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存齋醫話稿》~ 卷三 (1)
卷三 (1)
1. 癍疹
癍者。有觸目之形。無礙手之質。即稠如錦紋。稀如蚊跡之象也。或布胸腹。或見四肢。以鮮紅起發為吉。紫色成片者凶。色黑色青者不治。
白話文:
癍,是指皮膚上出現有形狀的斑點,不會讓人感到疼痛,十分密集就像錦緞上的紋路,稀疏就像蚊子叮咬的痕跡。癍可能會出現在胸部、腹部或四肢。鮮紅色的斑點是吉兆,紫色的斑點成片出現是凶兆,黑色的斑點是無法治癒的。
疹者。有顆粒之象。腫而易癢。即痧癮之屬。須知出要周勻。沒宜徐緩。春夏多此。楊質安注。癍與疹當分別。癍出於胃。疹出於肺。傷寒失表失清。邪遏於胃。而發蒸成癍。故傷寒症發癍多。發疹則僅見也。其虛癍陰癍。由於中虛寒伏。逼其浮陽外越。無根之火內動。見癍隱隱而微。
白話文:
疹是一種皮膚疾病,特徵是顆粒狀、腫脹、容易發癢。疹與痧是同一類疾病,都需要均勻地發出,緩慢消退。在春夏季比較多見。需要注意的是,癍和疹是兩種不同的疾病。癍是因胃部疾病引起的,而疹則是因肺部疾病引起的。傷寒病人的表氣和清氣喪失,邪氣進入胃部,蒸發而出,形成癍。因此,傷寒病人常發癍,但發疹則較少。虛癍和陰癍是因體內虛寒,逼迫浮陽向外發散,無根之火在體內活動,造成癍的症狀隱隱約約,不甚明顯。
色白不鮮者是也。治須溫補。疹或是時毒襲入肺衛而發。或溫暑時邪從肺吸受。由衛入營之證。此邪在上焦。非由失表失清之故。當辨其在氣在營。而用宣肺輕透之法。若遇寒涼。須防抑閉。與癍之治法迥然不同。
白話文:
疹色白不鮮明、暗淡,這是疹症的特徵。疹的治療須要溫補。疹症的形成,可能是外感時毒侵犯到肺與衛氣所致;或是暑熱之邪從肺吸入,經由衛氣進入營氣所致。這類疹症的成因位於上焦,並非因為表氣與清氣喪失所造成的。治療時,需要區分疹症是位於氣分或營分,並使用宣肺輕透的方法治療。若遇到寒涼之氣,需要防範抑閉,與癍症的治療方法截然不同。
大抵發汗不出。或雖汗不解。胸膈煩悶。嘔惡不納。足冷耳聾。脈沉而伏。或寸關躁動。便是癍疹欲出之候。楊質安注。沉伏由邪伏於內。脈道不利所致。寸關躁動者。伏邪勃發之兆。癍疹將出之時。上吐下瀉。其熱毒從吐瀉而外出。分消其勢。大忌止澀。若出齊後。及將回之時。忌吐瀉。恐其邪陷也。又痧瘄最宜通泄。惟二便不利。為凶候。
白話文:
通常汗出不來,或者汗出了,症狀也沒解除,胸部和橫膈膜感到煩悶,嘔吐並且吃不下東西,腳冰冷,耳朵聽不見,脈搏沉下去而且隱伏著,或者寸關脈浮動不安,這便是麻疹、痧疹要發出的時候。沉下去和隱伏著,是邪氣藏伏於體內,脈路不通暢所造成的。寸關脈浮動不安,則是邪氣勃然發動的徵兆。麻疹、痧疹將要發出時,上吐下瀉,其熱毒從嘔吐和瀉泄排出體外,分別消耗其勢力,非常忌諱止吐和止瀉。等到疹子都出齊了,或者即將退的時候,忌諱嘔吐和瀉泄,以免邪氣陷進去。另外,痧瘄最宜通利大小便,只有二便不通暢,纔是兇險的徵兆。
塞邪郁表。惡寒發熱。咽痛。身上有淡紅白癍。舌苔白而薄嫩者。當以荊防敗毒散溫散之。
白話文:
