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晴初

《存存齋醫話稿》~ 卷二 (1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4)

1. 卷二

若重用桂枝溫通。萬萬不可。)近時痧證。亦有頃刻告殂者。亦有刺舌底黑筋。刺兩臂彎。兩膝彎等處。出血而愈者。但不若談往所載既甚且多。為非常之疫癘耳。

〔三十二〕潛村醫案(乾隆時。西吳楊云峰乘六著。)姚繩其病痢。腹痛後重。膿血立見。繼而便孔中解出斷腸一段。長半尺許。延楊診。楊曰。此非斷腸也。若斷腸則上下斷頭。必垂而不舉。上下斷口。必閉而不張。所斷之半尺許者。何能進直腸而出肛門耶。且腸既斷矣。

何其人猶活。而便中之膿血。仍相續而不絕耶。不知此乃腸內滑膩稠黏。如脂如膏。黏貼腸上之一層也。是即所謂陰也。腑氣大傷。陰難維繫。又為邪毒所壓而下。其形外圓中空。有似乎腸而實非腸也。試以棒撥之必腐。若真腸雖爛而斷。撥之不腐。家人撥之果腐。進診。面無神氣。

脈甚細數弦勁。舌如鏡面。胃氣將絕。無救矣。逾數日。果歿。此與卷一第二十七條同一痢下脂膜。第整段而下。為罕有之證。

〔三十三〕藥氣入胃。不過藉此調和氣血。非入口即變為血氣。所以不在多也。有病人粒米不入。反用膩膈酸苦腥臭之藥。濃煎大碗灌之。即使中病。尚難運化。況與病相反。填塞胃中。即不藥死。亦必塞死。小兒尤甚。此洄溪徐氏目擊心傷。所以慎疾芻言有製劑之說也。拙稿本卷第二條言。

「用藥治病。先須權衡病。人胃氣。」亦此意也。乃醫家病家。往往不達此理。以致誤藥傷生。可慨已。洄溪一案。備錄於後。足為世鑑焉。郡中朱姓。有飲癖。在左脅下。發則脹痛嘔吐。始發甚輕。醫者每以補劑療之。發益勤而甚。余戒之曰。「此飲癖也。患者甚多。惟以清飲通氣為主。

斷不可用溫補。補則成堅癖。不可治矣。」不信也。後因有鬱結之事。其病大發。痛極嘔逆。神疲力倦。醫者乃大進參附。熱氣上衝。痰飲閉塞。其痛增劇。肢冷脈微。醫者益加參附。助其閉塞。飲藥一口。如刀箭攢心。哀求免服。妻子環跪泣求曰。「名醫四人。合議立方。

豈有謬誤。人參如此貴重。豈有不效。」朱曰。「我豈不欲生。此藥實不能受。使我少緩痛苦。死亦甘心耳。必欲使我痛極而死。亦命也。」勉飲其半。火沸痰壅。呼號宛轉而絕。大凡富貴人之死。大半皆然。但不若是之甚耳。要知中病之藥。不必入口而知。聞其氣即喜樂欲飲。

若不中病之藥。聞其氣即厭惡之。故服藥而勉強苦難者。皆與病相違者也。內經云。「臨病人。問所便。」此真治病之妙訣也。若孟子所云。「藥不瞑眩。厥疾不瘳。」此乃指攻邪破積而言。非一例也。此案載王孟英歸硯錄。自注云。「余編洄溪醫案。漏此一條。迨刻竣始知之。

不便補鐫。故錄於此。」按洄溪醫案為王孟英所編刻。其中疑有託名之案。又慎疾芻言一書。其序文與徐氏六書各序。文筆極不類。疑亦是託名者。然觀古人書。立論處方。平正通達。便足師法。否則。即使真本。亦難信從。正不必辨其真偽也。

白話文:

[卷二]

如果大量使用桂枝溫通經脈,千萬不可。最近的痧症,也有些病人很快就會死亡。也有些病人用針刺舌底的黑筋、刺兩臂彎、兩膝彎等處放血而痊癒,但不像以前記載的那麼嚴重和普遍,那屬於非常時期的瘟疫。

