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存齋醫話稿》~ 卷一 (1)
卷一 (1)
1. 卷一
〔一〕醫話不知始於何人。殆濫觴於詩話而有是目。余所見者。願體醫話友漁齋醫話柳洲醫話潛齋醫話凡四種。願體醫話中多載良方。惟前列醫話十二則。故一名願體醫話良方。友漁齋醫話則分一覽延齡橘旁雜論上池涓滴肘後偶鈔證治指南藥籠小品為六種。柳洲醫話乃王孟英輯魏柳洲玉橫續名醫類按中按語單方。
白話文:
〔一〕醫話不知道是從甚麼時候開始的。大概起源於詩話,因此有了這個名稱。我所見過的醫話有四種:《願體醫話》、《友漁齋醫話》、《柳洲醫話》、《潛齋醫話》。《願體醫話》中記載了很多好方子。只有前列十二個醫話,所以又叫《願體醫話良方》。《友漁齋醫話》分為六種:《一覽延齡橘旁雜論》、《上池涓滴》、《肘後偶鈔》、《證治指南》、《藥籠小品》。《柳洲醫話》是王孟英輯錄的《魏柳洲玉橫續名醫類按》、《中按語》、《單方》。
為柳洲醫話。故一名柳洲醫話。良方。潛齋醫話則錄簡效方於前。載醫話於後。故一名潛齋簡效方。同一醫話。其體例不同有如是。余自已冠後。喜讀醫書。有所見聞。隨手識之。間附以心得。以備他日之參考。然已遺失者多矣。戊寅秋。杜門養疴。因檢舊笥。得若干條。命兒子錄出成帙。
白話文:
這是《柳州醫話》,因此又叫《柳州醫話》。良好的藥方。《潛齋醫話》則將簡效的藥方記錄在前,將醫話收錄在後。因此又叫《潛齋簡效方》。同一醫話,體例上不同,有這種情況。從我成年以後,喜歡讀醫書。有所見聞,隨手寫了下來。偶爾加上一些心得,以便日後參考。但是丟失的很多了。戊寅年秋天,閉門養病。因此檢查舊的箱子,得到若干條醫話。命令兒子記錄出來,編輯成冊。
重為芟潤之。標其名為醫話稿。蓋話所見。話所聞。並話所得。拉雜不分門類。亦全無體例也。稱稿者。明非定本也。條首編以數目字者。欲教我者有可專指。且前條於理有誤。後條可糾正。於義未盡。可重申。有意同者。可參合。有引證者。可披尋。所以清眉目也。引用書有購求數年而始得。
白話文:
爲什麼
有輾轉借閱者。內有世少傳本之書。均記作者姓氏年世。思存古書之名目也。先得二卷。友人姚靜庵廣文見而韙之。以為可以問世。囑乃弟秋岩付諸手民。余固辭不獲。惟有道君子。指其謬疵。而進以高深。則幸甚。〔仲圭按〕此條乃作者自敘。
白話文:
有一些輾轉借閱的人。裏面有世上很少流傳的書籍。全都記載作者的姓氏年世。想保存古代書籍的名稱。先前得到兩卷。我的朋友姚靜庵廣博多見,看了之後並珍藏了起來。認爲可以公之於世。囑咐他弟弟秋巖交給刻印的人。我本來堅決推辭,沒有答應。只有道德高尚的君子,指出它的錯誤和缺陷,並用高深精闢的理論來補充完善,那纔算幸運啊。〔仲圭按〕這一段文字是作者自述。
〔二〕願體醫話曰。「今創一議。無論內外大小。一年之中。豈無一二奇證。若懷之胸臆。則近於秘道不傳。若登之棗梨。又礙於少難成帙。何不於三五知己中。每於歲底。各出所治奇病。觀何證。服何藥。如何療。如何愈。共成一卷。以為醫按。多年增廣。亦是不朽之舉。
白話文:
〔二〕《願體醫話》說:「現在我提出一個建議,不論內科外科,大小疾病,一年之中,難道沒有幾個疑難雜症的?如果把這些病例藏在心裡,就成了不傳人的祕方。如果把這些病例寫在棗梨上,又礙於數目少,很難成書。為什麼不找三五個知心朋友,每年年底,各自拿出來自己治療的奇難雜症,看看得了什麼病,服了什麼藥,怎樣治療,怎樣治癒的,彙編一卷,作為醫學參考書。多年來不斷增加,這也是一件永垂不朽的大事啊。」
庶使後人有跡可循。而無識認不真之憾矣。功不在盧扁下也。然近日又有一種時弊。凡遇疾病危險。諸醫會集。其中學術平常者。不過輕描淡寫。而識見高明者。若欲另立意見。惟恐招人妒忌。萬一不效。又慮損名。瞻前顧後。亦是大同小異了事。殊不知上天賦我聰明才智。
白話文:
這樣一來,後人便有跡象可遵循,就不會產生不認識的遺憾了。功勞不在盧扁之下。但是,最近又有一種時弊。凡遇到疾病危險,各個醫生聚集在一起。其中學術平庸者,不過是隨便描寫一番,而識見高明者,如果想要另立意見,就唯恐招人嫉妒,萬一沒有效果,又擔心損害名聲,瞻前顧後,也都是大同小異了事。殊不知上天賦予我聰明才智。
若臨證之際。不費一番思索。不用一番心血。代天宣化。救濟蒼生。只於此中求富貴。顧聲名。以他人性命。痛癢無關。生死聽天。清夜思之。能無自愧。」按願體醫話一卷。揚州史搢臣典所著。皆時醫藥石之言。多急救生全之法。孳孳為善。可謂無微不至。陳文恭公謂「史君飽諳世故。
曲體人情。其言質直而透切。智愚易曉。」偶錄一則。藹然仁者之言。切中時弊之論。窺見一斑矣。
白話文:
如果在看病的時候,不用一番心思,不用一番努力,不願意替天行道,拯救眾生,只在其中追求富貴,顧及聲譽,對別人生死漠不關心,完全聽天由命,那麼在夜晚獨自思考的時候,能夠不感到慚愧嗎?「願體醫話」一書是揚州人史搢臣所寫,都是當時醫生關於醫藥方面的言論,有很多急救保全生命的方法。史搢臣勤奮地做好事,可以說是無微不至。陳文恭公說「史君深諳世故。
〔三〕柯韻伯先生「氣上騰便是水」一語。最足玩味。蓋陽氣凝結。津液不得上升。以致枯燥。治宜溫熱助陽。俾陰精上交陽位。如釜底加薪。釜中之水氣上騰。而潤澤有立至者。仲聖以八味腎氣丸治消渴。亦此義。以肺為五臟六腑之華蓋。下有暖氣上蒸。即潤而不渴。若下虛極。
白話文:
〔三〕柯韻伯先生說的「氣上騰便是水」這句話。其中蘊藏的意味值得回味。因為陽氣凝結,津液就不能上升。導致枯燥。治療時應以溫熱之法來幫助陽氣,讓陰精上交陽位。就像在鍋底加柴火一樣,鍋裡的蒸汽就會上升。潤澤之氣即可瞬間到達。仲景採用八味腎氣丸來治療消渴也是這個道理。肺是五臟六腑的華蓋,下有暖氣上升,就會滋潤而不感到口渴。如果下虛到極點。
則陽氣不能升。故肺干而渴。譬如釜中有水。以板蓋之。下有火力。暖氣上騰。而板能潤。無火力。則水氣不能上板。終不可得而潤也。然枯燥由於陰竭者。則是泉源既竭。必須大劑濡養頻服。如救焚然。始克有濟。同一枯燥證。有陰凝陰竭之分。二證霄壤懸殊。萬一誤投。
死生立判。不可不細審也。
白話文:
如果人體陽氣升發不暢,肺就會乾燥而口渴。就像一個釜中有水,用木板蓋住,水下有火,水變熱後蒸氣上升,水蒸氣使木板潮濕。如果沒有火,水蒸氣就無法蒸騰到木板上,木板也就永遠不會潮濕。如果身體枯燥是由陰液不足引起的,那麼水源已經乾涸了,必須及時服用大量滋陰潤燥的藥物,就像救火一樣,才能奏效。同是枯燥症,但有陰凝與陰竭之分,這兩種症狀差異很大。如果誤判,可能會延緩治療。
〔四〕痰屬濕。為津液所化。蓋行則為液。聚則為痰。流則為津。止則為涎。其所以流行聚止者。皆氣為之也。龐安常有言。「人身無倒上之痰。天下無逆流之水。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余謂「不治痰而治氣」一語。為治痰妙諦。
白話文:
[四]痰屬於濕。因體內的津液變化而成。當津液流動時,稱為液;聚積時,稱為痰;流動時,稱為津;停止時,稱為涎。津液之所以能夠流動、聚積、停止、乾燥,都是因為氣的緣故。龐安常曾經說過:「人體沒有倒流而上的痰,天下也沒有逆向流動的水。因此,擅長治療痰病的人,不直接治療痰,而是治療氣。氣順了,那麼人體的津液也會隨著氣而順暢了。」我認為「不治痰而治氣」這句話,是治療痰病的妙法。
蓋痰之患由於液不化。液之結由於氣不化。氣之為病不一。故痰之為病亦不一。必本其所因之氣。而後可治其所結之痰。醫旨緒餘曰。「治痰當察其源。」倘以二陳統治諸痰。因於濕者固宜。使無濕則何以當之。如因於火。則當治火。火降金清。秋令乃行。水無壅遏。痰安從生。
丹溪朱氏曰。「黃芩治痰。假其下火。」正謂此也。余可類推。
白話文:
