不愈。脈來兩寸短弱,兩關滑,兩尺洪滑。曰:「疾易瘳,第必明年春仲,一劑可痊。」問故。曰:「素問曰:『必先歲氣,毋伐天和。』所患為濕痰下流證也;而脈洪大見於尺部,為陽乘於陰,法當從陰引陽。今冬令為閉藏之候。冬之閉藏,實為來春發生根本。天人一理。若強升提之,是逆天時而泄元氣也。」後醫者接踵,迄無效。至春分,孫以白螺螄殼火煅四兩為君,牡蠣二兩為臣,半夏、葛根、柴胡、苦參各一兩為佐,黃柏一兩為使,麵糊為丸,名端本丸。今早晚服之。不終劑而愈。按:古名醫治病,無不以陰陽升降為劑量准;卷一第二十六條已具言之。此案端本丸方義固佳,其持論則深明天人合一之理。讀內經:「冬三月,此謂閉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逆之則春生者少。」若伏者,若抱雛養蟄也;若匿者,若隱避蹤跡也;若有私意者,恐敗露也;若已有得者,韜晦無觖望也。凡所以重藏精也。有冬月之閉藏,然後有來春之發生。一味發揚,而無翕聚之本,譬諸無源之水,其涸可立而待。

〔十三〕白芥子氣味辛溫,善能利氣豁痰。觀治冷哮,用白芥子末塗肺俞、膏肓、百勞等穴;塗後麻瞀疼痛。防痘入目,用白芥子末塗足心,引毒歸下。外用功效如是,其性烈從可知矣。其末水發,擂入食品,食些少,輒令人目淚鼻涕交出。其性開發走液,亦從可知矣。繆仲醇本草經疏云:「能搜剔內外痰結,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然肺經有熱、與陰火虛炎、咳嗽生痰者,法在所忌。奈世醫狃於三子養親湯一方,不論燥證、火證,動輒用之,甚且用至數錢。其意原在利氣豁痰;殊不知辛烈之品,爍液劫津、耗氣動火,其害甚大。余嘗見風溫咳嗽證,誤用白芥子,致動血見紅,甚至喉痛聲啞。但罔有歸咎於白芥子者。損人而不任過。白芥子抑何幸歟?諸本草均云肺經有熱、虛火亢者忌用,豈未之見耶?

〔十四〕古人隨證以立方,非立方以待病。熟察病情,詳審用藥,味味與病針鋒相對,無濫無遺,適至其所,如寫真焉,肖其人而止,不可以意增減也。千變萬化之中,具有一定不易之理。活潑圓機,有非語言文字所能解說,在學者心領神會而已。其所以設立方名者,規矩準繩,昭示來學;非謂某方一定治某病,某病一定用某方也。古方夥矣,豈能盡記?縱能盡記,而未能變通,雖多奚益?即如桂枝湯一方:加桂枝分兩,名曰桂枝加桂湯;加芍藥分兩,名曰桂枝加芍藥湯;去芍藥,名曰桂枝去芍藥湯;桂枝甘草二味,名曰桂枝甘草湯;芍藥甘草二味,

白話文:

[卷二]

夜深才將痘疹患兒取出,痘疹已遍佈全身,顆顆如珠。因為空屋蚊子多,就利用蚊子叮咬皮膚來發疹。雖然這是一種神妙的治療方法,但仔細推敲其用意,在漆桌上翻來覆去是火閉,激怒患者是氣閉,塗抹雞屎酒是寒閉,藉助蚊子叮咬是血閉,每種方法都有其巧妙的區別。記載下來,也能啟發人們的智慧。

孫文垣先生治療一位姓潘的白濁患者,精液不斷流出,三年未愈。脈象兩寸短弱,兩關滑,兩尺洪滑。孫先生說,此病容易痊癒,但必須等到明年春分,一劑藥就能痊癒。問其原因,他說:《素問》說,必須順應歲時氣候,不要違背天和。患者的病是濕痰下流,脈象尺部洪大,是陽氣勝過陰氣。治療方法應該從陰引陽。現在是冬季,是閉藏的季節,冬季的閉藏是來年春天發生的根本,天人合一,如果強行升提陽氣,就是違背天時,耗損元氣。後來許多醫生接踵而來治療,都無效。到春分時,孫先生用白螺螄殼火煅四兩為君藥,牡蠣二兩為臣藥,半夏、葛根、柴胡、苦參各一兩為佐藥,黃柏一兩為使藥,用麵糊做成藥丸,名為端本丸。患者早晚服用,不到服完一劑藥就痊癒了。古時名醫治病,無不以陰陽升降作為劑量準則,卷一第二十六條已詳細說明。此案例中端本丸的藥方固然好,其治療理念更深刻體現了天人合一之理。讀《內經》「冬三月,此謂閉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逆之則春生者少。」 「若伏」如同鳥獸伏藏;「若匿」如同隱藏蹤跡;「若有私意」如同擔心敗露;「若已有得」如同韜光養晦,不妄求。總之都是為了斂藏精氣。

有了冬月的閉藏,才有來春的生發。單純發揚而不注重斂藏,就像沒有源頭的水,很快就會乾涸。

白芥子辛溫,善於行氣豁痰。治療寒哮,可以用白芥子末塗抹肺俞、膏肓、百勞等穴位,塗抹後會麻痺疼痛。預防痘疹入目,可以用白芥子末塗抹足心,引導毒氣向下。外用功效如此,其藥性之烈可見一斑。白芥子末用水調開,磨碎加入食物中,吃一點就會讓人流淚流涕,其藥性疏通走泄液體,也可以由此看出。繆仲醇《本草經疏》說:「能搜剔內外痰結,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但是,肺經有熱,陰虛火旺,咳嗽痰多者,則忌用。然而,世醫拘泥於三子養親湯一方,不論是燥證還是火證,都動輒使用,甚至用至數錢。他們的用意原本是想行氣豁痰,卻不知道辛烈之品會灼傷津液,耗損氣血,助長火勢,其害甚大。我曾經見過風溫咳嗽的病人,誤用白芥子,導致出血,甚至喉嚨疼痛失聲,卻沒有人歸咎於白芥子,損害了病人卻不承擔責任,白芥子真是太冤枉了!諸多本草書都說肺經有熱,虛火旺盛者忌用,難道他們都沒看見嗎?

古人根據病情制定藥方,而不是先有藥方再等著治病。仔細觀察病情,詳審用藥,每一味藥都與疾病針鋒相對,不多不少,恰到好處,如同寫照一般,準確地針對病情,不能隨意增減。在千變萬化的情況中,具有一定的不變的道理,活潑圓融,不是語言文字所能完全闡述的,在於學習者用心領會。設立藥方名稱,是為了規範準則,昭示後學,並不是說某一方一定治療某種病,某種病一定用某一方。古方很多,怎能都記住?即使記住了,卻不能靈活運用,再多也沒有用處。就比如桂枝湯一方,加桂枝若干,叫做桂枝加桂湯;加芍藥若干,叫做桂枝加芍藥湯;去掉芍藥,叫做桂枝去芍藥湯;桂枝、甘草二味,叫做桂枝甘草湯;芍藥、甘草二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