病邪鬱積在表,出現惡寒發熱、咽喉疼痛的症狀,身上長有淡紅色的白痘痘,並且舌苔呈現白色而且薄嫩的,這時候應該服用荊防敗毒散來溫散邪氣。
溫毒瀰漫三焦。目赤舌絳。汗出津津。發為赤癍丹疹。忌風藥升散。宜涼膈散。陽毒發癍。面如塗朱。眼如噴火。六脈洪大。燥渴欲死。此陽明血熱已極。毒邪傳遍三焦。經絡閉塞。營衛不通。非三黃石膏湯。不能解救。
楊質安注。三焦表裡。俱被熱毒蒸灼。須兩解表裡之熱邪。癍疹方能透達。
白話文:
溫熱毒邪瀰漫三焦。眼睛發紅,舌頭絳紅。汗出津津,發出赤色的癍和丹疹。忌用升散風藥。宜用涼膈散。陽毒發癍。臉色像塗了硃砂一樣紅。眼睛像噴火一樣紅。六脈洪大。口渴煩躁,感覺要死。這是陽明經血熱極盛,毒邪傳遍三焦,經絡閉塞,營衛不通。非三黃石膏湯不能解救。
伏癍證。傷寒邪入太陰。脈靜神呆。舌心灰黑。或時感過經不解。舌苔灰黑。或中心黑暈。肌表不甚發熱。脈似沉緩。但神識不清。或鄭聲作笑。此陽邪陷入太陰。防伏癍內發。治宜宣通氣血。透提癍毒。如連翹赤芍銀花紫草楂肉天蟲刺蒺藜犀角二刺之類。癍疹外達。自然毒透神清。
白話文:
伏癍證:傷寒邪氣進入太陰經。
脈搏微弱而緩慢,精神萎靡不振。
舌苔灰黑,或有黑暈。
肌膚不發熱,脈搏沉緩。
神智不清,或胡言亂語。
這是陽邪侵入太陰經,伏癍內發的徵兆。
治療上宜宣通氣血,透提癍毒。
可使用連翹、赤芍藥、銀花、紫草、楂肉、天蟲、刺蒺藜、犀角、二刺等藥物。
癍疹外達,毒透神清。
楊質安注。太陰為濕土之臟。脾與胃相聯。陽邪故易傳入。灰黑者太陰。濕與熱相蒸也。邪熱陷入。抑遏不宣。故表不甚熱。脈見沉緩。不可誤認為邪退正虛。浪投滋補。
白話文:
楊質安注釋。脾臟是屬濕土的髒器。脾臟與胃臟相鄰。陽性的邪氣很容易傳入脾臟。黑灰色的糞便屬於脾臟。濕氣與熱氣相互蒸發。邪熱陷入脾臟。抑制遏制不散發。因此體表不會很熱。脈象表現為沉緩。不能誤認為邪氣退卻,正氣虛弱。胡亂投與滋補的藥物。
勞倦內傷。虛火遊行於外。亦有淡紅癍點。其身痛心煩寒熱。雖與外感同。第脈虛大。或氣口獨大。倦怠懶言。動則自汗為異。投補中益氣湯。熟睡。汗止身涼。
楊質安注。此中虛稍挾微邪。用補正略佐達邪。
白話文:
勞累過度造成的內傷。虛火到處遊走。也有淡紅色的斑點。身體疼痛、心煩、冷熱。雖然與外感相同。但脈搏虛大。或只有氣口脈搏大。倦怠懶得講話。動一動就會出汗。服用補中益氣湯。可以睡得很熟。汗水停止、身體涼爽。
陰癍因有伏寒。或誤進寒涼。逼其虛陽浮散於外。其癍點隱隱而微。脈雖洪大。按之無力。或六脈沉微。手足逆冷。舌白滑。或黑胖。寒水剋火之徵。先用理中湯以復其陽。次隨證施治。若內傷生冷。外感寒邪而發陰癍。調中湯更捷。
白話文:
陰癍的產生是源自於體內沉伏寒邪,或是誤食寒涼食物,使體內的虛陽外浮散發,導致陰癍症狀隱隱微現。脈象雖然強勁,按壓卻無力。有時脈象會沉細微弱,手腳冰冷,舌苔白滑或黑胖,這是寒水剋制心火的徵兆。在治療時,先服用理中湯,以恢復陽氣,然後再針對證狀予以施治。如果陰癍是由於內傷生冷,外感寒邪引起的,則使用調中湯更能迅速見效。