痰的病源是液體不能化開。液體凝結成痰的原因是氣不能化開。氣的病症不只一種,所以痰的病症也不只一種。一定要抓住造成痰的氣的根源,然後才能治療痰的凝結。醫旨緒餘說:「治療痰症,應當察明它的根源。」如果用二陳湯來治療所有痰症,因濕氣引起的痰症固然適合,但如果沒有濕氣,用二陳湯來治療又該怎麼解釋呢?如果痰症是因上火引起的,就應當治療上火。上火降下來後金氣清涼,秋天的氣候才會正常運行。水道沒有壅塞,痰症自然就不會產生。
〔五〕河間劉氏曰。「腸胃鬱結。穀氣內發而不能宣通於腸胃之外。故善噫而或下氣也。」余謂噫與下氣。即屬宣通。所以肝胃病往往得噫與下氣稍瘥也。雖不能宣通於腸胃之外。而猶得宣通於腸胃之上下也。
白話文:
(五) 河間劉氏說:「腸胃鬱結。食物的氣體在腸胃內發散,卻不能流通到腸胃之外。所以經常打嗝並且有時放屁。」我認為打嗝和放屁就是宣通。所以肝胃病常常打嗝、放屁後會稍有好轉。雖然不能流通到腸胃之外,但仍然可以流通於腸胃的上下。
〔六〕大黃同附桂用。是溫下法。葉氏醫按痢門。姚頤真用大劑肉蓯蓉配姜附。是即溫下法化為溫滑法。瀉心湯姜連並用。是苦辛開降法。馬元儀印機草中乾薑同栝蔞用。是即苦辛開降法化為辛潤開解法。栝蔞潤燥開結。蕩熱滌痰。為胸膈熱鬱之聖藥。其性濡潤。謂之滑腸則可。若代大黃作下藥用則不可。吾鄉章虛谷有蔞仁辨。言之甚詳。
白話文:
[六] 大黃和肉桂一起使用,是溫下法。葉氏在醫書的痢疾章節中提到,姚頤真用大劑量的肉蓯蓉配生薑和肉桂。這是溫下法演化為溫滑法。瀉心湯中同時使用了生薑和連翹。這是苦辛開降法。馬元儀在《印機草》中,提到乾薑和栝蔞一起使用。這是苦辛開降法演化為辛潤開解法。栝蔞可以潤燥開結,蕩熱滌痰,是胸膈熱鬱的聖藥。它的性質濡潤,可以作為滑腸藥,但不能代替大黃作為瀉藥使用。我的鄉人章虛谷有《蔞仁辨》,對此有非常詳細的論述。
〔七〕余治一暑濕證。已熱退神清。胃動進食矣。忽急柬邀診。仍發熱神昏。更加氣喘。細詢因吃粥油三四盞。遂致此。餘力辭。病竟不起。閱本草綱目拾遺言。「粥油能實毛竅。滋陰之功勝熟地。」暑濕初愈服此。安得不復發而增劇耶。又袁了凡先生曰。「煮粥飯。中有厚汁滾作一團者。
白話文:
(7)我曾經醫治一位暑濕的病人,他的病已經好了,體溫已經退了,精神也很清醒,胃口也開始好轉,可以進食了。忽然,有人急急忙忙地請我過去看診,說病人的熱度又復發了,神志昏迷,而且還多了氣喘的症狀。我詳細的詢問,才知道原來是病人吃了粥油三、四盞的緣故,導致病情復發。我勸說他不適合再吃,但他沒有聽從,最後病情更加嚴重,最終還是不治身亡。我在《本草綱目拾遺》中看到:「粥油能夠滋潤毛孔,滋陰的效果超過熟地。」在暑濕初愈的時候服用粥油,怎麼可能不復發而且更加嚴重呢?此外,袁了凡先生也說:「煮粥飯的時候,粥中有一層濃稠的油脂,滾成一團。」
此米之精液。食之最能補精。」又紫竹林單方治精清不孕方。用粥油。日日取起。加煉過鹽少許。空心服下。其精自濃。
白話文:
這米是精華液。食用它最能補充精華。」還有紫竹林單方治療精子清澈不孕的方子。用粥油。每天舀取出來。加煉過的鹽少許。空腹服用。精子自然會濃厚。
〔八〕人知息道從口鼻出入。不知遍身毛竅。俱暗隨呼吸之氣以為鼓伏。所以外感表實證。毛竅阻而氣機不能相引。則發喘。內傷表虛證。汗多亡陽。毛竅開而氣機過泄。則息微。
白話文:
人只知道呼吸從口鼻進出,卻不知道全身毛孔也參與呼吸,這些毛孔就像暗門一樣,隨著呼吸的氣息開合。所以外感表實證,毛孔阻塞,氣機無法相互引導,就會喘不過氣;內傷表虛證,汗出過多,陽氣不足,毛孔大開,氣機外泄過度,就會呼吸微弱。
〔九〕洄溪徐氏謂天士葉氏。每以絡字欺人。其實徐氏軀殼臟腑經絡論有云。「人有皮肉筋骨。所謂軀殼也。而虛其中。則有臟腑以實之。其連續貫通者。則有經有絡。貫乎臟腑之內。運乎軀殼之中。為之道路。以傳變周流者也。」是明知有絡。而每詆之。何也。或云。徐批葉案非真本。乃託名者。
白話文:
九、洄溪徐氏評論天士葉氏。葉氏常常用「絡」字來欺騙人。其實徐氏在《軀殼臟腑經絡論》中說過:「人有皮、肉、筋、骨,這些叫做軀殼。而軀殼中間是空的,就有了臟腑來填充。把臟腑連接貫通起來的有經絡。經絡貫穿在臟腑的內部,運轉在軀殼之中,就像道路一樣,把氣血傳輸到全身。」徐氏明明知道有絡,為什麼還經常詆毀它呢?有人說,徐批葉案不是真跡,而是託名之作。
〔十〕朴硝火硝咸名硝石。咸生鹵地。假水火二大以為形質。朴硝屬水。味鹹氣寒。性下走。故能推蕩腸胃積滯。折治三焦邪火。火硝屬火。味辛帶苦微咸。而氣大溫。性上升。故能破積散堅。治諸熱病。升散三焦火鬱。朴硝治熱之結。火硝治熱之郁。一就下。一達上也。火硝投之火中則焰生。
白話文:
十、朴硝和火硝都叫硝石。硝石產於鹹鹵之地。假借水火兩大元素作形狀性質。朴硝屬水,味道鹹,性涼。性質向下行走,因此能夠推行並清散腸胃積滯,消滅三焦邪火。火硝屬火,味道辛帶苦微鹹,性溫。性質向上升,因此能夠消散積聚,消除堅硬的物質,治療各種熱病,升散三焦火鬱。朴硝治療熱結,火硝治療熱鬱,一種是向下,一種是往上。火硝投進火中就會產生火焰。
朴硝則否。其性從可知矣。紫雪丹中二硝並用。是熱鬱欲其達。熱結欲其降也。瀕湖李氏曰。「火硝與硫黃同用。則配類二氣。均調陰陽。有升降水火之功。治冷熱緩急之病。煅制礞石。則除積滯痰飲。」蓋硫暖而利。其性下行。火硝暖而散。其性上行。礞石之性寒而下。火硝之性暖而上。
白話文:
朴硝則不是。從它的性質就可以知道了。紫雪丹中使用兩種硝。是熱氣鬱積想要它通達。熱氣凝聚想要它下降。瀕湖李氏說:「火硝和硫黃一起使用。那麼配成兩種藥物。均勻調和陰陽。具有升降水火的作用。治療冷熱緩急的疾病。煅製礞石。那麼消除積滯痰飲。」蓋硫黃溫暖而利於通便。它的性質向下運行。火硝溫暖而散發。它的性質向上運行。礞石的性質寒冷向下。火硝的性質溫暖向上。
一升一降。一陰一陽。此制方之妙也。奈汪訒庵醫方集解中礞石滾痰丸。誤以朴硝制礞石。藥肆不察。竟遵其法。蓋同名硝石。汪氏不及詳考。而一字之訛。藥性頓異。大背古人立方之意矣。用辨明之。
白話文:
一升一降,一陰一陽,這是配藥的妙法。無奈汪昂所著的《訒庵醫方集解》中礞石滾痰丸一藥的方劑,錯把硝石當作礞石的配藥。藥店的人又不加辨別,竟照方抓藥。因為硝石和礞石同名,汪昂不及詳細考證,一個字之差,藥性就截然不同了。真是大大地違背古人的立方本意。因此要加以辨析。
〔十一〕世間真虛損少。假虛損多。自患虛損者少。做成虛損者多。歙南吳師朗有鑑於此。著不居集一書。取易傳「變動不居」之義而名其書也。書分上下二集。上集內損。以陰陽五臟內虧立論。下集外損。以六淫外入。似損非損立論。蓋緣內外不分。真假莫辨。印定滋陰降火之一法。
白話文:
十一、世上真正虛損的人少,假性虛損的人多。自認患有虛損的不多,造成虛損的人才多。歙縣以南的吳師朗認為這個現象很重要,寫了《不居集》一書。這本書取《易經》「變動不居」的含義而定名。書分成上、下兩編。上編討論內傷,以陰陽五臟受損來立論。下編討論外傷,用六種外邪侵犯,看似虛損卻不是虛損來立論。這是因為內外很難分,真假不好辨別,才會只強制使用滋陰降火的法則。
以治無定萬變之病情。不虛而做成虛。不損而做成損。良可浩嘆。是書糾繆繩愆。獨開生面。厥功豈不偉哉。惜其論治立方。鋪排門面。無甚精義可咀嚼。竊恐仿其法而施治。未必的有效驗。然能喚醒病家醫家。俾共知有外損之一途。不徒從事於蠻補。由是深思其故。神而明之。
白話文:
運用來治療無一定、千變萬化的病情。原本不虛的卻弄成虛的,原本沒損傷卻弄成損傷了。實在令人感慨不已。這本書糾正謬誤,訂正過失,獨闢蹊徑,創新立論。它的功績難道不偉大嗎?可惜書中論述治療方法和開列藥方,只是鋪排門面,沒有什麼精要的內容可以咀嚼。我擔心模仿這種方法施以治療,未必一定有效。但如果能喚醒病人和醫生,讓他們共同知道有外損這一條途徑,不只專注於盲目進補。由此深入思考其原因,用更高層次的智慧去理解。