姚繩其患痢疾,腹痛且墜脹,排出膿血,接著從肛門排出斷腸的一段,長約半尺。請楊雲峰診治,楊雲峰說:這不是斷腸,如果是斷腸,腸子上下斷裂的地方會下垂且無法抬起,上下斷口會閉合且無法張開,這段長約半尺的東西怎麼能進入直腸再從肛門排出呢?而且腸子都斷了,人怎麼還活著,而且便中的膿血還不斷呢?這其實是腸內光滑黏稠,像油脂一樣黏附在腸壁上的一層東西,也就是所謂的“陰”,腑氣受損嚴重,“陰”難以維持,又被邪毒壓迫而下,形狀外圓中空,看起來像腸子,但實際上不是腸子。試著用棍子撥弄它,它就會腐爛。如果是真正的腸子,即使腐爛斷裂,撥弄也不會腐爛。家屬撥弄它,果然腐爛了。再次診脈,病人面色蒼白,沒有神氣,脈象非常細弱而數、弦急有力,舌頭像鏡面一樣光滑,胃氣將要衰竭,已經無法救治了。幾天後,病人果然去世了。這與卷一第二十七條所記載的痢疾患者排出脂膜的症狀相同,只是整段排出,屬於罕見的病例。

藥物進入胃中,不過是藉此調和氣血,不是入口就立刻變成氣血,所以用藥不必過多。有些病人粒米不進,反而服用黏膩阻塞、酸苦腥臭的藥物,濃煎一大碗灌下去,即使是對症的藥物,也很難消化吸收,何況是與疾病相反的藥物,填塞在胃中,即使不死於疾病,也會被藥物撐死,小孩子尤其如此。這是洄溪徐氏親眼目睹,痛心疾首,所以在《慎疾芻言》中才有關於劑量的論述。拙稿本卷第二條提到:「用藥治病,首先要權衡病情和患者的胃氣」,也是這個意思。但是醫生和病人往往不明白這個道理,導致誤用藥物而損害身體,令人惋惜。洄溪的一例病例,詳細記錄在後面,足以為世人警惕。郡中朱姓之人有嗜酒的習慣,在左脅下發病,發作時脹痛、嘔吐。一開始症狀很輕,醫生總是使用補益的藥物治療,結果發作更頻繁更嚴重。我告誡他說:「這是嗜酒導致的疾病,患者很多,治療以清熱利氣為主,絕對不能用溫補的藥物,溫補會加重病情,無法治愈。」他不相信。後來因為有鬱結的事情,病情大發,劇痛、嘔吐、疲倦無力。醫生就大量使用人參和附子,熱氣上衝,痰飲阻塞,疼痛加劇,手腳冰冷,脈象微弱,醫生更加大量使用人參和附子,加重了阻塞。病人喝了一口藥,就好像刀箭刺入心臟一樣痛苦,哀求不要再喝藥。妻子跪地哭求說:「四位名醫共同商議的處方,怎麼會有錯誤呢?人參這麼貴重,怎麼會沒有效果呢?」朱某說:「我難道不想活嗎?這種藥物我實在無法服用,即使讓我少受些痛苦,死也甘願。如果一定要讓我痛死,那也是命。」勉強喝了一半,熱氣沸騰,痰液阻塞,呼號翻滾而死。一般富貴人的死亡,大多如此,只是沒有這麼嚴重罷了。要知道,對症的藥物,不必入口就知道,聞到氣味就感到喜悅想喝;如果是不對症的藥物,聞到氣味就會厭惡。所以服用藥物而感到勉強痛苦的,都是與疾病相反的藥物。內經說:「看病人,先問他覺得哪裡舒服。」這是治療疾病的妙訣。孟子說:「藥物如果不引起劇烈反應,疾病就不會痊癒。」這是指攻邪破積而言,不是所有情況都一樣。這個病例記載在王孟英的《歸硯錄》中,自注說:「我編寫《洄溪醫案》時,漏掉了這一條,到刻印完成時才發現,不便補充,所以記錄在此。」按,《洄溪醫案》是王孟英編寫刻印的,其中可能有些是託名之作。《慎疾芻言》一書,其序文與徐氏其他書的序文,文筆差別很大,也可能是託名之作。但是觀察古人的書籍,立論處方平正通達,就值得學習,否則即使是真本,也很難相信,不必辨別其真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