腎虛挾感。癍疹無力透達。微現淡紅隱隱癍點。脈沉細無力。舌苔淡紅或紫色。舌形胖嫩圓大。(紫色圓胖少陰虛證舌也)似寐非寐。神識乍清乍昧。此少陰精不化氣。癍不得透也。當以左歸飲加人參。精氣充溢。癍自外達。若兼右尺遲微。手足逆冷。渴不欲飲。此少陰水火俱虧。當以人參八味投之。腎氣一充。其癍自退。
白話文:
腎虛挾感,疹子無力透發,隱隱約約現出淡紅色的疹點。脈象沉細無力,舌苔淡紅或紫色,舌頭胖嫩圓大,紫色圓胖(少陰虛證的舌頭也是如此),神智時而清楚時而糊塗,這是因為少陰之精不能化成氣,疹子也不能透發。應該用左歸飲加入人參,使精氣充盈,疹子就能排出體外。如果再兼右尺脈遲緩微弱,手腳寒冷,口渴卻不想喝水,這是少陰水火俱虧,應該用人參八味丸來治療。腎氣一充盈,疹子自然會消退。
2. 痧疹
痧疹有外襲寒邪。內蘊伏熱者。宜兩解肺衛之邪。麻杏石甘湯加桔梗薄荷射干牛蒡主之。蟄廬注。肺有熱邪欲發疹。外受風寒。鬱於肌表。疹不透達。肺火內燔。最易閉悶發喘。而成危證。用麻杏石甘開肺。清熱加味散表透疹。
白話文:
痧疹有外襲寒邪,內蘊伏熱者,應該同時祛除肺衛之邪。可以使用麻杏石甘湯,並加上桔梗、薄荷、射干、牛蒡等藥物為主。在蟄廬注中記載,肺有熱邪想要發疹,但外受風寒,鬱於肌表,疹子不透達,肺火內燔,最容易閉悶發喘,而成為危證。使用麻杏石甘湯可以開肺、清熱,加上味散表透疹。
風溫客於太陰手經。咳嗽咽痛喉啞。兼發疹。治宜辛涼清潤。大忌升葛荊防等。當以羚角連翹薄荷大力元參射干杏仁桔梗象貝銀花蘆根之類。繼以沙參石斛麥冬花粉知母梨漿之屬。養肺胃陰。
白話文:
風熱之邪侵入肺經。症狀有咳嗽、咽喉疼痛、聲音沙啞。兼具發疹。治療時應以辛涼清潤為主。大忌使用升葛荊防等藥物。宜用羚角、連翹、薄荷、大力元參、射干、杏仁、桔梗、象貝、銀花、蘆根等藥物。再服用沙參、石斛、麥冬、花粉、知母、梨子湯汁等藥物。以滋養肺胃之陰。
蟄廬注。火燥傷金若內挾濕火上蒸咽喉作腐者。是爛喉痧證。亦宜辛涼清透。忌辛溫升散。亦不宜寒涼苦降郁遏其邪。
白話文:
蟄廬注:火燥傷金,如果體內兼夾溼熱之火上蒸咽喉,導致腐爛,就是爛喉痧證。也應當用辛涼清透的藥物治療。禁用辛溫升散的藥物。也不宜使用寒涼苦降的藥物,鬱遏其邪氣。
陽明血熱。疹色如丹。舌絳如朱。環口燥烈。大渴引飲。脈洪數。宜犀角連翹鮮生地丹皮赤芍元參花粉銀花人中黃等。繼以大小甘露出入。以救肺胃。
白話文:
陽明經的熱盛。疹子的顏色如同丹砂。舌頭紅赤如同硃砂。嘴脣乾燥灼熱。非常口渴想喝水。脈象洪大而數。適宜服用犀角、連翹、新鮮生地、丹皮、赤芍藥、元參、花粉、銀花、人中黃等中藥材。然後用大小甘草湯治療肺胃。
痧邪餘熱郁肺。痰多氣急咳嗽。宜宣之開之。如梔豉桑杏桔梗枯芩薄荷象貝蔞皮通草蘆根之屬。
白話文:
痧氣的餘熱侵入肺中,形成鬱熱。表現為痰多、氣促、咳嗽等症狀。宜採用宣肺、開鬱的治療方法。如梔子、豉、桑葉、杏仁、桔梗、黃芩、薄荷、象貝、蔞皮、通草、蘆根等藥。
如痧疹雖透。而咳嗽聲啞喉痛者。此痧毒不能盡發。鬱於氣分也。亦宜宣通肺氣。如羚角前胡桑杏連翹大力射干薄荷銀花甘桔黃芩蘆根之屬。
痧瘄透發不盡。毒邪犯肺。喘急昏悶者。危證也。宜急透之。
白話文:
像痧疹雖然透發了,但還有咳嗽、聲音沙啞、喉嚨痛的症狀,這種情況是痧毒沒有完全發出來,鬱結在氣分造成的。也應該宣通肺氣,比如羚羊角、前胡、桑葉、杏仁、連翹、大力子、射干、薄荷、銀花、甘草、黃芩、蘆根等藥物。
蟄廬注。痧郁不透。內郁肺閉。大危之證。非麻黃大開肺氣不能救。用石膏清火。杏仁下氣。甘草緩急而瀉火。加犀角等提透清化為治。
白話文:
《蟄廬方注》:痧氣鬱積不透達,鬱積在肺部,導致肺氣閉塞不通。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病症,如果不使用麻黃來大力宣通肺氣,就無法挽救。使用石膏清熱瀉火,杏仁降氣平喘,甘草緩解急迫感和瀉火。再加入犀角等藥物,提升藥效,清化熱邪,以治療此症。
痧瘄伏邪未清。致傷陰分而發熱不止者。宜甘寒養陰。如沙參玉竹金斛生地丹皮甘草之屬。
白話文:
痧氣熱病中的邪氣沒有清除乾淨,外邪會傷害身體陰液,導致發熱不止的症狀。治療時應該選擇甘寒滋養陰液的藥物,例如沙參、玉竹、金斛、生地、丹皮、甘草等。
陰虧之人。感邪發疹。不可過用柴葛升散。緣此證雖表不得汗解。或雖得汗而疹未透。熱仍不解。惟清解中兼養陰液。庶能得汗。而疹亦透達。
白話文:
那些體質虛弱的人,感受邪氣而生疹子,不可過度服用柴葛升散。因為這種證狀,即使出汗了,疹子也不一定退去。有的即使出汗了,疹子卻沒有透發出來,熱氣仍然不退去。只有清熱解毒,同時滋養陰液,才能出汗,疹子也才透發出來。
白㾦見於夏秋暑濕伏邪之證。蓋暑必挾濕。為黏膩之邪。病多掩牽。遷延兩三候。邪未達而元氣受傷。發出白㾦。色白點細。形如肌粟。摸之觸手而微癢。狀如水晶珠而明亮滋潤者吉。抓破微有水者。乃濕從外出也。出無定期。熱勢壯則外見。緩則隱伏。甚至連發八九次。邪不達而身熱不退者。
白話文:
白㾦是發生在夏季和秋天的暑濕伏邪所引起的疾病。暑邪一定會伴隨著濕邪,是一種黏膩的邪氣。這種疾病往往掩蓋了其他症狀,拖延兩三個候期。邪氣還沒有到達,元氣就已經受損,出現白㾦。白㾦的顏色白色,點狀細小,形狀像皮膚上的粟粒。觸摸時有微癢感,狀如水晶珠,明亮滋潤的是吉兆。抓破後稍微有水溢出,證明濕邪從體外排出。白㾦的出現沒有規律,熱勢如果很旺盛,就會表現出來,緩和的時候就會隱藏起來。甚至連續發作八九次,邪氣沒有被排出,身體發熱不退的。
由其人元氣虧乏。不能化邪外出。故治白㾦與治疹異。疹宜提透。白㾦提透無益。當養正生津。清暑滲濕。使正氣充旺。則伏邪漸化。而熱得退。若㾦色乾白如枯骨。大凶之證。津液氣竭。邪欲外出。元氣亦隨之外散。乃邪正並脫之候也。
白話文:
因為人的元氣虧乏,邪氣不能排出體外。因此,治療白癜風與治療疹子不同。疹子宜於提透,白癜風提透無益。應當養護正氣,生津液,清暑熱,滲濕氣。使正氣充盈旺盛,則潛伏的邪氣逐漸消退,熱症得以痊癒。如果白斑色澤乾枯發白如枯骨一般,是大凶之兆。津液氣血竭盡,邪氣想排出體外,元氣也隨之向外散發。這是邪氣和正氣同時脫離的徵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