則此書安可不讀。(師朗名澄。其自序在乾隆四年。刊書在道光十五年。)〔仲圭按〕虛損之範圍甚廣。近世流行之肺勞遺精等病。殆亦虛損之屬。治肺勞以十藥神書為最佳。而保真保和二湯尤妥。治久遺則林屋山人之加減地黃湯。亦平正可法。
白話文:
那麼,這本書怎麼能不讀呢。(師朗,字澄。他的序文寫於乾隆四年。這本書出版於道光十五年。)【仲圭按】虛損的範圍很廣。近世流行的肺癆早洩等疾病,大概也是虛損一類的。治療肺癆,以《十藥神書》為最佳,而《保真保和二湯》尤為適當。治療久遺,則以林屋山人所加減的地黃湯,也是平正可取的。
〔十二〕洄溪醫案治毛姓痰喘。乃上實下虛證。用清肺消痰飲。以人參一錢。切小塊送下。二劑而愈。毛曰。「徐君學術固深。但人參切塊之法。此聰明人以之炫奇耳。」後病復作。照前方加人參入煎。而喘愈甚。復延徐。謂「服舊方而病有加。」徐曰。「得非人參與藥同煎耶。
白話文:
[十二] 洄溪醫案,治療毛姓病人的痰喘症。這是上實下虛的證候。徐醫生使用清肺消痰飲來治療。以人參一錢,切成小塊,送服。兩劑藥之後,毛先生的病就好了。毛先生說:「徐醫生的醫術確實高明。但是,把人參切成小塊的做法,這只是聰明人用來炫耀自己的奇思妙想罷了。」後來,毛先生的病又復發了。按照以前的方子,再加入人參一起煎服,但是喘的症狀反而更加嚴重了。毛先生又去請徐醫生。毛先生說:「服用以前的老方,但是病情反而加重了。」徐醫生說:「是不是人參和藥物一起煎煮了?」
」曰「然。」曰「宜其增病也。」仍以參作塊服之。亦二劑而愈。蓋下虛固當補。但痰火在上。補必增劇。惟作塊後入。則參性未發。而清肺之藥已得力。迨過腹中。而參性始發。已達下焦。方有益而無害也。此等治法。古人有行之者。特不察耳。按清肺消痰飲加人參。方也。
白話文:
他說:「的確是這樣。」說:「這個病人加重病情是理所當然的了。」服用參作塊兩劑後就好了。確實是下焦虛,應該補益。但是痰火在上焦,這樣補,必定加重病情。只有製成參塊後服,則參的藥性尚未發揮出來,而清肺的藥已經起效了。等到藥通過胃腸,參的藥性才開始發揮,到了下焦纔能有益而無害。這種治法,古人有所使用,只不過沒有詳細說明罷了。據說清肺消痰飲加了人參。
參切塊吞下。法也。古人有方必有法。如桂枝服已。須啜熱稀粥。以助藥力而取汗。附子瀉心湯。附子用煎。三味用泡。扶陽欲其熟而性重。開痞欲其生而性輕。若此之類。不勝枚舉。其方其法。絲絲入蔻。細心體會。妙義始見。族侄柏堂謂余言。二十一歲時。酒後寐中受風。
白話文:
參切成塊吞下去。這是方法。古人有藥方必定有相應的方法。如桂枝服用後,必須喝一口熱稀粥。以此來幫助藥力,並使之發汗。附子瀉心湯,將附子煎煮,三味藥材浸泡。扶陽藥物需要煎熟,以增強藥性;開痞藥物需要浸泡,以減輕藥性。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藥方和方法,絲絲入扣,細心體會,妙義才能顯現。族侄柏堂對我說,他在二十一歲的時候,酒後睡覺受了風寒。
遍身肌膚麻痹。搔之不知痛癢。飲食如常時。淮陰吳鞠通適寓伊家。請診。吳用桂枝湯。桂枝五錢。白芍四錢。甘草三錢。生薑三片。大棗兩枚。水三杯。煮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後服。不汗再服。並屬弗夜膳。臨睡腹覺飢。服藥一杯。須臾啜熱稀粥一碗。覆被取汗。柏堂如其法。
白話文:
全身皮膚麻痺,搔癢也不覺得疼痛,飲食跟平常一樣。淮陰吳鞠通剛好住在這裡,請他診治。吳鞠通用桂枝湯,桂枝五錢,白芍四錢,甘草三錢,生薑三片,大棗兩枚,水三杯,煮成兩杯。先喝一杯,發出汗後停止服用。不發汗再服用。同時囑咐他晚上不要吃飯。睡覺前感到肚子餓,再喝一杯藥。不久喝一碗熱稀粥,蓋上被子發汗。柏堂按照這個方法治癒了。
只一服。便由頭面至足。遍身漐漐得微汗。汗到處以手搔之。輒知痛癢。次日病若失。此用古方古法也。假令此證知用桂枝湯。而不知啜熱稀粥。恐未必得汗。即使稍有汗。去病豈能若是之盡且速耶。
白話文:
只服了一帖藥,便從頭到腳,全身微微出汗。汗出之處用手搔抓,感覺既痛又癢。第二天,病情便消失得無影無蹤了。這是使用了古方和古法。如果只知道用桂枝湯治療這種病症,卻不知道喝熱稀粥,恐怕不一定能發汗。即使出汗了,治癒疾病也不可能如此徹底和迅速。
〔十三〕慎齋遺書曰。「一婦泄瀉。兩尺無神。此腎燥不合也。醫用茯苓益智仁即發暈。因用肉蓯蓉三錢以潤之。五味子八分以固之。人參一錢以益其氣。歸身八分以養其血。白芍甘草以和其中。炮姜二分以安其腎。二帖效。十帖愈。丸即前方加倍。蜜丸。」張東扶曰。「余因慎齋『腎燥不合』之語。
白話文:
[十三]慎齋遺書中說:「有一名婦女腹瀉,兩尺脈搏沉弱無神,這是因為腎臟燥熱而不能夠滋潤所導致的。醫生用茯苓和益智仁來治療,病人服藥後立刻感到頭暈目眩。因此改用肉蓯蓉三錢來滋潤腎臟,五味子八分來固澀精氣,人參一錢來增強氣血,歸身八分來養血補氣,白芍和甘草來調和陰陽,炮姜二分來安撫腎臟,服用二帖藥後病情有所好轉,服用十帖藥後痊癒。丸劑的配方與前述藥方相同,只是藥量加倍,用蜂蜜製成丸劑。」張東扶說:「我因為看到了慎齋『腎燥不合』的說法,
因思精滑一證。理亦同情。蓋腎屬水。水虧則燥。水燥則無以養肝。木無水養。則燥而生火。腎既失其封蟄之職。不合而開。肝遂恣其疏泄之性。因開而泄。愈泄則愈燥。愈燥則愈開。此時徒清火。徒兜澀。無益也。必用潤藥潤其腎。則燥而不合者可以復合。而且肝得所養。
白話文:
因為想到精滑的一種病證。我對患者的緣由也抱以同情。腎屬水。水虧乏則乾燥。水乾燥則沒有水來滋養肝。肝木沒有水來滋養,就會乾燥而生火。腎已經喪失了閉藏之職,不能正常的閉合,肝就恣意發揮疏泄的特性。因為腎的開泄,誘發了肝的疏泄。開泄得愈厲害,就愈乾燥。愈乾燥,開泄得也就愈厲害。此時,單純地清火、單純地收斂澀結,都是沒有益處的。必須使用潤藥來滋潤腎,才能使乾燥而不閉合的腎能重新閉合。而且,肝也能得到滋養。
火亦不熾。何致疏泄之性。一往不返哉。立方之法。潤腎為君。而兼用清肺補肝之品。」按「腎燥不合」一語。未經人道。似奇創。然具有至理。凡物潤則堅密無縫。燥則綻裂有痕。腎開竅於二陰。腎耗而燥。其竅開而不合矣。
白話文:
火氣如果過旺,就不會再旺盛了。為什麼散發的火氣一去不復返了呢?治療的方法是:滋潤腎臟為君,兼用清肺補肝的藥品。按照「腎燥不合」這句話,這些方法還沒有經過臨牀驗證,似乎是奇異的首創。但是,它具有至理名言。所有的物質滋潤則堅固密合沒有縫隙,乾燥則破裂有痕跡。腎臟通向兩個陰竅,腎臟消耗而乾燥,它的竅就打開了,不能閉合了。
〔十四〕瘧證以日作者輕。間日者重。此不可拘。若日作而寒熱之時短。其勢又不甚。則誠輕。倘勢盛而時又長。反不如間日者尚有休息之一日也。胡可云輕。又瘧發漸早為易痊。漸晏為未止。亦不可拘。如發漸早而熱退之時照舊。則其寒熱加長矣。愈長則正氣愈虛而加劇。
白話文:
第十四條:瘧疾以每天發作者病情較輕,隔天發作者病情較重。但這並非絕對的。如果每天發作,但寒熱的時間短,而且勢頭不猛烈,那病情就真的較輕。如果勢頭猛烈,而且寒熱的時間又長,反而不如隔天發作,尚有一天的休息。怎麼能說病情較輕呢?又說瘧疾發作逐漸提早容易痊癒,逐漸延後則不易痊癒。這也並非絕對的。如果發作逐漸提早,可是熱退時和原來一樣,那麼寒熱發作的時間就加長了。時間越長,正氣就越虛弱,病情就越嚴重。
如發漸遲而熱退之時照舊。則其寒熱漸短矣。短則邪氣愈衰而自止。又夜瘧皆云邪入血分。當用血藥。以提其邪。說固可通。景岳歸柴飲。鼓峰香紅飲。二方俱佳。然初起在夜。嗣後不早不晏。始終發於夜者是也。設趲前漸近日昃。縮後已至日出。皆不得謂之夜瘧矣。此古今醫案按中語也。
此語亦未經人道。古今醫案按。嘉善俞東扶震所著。嘉慶時人。
白話文:
如果病情逐漸緩解,熱度退去,但症狀依然存在,則寒熱發作的時間會逐漸縮短。發作時間縮短,說明邪氣越來越弱,最終會自行消失。又有人說,凡是夜間發作的瘧疾,都是邪氣侵入血分所致,因此應使用活血化瘀的藥物,以驅除邪氣。這種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景嶽的歸柴飲和鼓峯的香紅飲,這兩種藥方都很好。但如果瘧疾一開始在夜間發作,後來不早不晚,始終在夜間發作的,纔是夜瘧。如果瘧疾逐漸提前到接近中午,或者延後到接近日出,都不能稱為夜瘧。這也是古今醫家根據臨牀經驗總結出來的。
〔十五〕本草謂豬肉助火生痰。發風動氣。於人有損無益。鄒潤安謂坎為豕。在地支則屬亥。不但養胃。其補腎水有專能。本草損人之說。汪訒庵亦不以為然。惟脾虛濕盛之人。有釀痰滑瀉之弊。時疫流行之際。有壅濁召疾之虞耳。製為蘭薰。俗呼火腿。補虛開胃。病後最宜。
白話文:
豬肉屬於助火生痰的食物,會引發風氣,對人體有害無益。鄒潤安認為,坎卦代表豬,在地支上屬於亥。豬肉不僅能養胃,還能專門補腎水。汪訒庵也不認同本草對豬肉有傷害的說法。但是,對於脾虛濕盛的人來說,吃豬肉可能會導致痰多、瀉肚。在時疫流行的時候,吃豬肉可能會加重體內濁氣,招致疾病。豬肉經過蘭薰後,俗稱火腿,具有補虛開胃的功效,尤其適合在生病後食用。
按古人以豬肉作藥物者不多見。續名醫類案中一則。特錄出。汪赤厓治張姓夏月途行受暑。醫藥半月。水漿不入。大便不通。唇焦舌黑。骨立皮乾。目合肢冷。診脈模糊。此因邪熱熏灼。津血已枯。形肉已脫。亡可立待。若僅以草木根皮。滋養氣血。何能速生。囑市豬肉四兩。
白話文:
傳統中醫中,鮮少將豬肉作為藥物使用。但在「續名醫類案」中,有一則記載,汪赤厓醫治一位姓張的病人,張姓患者在夏季趕路時中暑,接受治療半個月,水和食物都無法入口,大便不通,嘴脣焦黑,舌頭發黑,骨瘦嶙峋,皮膚乾燥,眼睛合攏,四肢冰冷,脈搏微弱且模糊。汪赤厓診斷為邪熱燻灼,津血枯竭,形肉脫離,如果不即時治療,恐怕危在旦夕。如果只用草木根皮來滋養氣血,無法快速見效。因此,汪赤崖吩咐家人購買四兩豬肉。
粳米三合。用汁一碗。又梨汁一杯。蜜半杯。與米肉汁和勻。一晝夜呷盡。目微開。手足微動。喉間微作呻吟。如是者三日。唇舌轉潤。退去黑殼一層。始開目能言。是夜下燥屎。脈稍應指。再與養陰。匝月而愈。(溫熱經緯言。溫疫證邪火已衰。津不能回者。宜用鮮豬肉數斤。
白話文:
粳米三合,用水熬成一碗米湯。再加梨汁一杯、蜂蜜半杯,與米湯和勻。一天一夜內喝完。眼睛微微睜開,手腳微微活動,喉嚨裡發出微弱的呻吟聲。這樣持續三天,嘴脣和舌頭變得濕潤,脫落一層黑殼。這時開始能睜開眼睛說話,當晚就會排出燥屎,脈搏也會稍微有反應。再服用養陰中藥,約一個月就能痊癒。(出自《溫熱經緯言》,溫疫證的邪火已經衰退,津液無法回升的,應該使用幾斤新鮮豬肉。
切大塊。急火煮清湯。吹淨浮油。恣意涼飲。乃急救津液之無上妙品。按此法必須用在邪火已衰之後。)因憶族兄雲濤病痰飲氣喘。身軀肥胖。行不數武。輒喘甚。因偕同志聘吳鞠通來紹。時道光乙酉也。吳以大劑石膏半夏等。治之數月。喘漸平。痰亦少。身軀頓瘦。愈後即登高亦不作喘。
白話文:
切成大塊,快速煮出清湯。把浮在上面的油沫吹乾淨。隨意飲用冰涼的湯汁。這可是緊急補充津液的最佳良藥。依據這個方法必須等到邪火減弱之後才能使用。因此,想起堂兄雲濤得痰飲氣喘的疾病,身軀肥胖,走不了幾步就喘得很厲害。於是,與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請吳鞠通到我家來,那時是道光乙酉年。吳鞠通給雲濤服了大劑量的石膏、半夏等藥物,治療了幾個月,雲濤的喘息漸漸平息下來,痰也少了,身軀也瘦了下來。病癒後,即使登高也不會喘氣了。
案載吳氏醫案中。鞠通歸淮陰。瀕行時。囑弗食豬肉。後偶食之。即覺痰多。身軀復驟胖。嗣後終身不敢食豬肉。此痰濕證忌食豬肉之一徵也。又失音證忌食火腿及皮蛋。余親見患失音人食二物增劇。
白話文:
吳氏醫案中記載。鞠通歸淮陰的時候,臨行前囑咐他不可以吃豬肉,之後他偶爾吃了豬肉,就感覺特別容易長痰,身體也突然變得很肥胖,因此之後終身不敢再吃豬肉。這就是痰濕症忌食豬肉的其中一個徵兆。另外,失音症忌食火腿皮蛋,我親眼看到有失音的病人吃了這兩種食物之後,病情更嚴重了。
〔十六〕營衛之氣。出入臟腑。流布經絡。本生於穀。復消磨其谷。營衛非谷不能充。谷非營衛不能化。是營衛者。生身之大關鍵。不特營衛自病當注意。即臟腑有病。亦當顧及營衛也。內經謂「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生。是故守經隧焉。」夫所謂經隧者。
白話文:
人體的營衛之氣,出入於臟腑,流佈於經絡,根本由食物的營養產生,又能消化吸收食物,沒有食物,營衛就不能充盈,沒有營衛,食物也不能被消化吸收。因此,營衛是維持生命的大關鍵。不只是營衛自己出現病症時要注意,臟腑出現病症時,也應該考慮到營衛的影響。《內經》說:「五臟的經絡都通出體表,用來運行血氣。血氣不調和,就會產生各種疾病。因此,要守護好經絡。」所謂的經絡,
非營衛所行之道路乎。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者。是由內而外行於營衛。血氣不和。百病乃生者。是由內而外行之血氣。或行之不及。或行之太過。或偏於營。或偏於衛。皆為不和也。行之不及。則內不化而外不充。行之太過。則枝強而干弱。偏於營則陰勝。偏於衛則陽勝。百病乃生。
白話文:
這不正是營衛行走的道路嗎?出生於經絡隧穴。用來運行血氣的,是由內而外運行於營衛。血氣不和,各種疾病都產生了,是由於由內而外行血氣,或運行的不夠,或運行得太過,或偏於營,或偏於衛,這些都屬於不和。運行的不夠,那麼內部不變化而外部不充實。運行得太過,那麼枝葉強壯而根幹衰弱。偏於營則陰盛,偏於衛則陽盛,各種疾病都產生了。
自然之理也。是則營衛豈不為生身之大關鍵哉。醫者治病。遵內經守經隧之訓加意於營衛可也。讀金匱要略營衛不利。則腹滿脅鳴。相逐氣轉。營衛俱微三焦無所御。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益見榮衛之足重矣。即如痢疾一證。有寒熱表證者。咸知有關於營衛。此外則以病輕在腑。
白話文:
自然界的運作也是如此。營衛氣血的運行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關鍵,醫生在治療疾病時,遵循《內經》中「守經隧」的教導,注重營衛氣血的運行,這是正確的。《金匱要略》中說,營衛運行不暢,就會出現腹脹、脅部鳴響、氣機運行不暢,營衛氣血都很虛弱,三焦失去了運化的功能,四肢的氣血斷絕,身體消瘦。由此可見,營衛的運行對於人體健康的重要性。例如,痢疾這個疾病,有些病人有寒熱表證,大家都知道與營衛有關。除此之外的患者,則認為是病情輕微,只在腑部。
病重在臟。罔不謂內病也。而孰知王肯堂證治準繩論痢之舊積新積。歸重於營衛。內經守經隧之一語。此其一端歟。取其明白易曉。特拈出以印證之。其言曰。「積有新舊之分。舊積者。氣血食痰所化也。新積者。舊積已去。未幾而復生也。然舊積宜下。新積禁下。其故何也。
白話文:
疾病的嚴重程度在於臟腑,這毋庸置疑是內病。然而,又有誰真正了解王肯堂在《證治準繩》中論述痢疾的舊積新積,將其歸因於營衛?《內經》中“守經隧”一語,正是其中的重要觀點。為了便於理解,特地選取這段話來印證。文中說:“積分為新舊,舊積是由氣血、飲食、痰化而成的;新積則是舊積已經去除,不久又再次產生。然而,舊積宜於下瀉,新積則禁下瀉。這是為什麼呢?
蓋腸胃之熟腐水穀。轉輸糟粕者。皆營衛灑陳於六腑之功。今腸胃有邪。則營衛運行之度。為之阻滯。不能施化。故衛氣鬱而不舒。營氣澀而不行。於是飲食積痰停於胃。糟粕留於腸。與氣鬱血澀之積。相挾而成滯下矣。必當下之。以通其壅塞。既下之後。升降仍不得行。清濁仍不能分。
白話文:
腸胃功能在於消化水穀,輸送糟粕,這都是營衛在六腑內佈散輸布的功能。現在腸胃有邪氣,則營衛運行的速度受到阻礙,它們不能發揮作用。所以衛氣鬱結而不舒暢,營氣澀滯而不通暢。於是飲食積聚的痰液停留在胃裡,糟粕留在腸子裡,與氣鬱血澀的積聚互相挾持,形成腹瀉。必須要瀉下,才能打通阻塞。瀉下之後,升降功能還是不能正常進行,清濁還是不能分開。
則衛氣復郁。營氣復澀。又覆成新積。烏可復下之乎。但理其衛氣。並和其營血。以調順陰陽。則升降合節。積亦不滯而自化矣。」
白話文:
衛氣復鬱,營氣復澀,又覆成新積,豈可再用瀉下之法?只應理其衛氣,並和其營血,以調順陰陽,則升降合節,積滯不滯而自化矣。
〔十七〕短氣與少氣有辨。少氣者。氣少不足於言。內經云。「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是也。」氣短不能相續。似喘非喘。若有氣上衝。故似喘而不搖肩。似呻吟而無痛是也。金匱要略曰。「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無寒熱。無表邪。可知其短氣不足以息者。
白話文:
- 短氣和少氣有區別。少氣的人,是指氣少到說不出話來。內經說:「說話微弱,整天才能說出一句話來,這是被奪去了氣。」氣短的人,呼吸不能連續。像喘氣又不像喘氣,好像有氣往上衝,所以看起來像喘氣,但肩膀卻不動。好像呻吟,但沒有疼痛。金匱要略說:「普通人沒有寒熱,卻氣短到無法呼吸,這是氣虛的緣故。」沒有寒熱,表示沒有外邪,由此可以知道,氣短到無法呼吸,是氣虛引起的。
非關邪束於外。毛竅有阻。而息道為之不利。蓋由裡氣因邪而實。或痰或食或飲。礙其升降之氣致然耳。此條當與第八條參看。
白話文:
與邪惡之氣無關,而是毛孔閉塞,導致呼吸道不通暢。這可能是由體內因邪氣而導致的實症引起的,例如痰液、食物或飲料堵塞了呼吸道的昇降之氣。本條應與第八條一起參看。
〔十八〕學醫猶學奕也。醫書猶奕譜也。世之善奕者。未有不專心致志於奕譜。而後始有得心應手之一候。然對局之際。檢譜以應敵。則膠柱鼓瑟。必敗之道也。醫何獨不然。執死方以治活病。強題就我。人命其何堪哉。故先哲有言曰。「檢譜對奕奕必敗。拘方治病病必殆。
白話文:
〔十八〕學習醫術就像學習棋藝一樣。醫書就好比棋譜。世界上善於下棋的人,沒有哪一個不是專心致志於研究棋譜。只有這樣,才能逐漸掌握棋藝的精髓,達到得心應手的境界。但是在實際對局的時候,如果只是照搬棋譜來應對對手,那就會像「膠柱鼓瑟」一樣,不懂得變通,最終必定會慘敗。醫術也是如此。如果只是死板地按照既定的方子來治療活生生的病人,硬要讓病人符合自己的方子,那麼病人的性命還能保得住嗎?所以,古人有云:「照著棋譜下棋,必定會輸;拘泥於方劑治病,病人必定會危險。」
」丹溪朱氏亦曰。「古方新病。安有能相值者。泥是且殺人。」由是言之。世所傳經驗單方。往往僅標治某病。而不辨別脈證。其間清和平淡之品。即不對證。試用尚無大礙。若剛暴猛烈之藥。用者尚其慎之。余親見一婦人。用密陀僧截瘧。一男子用蘄蛇酒治痛風。皆頃刻告殂。
白話文:
丹溪朱氏也說:「古代的方劑用於治療新的疾病,哪裡能夠互相符合呢?泥古不變反而害人。」由此說來,世間流傳的經驗單方,往往只標榜治某一種疾病,而不辨別脈證。其中那些清和平淡的中藥,即使不對症,試用也無大礙。但如果是那些剛暴猛烈的藥物,使用時就必須非常謹慎了。我親眼看到一個婦人,用密陀僧治療瘧疾,一個男子用蘄蛇酒治療痛風,都頃刻間死亡了。
與服毒無異。又張石頑曰。「或問近世治黃癉病多用草頭單方。在窮鄉絕域。猶之可也。城郭愚民亦多效尤。仁人鑑此。豈不痛哉。嘗見有服商陸根苦匏酒過山龍雪裡青鹿蔥等汁。吐利脫元而死者。指不勝屈。曾有孕婦病黃。誤用瓜蒂搐鼻。嘔逆喘滿。致胎息上衝。慘痛叫號而斃。
白話文:
這與服用毒藥沒有區別。又張石頑說:「有的人問,近世治療黃疸病的,多用草藥單方。在窮鄉僻壤,這也還可以。在城鎮中,愚昧的百姓也多效仿。仁愛的人見到這種情況,怎麼能不痛心呢?我曾經見過有人服用商陸根、苦匏酒、過山龍、雪裡青、鹿蔥等汁液,吐瀉不止,元氣耗盡而死亡的,不勝屈指。曾經有一個孕婦患了黃疸,誤用瓜蒂塞住鼻子,嘔吐不止,喘息困難,導致胎息上衝,慘痛叫號而死。
設當此際。得何法以救之耶。答言。是皆宿孽使然。與飛蛾觸火無異。欲救之者。惟廣行刊布。垂誡將來。勿蹈前轍。庶不失仁人之用心。欲手挽已覆之車。吾末如之何也。」按此則。草頭單方之誤人。為禍尤烈。第瓜蒂搐鼻治黃。是仲聖法。因不知孕婦應忌。而誤用致斃。
白話文:
聽了我的話,立時就問我。這種情況遇到了該用什麼方法來救治呢。我回答他說,這都是前世業障所致。猶如飛蛾撲火,不撞得粉身碎骨,永無休止一樣。想要挽救這樣的人,只有廣泛宣傳解說,告誡後世之人,不要再走他們的老路,這樣纔不枉費仁心仁術之士的一番苦心。至於想挽救已經墜落深淵的人,我們又能有什麼辦法呢。根據以上的事例可知,草頭單方害人,其禍害尤為嚴重。但瓜蒂塞鼻根治鼻塞的方子,是仲景的方子。由於不知道孕婦應當忌口,誤用此方,竟至喪命。
拘方治病病必殆。斯言洵不誣矣。至用商陸根等。猶舉其名。當其誤用時。或能知何藥之誤。尚可設法解救。特有一種以草藥治病者。輾轉傳授。謬稱秘方。僅識其形狀氣色之草藥。採而用之。在用者自己。尚不能舉其名。而且先揉搗之。使人莫能辨識。故神其說以惑人。治或得效。
白話文:
如果只用一種方法來治病,那麼病人往往會死。這句話說得一點也不假。到了使用商陸根等藥物的時候,仍然僅僅舉出藥物名稱,如果誤用這種藥物,患者有時還能知道是哪種藥物出了差錯,還有可能想辦法挽救。特別有一種使用草藥治病的人,輾轉相傳,錯誤地稱之為祕方,他們僅僅知道草藥的形狀和氣色,採集後就直接使用。對於使用這種方法治病的人來說,他自己還說不出草藥的名字,而且還事先把草藥搗碎,使得其他人無法辨認。所以他們只用玄妙的言論來迷惑人。治療疾病也許會收到效果。
則群相走告。詫為神奇。後凡遇是病。以為業經試驗之方。放膽用之而不疑。一服未效。再服三服。殊不知效於此者。未必效於彼。以病有淺深。體有強弱。證有寒熱虛實。斷不能執一病之總名。而以一藥統治之也。且草藥之用。往往力專而性猛。藥病偶或相當。其奏功甚捷。
白話文:
於是人們互相告訴,驚訝它的神奇療效。後來每當遇到這種疾病,就認為這是經過試驗驗證過的有效方法,而大膽使用它,毫不懷疑。吃了一次不有效,就再吃第二次、第三次。卻不知道種方式在這個人有效,未必在另一個人身上也有效。因為疾病有深淺之分,人的體質有強弱之別,證狀也有寒熱虛實的不同。不能憑著一個病的總稱,就用一種藥來統一治療。
此外,中草藥的作用往往專一而猛烈。藥理和病理偶然相合,其療效非常迅速。
一不相當。亦禍不旋踵。深願世之明哲保身者。守未達不敢嘗之訓。萬弗以性命為試藥之具。並輾轉勸誡。俾共知用藥治病。雖專門名家。尚須詳細體察。詎可輕服草藥。存僥倖之心。致蹈不測之禍哉。
白話文:
只要藥物配伍不當,災禍就會突然降臨。所以,我衷心希望世上的有識之士,為了保護好自己的身體,應該遵循「未經試驗的藥物不敢嘗試」的訓誡。千萬不要拿自己的生命去試驗藥物。也要讓其他人知道、勸誡其他人,讓大家都知道,即使是專門的名醫,在使用藥物時也需要詳細地體察病情,更何況是用草藥。存有僥倖心理,很可能會導致無法預測的禍患。
〔十九〕婁全善醫學綱目治血崩類用炭藥。以血見黑則止也。香礬散用香附醋浸一宿。炒黑為炭。存性。每一兩。入白礬二錢。米飲空心調服。一法用薄荷湯更妙。(許學士曰。治下血不止。或成五色崩漏。香附是婦人聖藥。)此氣滯者用行氣炭止之也。五靈脂散治血崩。用五靈脂炒令煙盡。
白話文:
- 婁全善醫學綱目治血崩類用炭藥:
當血崩時服用炭藥,因為看見血變黑就能止血。
香礬散:
取香附用醋浸泡一夜,然後炒黑成為炭,保留其藥性,每服用一兩,加入白礬二錢,用米湯空腹調服。另外一個方法是用薄荷湯送服,效果更好。(許學士說:治療下血不止或五色崩漏,香附是婦女的聖藥。)這是用行氣炭來治療氣滯引起的出血。
五靈脂散:
治療血崩。取五靈脂炒至冒煙消失,每服二錢,用米湯送服。
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一法每服三錢。水酒童便各半盞煎服。名抽刀散。此血汙者用行血炭止之也。荊芥散治血崩。用麻油點燈。多著燈心。就上燒荊芥焦色。為末。每服三錢。童便調下。此氣陷者用升藥炭止之也。治崩中不止。不問年月遠近。用槐耳燒作炭為末。以酒服方寸匕。
白話文:
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錢(約3克)。用溫酒送服。另一種方法是每次服用三錢(約9克)。用水、酒與童便各半杯煎服。這種藥物叫做「抽刀散」。這是用行血炭來止血的方法。荊芥散治療血崩。用麻油點燃燈。多放一些燈芯。就著燈火把荊芥燒成焦黑色。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約9克)。用童便送服。這是用升藥炭來止血的方法。治療崩漏不止。無論發作的時間遠近。用槐耳燒成炭,研磨成粉。用酒服用一茶匙的分量。
此血熱者用涼血炭止之也。如聖散治血崩。棕櫚烏梅各一兩。乾薑一兩五錢。並燒炭存性。為細末。每服二錢。烏梅酒調下。空心服。久患不過三服愈。此血寒者用熱血炭止之也。棕櫚白礬煅為末。酒調服。每二錢。此血脫者澀血炭止之也。按同一血崩證。同一用炭藥。而條分縷晰有如是。
治病用藥。首貴識證。可一隅三反矣。(炭原本作灰。)
白話文:
對於血 熱 的人,可以利用冰涼的 炭來止血,就像 聖散 可以治療血崩一樣。配方包括棕櫚和烏梅各一兩,乾薑一兩五錢。將這些藥材和木炭一起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烏梅酒送服。空腹服用,即使病情纏身已久,服用不超過三次即可痊癒。對於血 寒 的人,則可以使用熱炭來止血。將棕櫚和白礬煅燒成細末,用酒送服,每次服用二錢。對於血 脫 的人,可以使用苦澀的炭來止血。上面提到的各種血崩證狀,都使用碳藥來治療,但分類細緻、條理分明,各有其特色。
〔二十〕徹剩八編內鏡曰。身內有三貴。熱以為生。血以為養。氣以為動覺。故心肝腦為貴。而余待命焉。血所由生。必賴食化。食先歷齒刀。次歷胃釜。粗細悉歸大絡。細者可升至肝腦成血。粗者為滓。於此之際。存細分粗者脾。包收諸物害身之苦者膽。吸藏未化者腎脾也。
白話文:
〔二十〕 徹剩八篇的內經說,人體內部有三個最珍貴的東西,分別是:熱量,用以維持生命;血液,用以滋養身體;氣,用以運動和知覺。因此,心、肝和腦是最重要的,其他器官都依附於它們而生存。血液的產生需要食物的消化,食物首先經過牙齒的咀嚼,然後進入胃中翻騰,粗細食物都歸於大腸。細的可以上升到肝臟和腦部,形成血液;粗的成為渣滓。在這個過程中,脾臟負責將細小物質和粗糙物質分開;膽汁負責收集對身體有害的物質;腎臟和脾臟負責吸收未消化完的食物。
膽也腎也。雖皆成血之器。然不如肝獨變結之。更生體性之氣。故肝貴焉。心則成內熱與生養之氣。腦生細微動覺之氣。故並貴也。或問三貴之生氣如何。曰。肝以竅體。內收半變之糧。漸從本力全變為血。而血之精分。更變為血露。所謂性體之氣也。此氣最細。能通百脈。
白話文:
膽和腎都是儲存血液的臟器。但是,它們都不及肝臟獨特的轉化和凝聚功能。肝臟可以將食物轉化為血液,並產生新的生命能量。因此,肝臟是最重要的臟器。而心臟則產生內熱和生命能量。大腦產生細微的運動感知能量。因此,心臟和大腦也很重要。有人問,肝臟、心臟和大腦所產生的生命能量是如何作用的呢?回答說,肝臟通過自身竅穴,將食物轉化為半熟的糧食,逐漸從自身的能量中完全轉化為血液。而血液中最精華的部分又轉化為血露,也就是生命的能量。這種能量非常細微,能夠暢通全身的經絡。
啟百竅。引血周行遍體。又本血一分。由大絡入心。先入右竅。次移左竅。漸至細微。半變為露。所謂生養之氣也。是氣能引細血周身以存原熱。又此露一二分。從大絡升入腦中。又變而愈細愈精。以為動覺之氣。乃合五官四體。動覺得其分矣。主制群微曰。人身濕熱而已。
白話文:
打通全身百個孔竅,引導血液循環全身,而且原本的血液中有一部分,由大絡脈進入心臟,首先進入右竅,然後移動到左竅,逐漸變得細微,一半變成露水,所謂生養之氣,這種氣能夠引導細微的血液遍佈全身以維持原有的熱量,而且這些露水再流入腦部中,又變成更加細微和精純,成為運動和感覺之氣,於是五官四體也能發揮作用。
熱恆消濕。無以資養。則膚焦而身毀矣。故血者。資養之料也。血以行脈。脈有總曰絡。絡從肝出者二。一上一下。各漸分小脈至細微。凡內而臟腑。外而膚肉。無不貫串。莫定其數。脈之狀似機。其順者因血勢而利導之。斜者留血毋退。橫者送血使進也。脈之力又能存血。
白話文:
熱能持續消除濕氣。沒有東西滋養。那麼皮膚就會焦枯而身體就毀壞了。因此血,是滋養的材料。血在脈絡中運行。脈絡有總體的部分,叫做絡。從肝臟出發的有兩條絡。一條往上,一條往下。逐漸分成更小的脈絡,直到極細微。凡是內在的臟腑,外在的皮膚和肌肉,無一不貫串其中。沒有固定其數量。脈絡的形狀像機關。順暢的脈絡,可以憑藉血的勢力而利導之。斜行的脈絡,可以讓血停留在其中而不後退。橫行的脈絡,可以將血輸送使其前進。脈絡的力量能存儲血液。
不合則壞。血合於痰。乃克順流。合於膽。乃免凝滯。合於體性之氣。乃啟諸竅。導之無閉塞也。從心出者。亦有二大絡。一上一下。細分周身。悉與肝絡同。所不同者。肝引血存血。此專導引熱勢及生養之路耳。心以呼吸進新氣退舊氣。直合周身。脈與之應。少間不應。輒生寒熱諸證。
白話文:
不合則壞。血合於痰。才能順利流通。合於膽。才能避免凝滯。合於體性之氣。才能打開所有的竅穴。引導它不閉塞。從心臟出來的經絡。也有兩大脈絡。一上一下。細分佈於全身。都與肝經相同。不同的只是。肝臟引血儲血。而此經絡專門引導熱能及生養之路而已。心臟以呼吸來引進新氣排出舊氣。直接與全身相合。脈絡與之相應。稍有間斷不應。就會產生寒熱諸多症狀。
醫者必從三部躍動之勢。揣知病源。蓋以此也。腦散動覺之氣。厥用在筋。第腦距身遠。不及引筋以達百肢。復得頸節膂髓。連腦為一。因遍及也。腦之皮分內外層。內柔而外堅。既以保存生身。又以肇始諸筋。筋自腦出者六偶。獨一偶逾頸至胸下。垂胃口之前。余悉存項內。
白話文:
醫生必須從三個部位的脈動來推斷疾病的病因。這是因為腦部散發出感受覺的氣,這種氣作用於筋,但腦部距離身體很遠,無法直接引發筋氣而到達全身各處,因此需要頸部、脊髓和脊椎骨與腦部相連成一體,從而使氣普及到全身。腦的皮層分為內外兩層,內層柔軟,外層堅固,既可以保護身體,又可以產生出各種筋。從腦部出來的筋有六對,其中有一對越過頸部到達胸部以下,垂在胃口前。其餘的筋都留在頸部內。
導氣於五官。或令之動。或令之覺。又從膂髓出筋三十偶。各有細筋旁分。無膚不及。其與膚接處。稍變似膚。始緣以引氣。入膚充滿周身。無不達矣。筋之體。瓤其里。皮其表。類於腦。以為腦與周身連接之要約。即心與肝所發之脈絡。亦肖其體。因以傳本體之性於周身。
白話文:
人體的氣血運行到五官,有的使五官運動,有的使五官感覺。又從脊髓分出三十對筋,每條筋旁又有細筋分支,沒有一寸皮膚不遍及。這些筋與皮膚相接處,逐漸變成好像皮膚的樣子。它們首先分佈身體,並引導氣血,進入皮膚充滿全身,沒有不周到的。筋的結構,內裡是髓,外面是皮,像腦的構造一樣。因為腦與全身肌肉骨骼相連接,重要而簡要,那就是心與肝所發出的脈絡,也像筋的結構那樣。因此,把本體的性情傳播給全身。
蓋心肝與腦三者。體有定限。必藉筋脈之勢。乃能與身相維相貫。以盡厥職。否則。七尺之軀。彼三者何由營之衛之。使生養動覺各效靈哉。無可注曰。此論以肝心腦筋立言。是靈素所未發。以上二則。從鈔本醫書錄出。未詳作者姓氏。其說與泰西所著全體新論等書所言略同。
白話文:
心、肝、腦三者,身體的大小一定,必然藉助筋脈之力,才能和身體互相輔助貫通,以便盡到各自的功能。否則,七尺之軀,這三者怎麼能營運、保護它,讓生長、養育、運動、知覺各方面都靈活發揮呢?《無可注》說:這個議論是根據肝、心、腦、筋來說的,這是《靈素》沒有發揮的。這上面兩條,都是從抄本醫書上錄出來的,還不知道作者的姓名,其說法與西方的《全體新論》等書所說的大致相同。
而泰西諸書。與王勳臣所著醫林改錯所論亦略同。按泰西醫書與醫林改錯。為醫家所當參閱。以目稽勝於懸揣也。然其言臟腑之功用及氣機之流行。不無可議處。重慶堂隨筆評泰西書。信其可信。闕其可疑。兩言韙矣。仁和徐然石書醫林改錯後曰。易云。天地定位。山澤通氣。
白話文:
而西方各國的醫書。與王勳臣所著的《醫林改錯》所討論的內容大致相同。依照西方醫書和《醫林改錯》。是醫家應該參閱的。用眼睛觀察比憑空臆測要好。但是,他們關於臟腑的功能、氣機的運行,不無可以商榷的地方。重慶堂的隨筆中評論西方書籍,相信他們所相信的,懷疑他們所懷疑的。這兩句話很精闢。仁和的徐然石在《醫林改錯》後面寫道:易經中說,天地確立定位,山澤之間氣息相通。
人身軀殼以內。物位之定也。飲食之化精。化液。化血。化大小便。氣之通也。信先生明位之定而執之。竊疑先生未能擴氣之通而充之也。此數言亦中肯。
白話文:
人體的軀殼內部,各個器官的位置都是固定的。食物經過消化吸收,轉化為精華、津液、血液,並排出大小便。氣的流通也是至關重要的。您清楚地明白器官位置的重要性並堅持這個觀點,但我懷疑您是否充分理解氣的流通並加以重視。這幾句話也說得很有道理。
〔二十一〕內經言。「胃中悍氣。循咽而上。沖頭中。外行諸竅。」可知頭汗出者。濕熱隨胃中悍氣上蒸故也。又人逢飲食輒頭汗出。甚者頭上熱氣蒸騰如煙霧。俗謂之「蒸籠頭。」此殆飲食入胃。飲氣食氣。輒隨胃中悍氣上衝。是天稟然也。
白話文:
中醫內經說:「胃裡的濁氣,沿著咽喉向上,衝擊到頭部,再向外行於各個竅穴。」可以知道頭部出汗的人,是濕熱之氣跟著胃中的濁氣向上蒸發所以導致的。還有一種情況,有人一吃東西就頭出汗,嚴重的時候頭上熱氣蒸騰起來像煙霧一樣,俗稱「蒸籠頭」。這大概是因為飲食進入胃裡,水氣和食物的氣味,就隨著胃裡的濁氣上升衝擊頭部,這是天生的體質。
〔二十二〕何西池醫碥煎藥用水歌曰。「急流性速堪通便。宣吐回瀾水最宜。(即逆流水)百沸氣騰能取汗。甘瀾勞水意同之。黃齏水吐痰和食。霍亂陰陽水可醫。新汲無根皆取井。除煩去熱補陰施。地漿解毒兼清暑。臘雪寒冰熱疫奇。更有輕靈氣化水。奇功千古少人知。堪調升降充津液。
白話文:
[二十二] 何西池醫生煮藥用水歌說:「急流性快,能通便,去宣吐逆水最合宜。百沸水蒸汽能發汗,甘瀾水功效也相同。黃齏水能使痰食吐出,霍亂陰陽水可以治療。新汲無根的水皆取自井,除煩去熱補陰施。地漿能解毒兼清暑,臘雪寒冰熱疫奇。還有更輕靈氣化水,奇功千古少人知。能調升降充津液。
滋水清金更益脾。」按甘瀾水用水置盆。杓揚萬遍。亦名勞水。古人言水性咸而體重。勞之則甘而清。取其不助腎氣。而益脾胃也。又言揚之萬遍。取動極而靜之義。愚謂後說近是。試取仲聖所用甘瀾水方細繹之。其義自見。氣化水者。以水蒸汗。如蒸花露法。一名氣汗水。
白話文:
滋潤的水使金元素更清淨,更能滋養脾臟。要依據甘瀾水法,將水置於盆中,用勺子舀起後,使勁地上下揚蕩萬遍,甘瀾水也稱為勞水。古人說水的性質是鹹的,而且體質沉重,經過上下揚蕩之後,便會變得甘甜且清淨,這是為了取水不滋補腎氣,反而滋補脾胃的特性。又說揚蕩萬遍,是取動極而靜的道理,愚以為後面的說法接近正確。試著依照仲聖所使用的甘瀾水方,仔細地推敲一下,其道理自然能理解。氣化水的方法,是將水蒸成汗液,就像蒸花露的方法,也稱為氣汗水。
一名水露。內經謂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上為云者。水化為氣也。下為雨者。氣化為水也。水化為氣。則津液上騰。可潤上燥。氣化為水。則膏澤下布。可滋下涸。用水蒸氣。氣復化水。有循環之妙理。得升降之元機。不但可取以煎藥。燥火證口渴者。取而飲之。不亦宜乎。
白話文:
水氣蒸騰的意思。內經說,地上的水氣上升變成雲朵。天上的氣體下降變成雨。向上形成雲朵,表示水氣轉化為氣體;向下形成雨,表示氣體轉化為水。水氣轉化為氣體,津液就會上蒸,可以滋潤上身的燥熱;氣體轉化為水,膏澤就會向下敷布,可以滋潤下身的乾燥。利用水蒸氣,氣體又轉化為水,這就包含了循環的妙理。掌握了升降的根本道理和機制,不只可以用來煎藥,對於因燥熱體質而口渴的人,拿來飲用,不是也很合適嗎。
〔二十三〕吳渭泉治大便燥結。糞後便血。用生豆腐漿七分。荸薺汁三分。約共一茶碗。將豆腐漿熬滾。和冰糖少許。沖荸薺汁。空心溫服。蓋荸薺甘寒而滑。開胃消食。除熱止血。豆漿乃清熱散血。下大腸濁氣。又雞鳴錄治女人帶下屬濕盛者。松石豬肚丸每早淡豆腐漿送服三錢。
白話文:
23.吳渭泉治療大便乾結,大便後出血。用生豆漿七分,荸薺汁三分,約共一茶碗,將豆漿煮沸,加入少許冰糖,調和荸薺汁,空腹溫服。荸薺甘寒而滑,開胃消食,除熱止血。豆漿能清熱散血,下大腸濁氣。
此外,《雞鳴錄》治女性帶下屬於濕熱盛的人,每天早上用淡豆漿送服三錢松石豬肚丸。
又仁和何惠川輯文堂集驗方治痰火年久不愈者。用飴糖二兩。豆腐漿一碗。煮化多服即愈。又雞蛋豆腐漿沖服。久則自效。蓋雞蛋能去喉中之風也。余治一幼童喉風證。與清輕甘涼法。稍加辛藥。時止時發。後有人教服雞蛋。頂上針一孔。每日生吞一枚。不及十枚。病愈不復發。
此雞蛋能去喉風之一徵。
白話文:
仁和人何惠川,編訂《輯文堂集驗方》,裡面有治療痰火年久不愈的方劑。用飴糖二兩,豆腐漿一碗,煮化後服用,即可治癒。或者用雞蛋和豆腐漿沖服,服用一段時間後就會見效。這是因為雞蛋能去除喉嚨中的風氣。我曾經治療過一個幼童,患有喉風症。我給他開了清熱、甘涼的藥方,並稍加辛藥。他的病情時好時壞。後來有人教他服用雞蛋,在雞蛋頂端刺一個小孔,每天生吞一枚。不到十天,他的病情就好了,而且沒有復發。
〔二十四〕雞鳴錄治噎膈方。用川黃連去毛。細切。二兩。以水九碗。煎至六碗。再加水六碗。煎至三碗。下赤金紋銀各一錠。每重二兩。浸湯內。大田螺五十個。洗淨。仰置盤中。以黃連汁挑點螺靨。頃刻化水。用絹濾收半碗。將田螺水同黃連汁金銀共入瓷鍋內。煎至碗半。
白話文:
第 24 條:治療噎膈的方子,名為「雞鳴錄」。
使用川黃連,去除毛絮,細細切碎,兩兩。
用九碗水煎,煎至六碗,再加入六碗水,煎至三碗。
加入一錠赤金和一錠紋銀,每錠二兩,浸泡在湯水中。
準備五十個大田螺,洗淨,仰面朝上放在盤中。
用黃連汁滴在田螺的殼上,頃刻間化為水。
用絲網過濾,收集半碗。
將田螺水和黃連汁以及金銀一起倒入瓷鍋中。
煎至碗中只剩下一半的量。
下蘆菔汁小半碗。無蘆菔時。以蘆菔子煎取濃汁用。同煎至碗半。下韭汁小半碗。次下側柏汁小半碗。次下甘梨汁小半碗。次下竹瀝小半碗。次下瑩白童便小半碗。俱以煎至碗半為候。將金銀取起。下醲白人乳一大碗。次下羊乳一大碗。次下牛乳一大碗。俱以煎至一碗為候。
白話文:
加入半碗蘿蔔汁。沒有蘿蔔時,用蘿蔔子煎煮濃汁代替。與蘿蔔汁一起煎煮至半碗。加入半碗韭菜汁。然後加入半碗側柏汁。然後加入半碗甘梨汁。然後加入半碗竹瀝。然後加入半碗乾淨的小孩子的尿液。都煎煮至半碗為宜。將金箔和銀箔取出。加入一碗濃鬱乳白色的母乳。然後加入一碗羊奶。然後加入一碗牛奶。都煎煮至一碗為宜。
成膏。入瓷罐內。封口埋土內一伏時。每用一茶匙。開水調服。極重者三服必愈。如湯水不能進者。將膏挑置舌上。聽其滲入咽喉。自能飲食。但愈後須食糜粥一月。方可用飯。此方清火消痰。去瘀下氣。養營潤燥。系京口何培元家秘傳。能挽回垂絕之證。故顧松園醫鏡名曰再造丹。
白話文:
製成膏狀。放入瓷罐內。封好口,埋在土裡一個月。每次用一茶匙,用開水調勻服用。病情極為嚴重的人,三服藥必然會痊癒。如果湯水都不能喝下去,就將藥膏挑在舌頭上,讓它滲入咽喉。自然就能飲食了。但是痊癒後必須吃稀飯一個月,纔可以吃飯。這個方子可以清火化痰,去瘀下氣,滋養陰液、潤燥,是京口何培元家的祕傳方劑。能夠挽救垂死之證,所以顧松園的《醫鏡》稱它為「再造丹」。
按內經曰。「三陽結為之膈。」三陽結者。大腸小腸膀胱熱也。小腸結熱則血脈燥。大腸結熱則後不圊。膀胱結熱則津液涸。三陽俱結。前後秘澀。下既不通。必反上逆。此所以噎食不下。從下而逆上也。又昔人指噎膈為血液枯槁。沉痼之疾。非大劑無濟於事。此方製法頗精。
煎膏釀厚。藥力甚大。正合嘉言喻氏所謂「能變胃而不受胃變」之義。良工調劑之苦心。有如是夫。
白話文:
《內經》說:「三陽結為膈。」三陽結是指大腸、小腸、膀胱有熱。小腸有熱,血脈會乾燥。大腸有熱,大便不通。膀胱有熱,津液會枯竭。三陽同時有熱,大便不通,下體不通暢,必定會反覆往上逆。這就是食物噎塞,下不去的原因。是從下面往上逆。又有人認為噎膈是由於血液枯槁引起的,是一種沉重的、根深蒂固的疾病。如果不使用大量藥物,就無法治癒。這個方劑的製作方法很精細。
〔二十五〕重慶堂隨筆謂。木通味苦。故瀉心火由小腸出。諸本草皆云甘淡。或言微辛。豈諸君不但未經口嘗。且蒭蕘亦未詢乎。按木通古名通草。今之通草。古名通脫木。云木通味甘淡。或通草之傳誤。未可知。其實今之木通味極苦且劣。世謂黃連是苦口藥。殊不知黃連之味。
白話文:
【章節二十五】《重慶堂隨筆》說:木通藥味苦,因此木通通過小腸瀉出心火。諸多本草書籍皆說它甘淡,或說微辛。難不成各位不僅沒有品嚐過,就連藥店的老闆也沒有詢問過嗎?根據考證,木通的古名叫通草。如今的通草,古名叫通脫木。說木通藥味甘淡,或者可能是通草的誤傳,還不能確定。事實上,當今的木通味道非常苦,而且質量很劣。世人常說黃蓮是苦口的藥物,殊不知黃連的藥味,
苦而清。木通之味。苦而濁。葉氏醫案以蘆薈入湯劑。徐氏批曰。「請自嘗之。方知其苦。」願以斯語移之木通。且木通性極迅利。不宜多用。余友沈杏田言。曾見一小兒。誤服重劑木通湯藥。小便遂不禁。繼之以白膏。如精狀。叫號慘痛而死。死後溺竅端。猶有精珠數粒。
用木通者。其審慎之。
白話文:
木通的味道苦而清爽。葉氏醫案中將蘆薈加入湯劑中,徐氏批評說:「請你親自嚐嚐,你就會知道它有多苦。」我希望用這句話來代替木通。此外,木通的性質非常迅速強烈,不宜多用。我的朋友沈杏田說,他曾見過一個小孩,誤服了重劑的木通湯藥,導致小便失禁,後來又出現白色膏狀的物質,就像精液一樣,這個小孩痛苦地哀嚎後死亡,死後陰莖口直立,裡面還有幾粒精珠。
〔二十六〕人身內外作兩層。上下作兩截。而內外上下。每如呼吸而動相牽引。譬如攻下而利。是泄其在內之下截。而上截之氣即陷。內上既空。其外層之表氣。連邪內入。此結胸之根也。譬如發表而汗。是疏其在外之上截。而在內之氣跟出。內上既空。其內下之陰氣上塞。
白話文:
人體的內外就像兩層,上下就像兩個截斷的部分。而內、外、上、下,每每像呼吸一樣相互牽引。比如攻下而通利,是洩掉了身體內部的下截部分,而上截部分的氣就陷落了。內部上面空了,身體外部表層的氣,就會連同邪氣一起進入體內。這就是結胸的根本原因。比如使表氣疏散而發汗,是疏通了身體外部的上截部分,而在內部的氣就會隨之而出。內部上面空了,身體內部下截的陰氣就會上升阻塞。
此痞悶之根也。識此在上禁過汗。在內慎攻下之法。後讀仲聖傷寒論結胸及痞塞諸證。則冰消雪化矣。此高學山傷寒尚論篇辨似中語。自昔名醫。無不以陰陽升降。盈虛消長。而為劑量准。如上所云。誤下變結胸。是陽湊於陰也。誤汗作痞悶。是陰乘於陽也。蓋陰陽各有定位。
白話文:
這是痞悶的根本原因。知道這一點,在上面禁止過度出汗。在裡面謹慎使用攻下之法。後來讀到了仲聖的《傷寒論》中的「結胸」和「痞塞」諸證,就如同冰雪融化了一樣。這是高學山《傷寒尚論》篇中辨似的話語。自古以來有名的醫生,無不以陰陽升降、盈虛消長作為劑量的準則。如上述所說,誤下變結胸,是陽氣匯聚於陰氣。誤汗作痞悶,是陰氣侵犯陽氣。陰陽各有其定位。
升降自有常度。此盈者彼必虛。此消者彼必長。醫事之補偏救弊。變化生心。端在是矣。繆宜亭醫案中引盧氏之言曰。「不得橫遍。轉為豎窮。」此二語甚妙。橫遍者自內而外。由陰出陽也。豎窮者。直上直下。過升過降也。此陰陽升降盈虛消長之理也。推此二語。為引申數言於後。
白話文:
升降是有規律的,這邊滿了,那邊就空了,這邊消了,那邊就長了。醫生的工作是讓偏的回來,讓不足的夠,變化出自心中,就在這上面。繆宜亭醫案中引用盧氏的話說:「不能橫向漫無邊際,應該轉為縱向深入。」這兩句話非常好。橫向漫無邊際是指從內到外,由陰到陽。縱向深入是指直上直下,過度上升或下降,這是陰陽升降盈虛消長的道理。推廣這兩句話,再補充幾句。
質之高明。「下既不通。必反上逆。不得上達。轉為橫格。上游塞阻。下必不通。中結者不四布。過泄者必中虛。」
白話文:
請教一下各位前輩。「人體下焦不通暢,必定會出現上逆的徵象。上焦若有不通暢的徵象,則又會轉變爲橫格。上焦被阻滯,則下焦必定不通暢。中焦有病邪凝聚,則四肢得不到濡養。過泄下利,必定損耗了中焦。」
〔二十七〕黃連厚腸胃之說。竊嘗疑之。以謂厚者對待薄者而言者也。必使薄者不薄。始可謂之厚。若謂黃連能除濕熱。即是厚腸胃。其於厚字之義。終未安也。迨歷臨痢證。往往滓穢夾脂膜以俱下。名曰腸垢。亦名刮腸痢。乃恍然悟平人腸胃內。本有脂膜。柔韌黏膩。緊貼於腸胃之四周。
白話文:
第27則:黃連能益氣厚腸胃的說法。我私下對此都抱持懷疑,認為厚通常是相對於薄而言的,如果要在某件事物不薄的狀況下,才能稱作厚。如果說黃連能去除濕熱,就是益氣厚腸胃,那麼這樣的說法,與厚這個字的定義完全不同。直到我親自看過痢疾的證狀,常常會夾雜著油脂膜一起排出,稱為腸垢,也稱之為刮腸痢。才恍然大悟,原來一般人腸胃內原本就有油脂膜,它柔軟、黏膩,緊貼在腸胃的四周。
因病痢消爍逼迫而下。因下而腸胃內四周之脂膜漸薄。用黃連清濕熱。去其消爍逼迫之源。俾脂膜仍舊緊貼腸胃之內。乃所謂厚耳。雖然。腸與胃原一氣貫通。但胃是胃。腸是腸。詎可混言。痢疾下腸垢。未聞下胃垢也。有刮腸痢。未聞有刮胃痢也。而且腸勢盤曲。中空無幾。
白話文:
因為痢疾會侵蝕和破壞腸胃,導致腸胃內壁的脂肪層逐漸變薄。使用黃連可以清除濕熱,消除痢疾侵蝕和破壞的根源,使脂肪層重新緊密附著在腸胃內壁。這就是所謂的「厚」。儘管腸胃原為一氣貫通,但胃是胃,腸是腸,不可混淆。痢疾會下出腸垢,但從未聽說過會下出胃垢。有刮腸痢,但從未聽說過有刮胃痢。而且腸子的形狀彎曲盤繞,中間空隙很小。
濕熱攪擾。易及周遭。或邪氣刮脂膜而下行。或積穢曳脂膜以下出。若夫胃體廣大。藏垢納汙。縱有濕熱。未必傷及邊際。剝及脂膜也。於是黃連厚腸胃之說。竊又疑之。疑胃字之未安也。及考別錄則曰。「調胃厚腸。」益恍然悟黃連厚腸胃之說。系後人混而稱之。非別錄之本文也。
白話文:
濕熱纏綿不清,容易感染周圍的組織。要麼邪氣刮破脂肪膜而向下行,要麼積存的穢物拉壞脂肪膜以下而出。然而胃的體積廣大,能容納不乾淨的東西。就算有濕熱,也不一定會傷及邊緣、侵蝕到脂肪膜。所以,黃連能夠增加腸胃厚度的說法,我私底下也有點懷疑。懷疑「胃」字用得不妥當。查閱《別錄》則說:「調胃厚腸。」這才恍然大悟,知道黃連增加腸胃厚度的說法,是後人混雜稱呼的,不是《別錄》的原意。
黃連能除胃中之濕熱。使胃氣復其沖和。故謂之調。黃連能除腸內之濕熱。使腸內脂膜不致消爍逼迫而下。故謂之厚。於以知古人下語。一字不苟。其精切有如是。〔仲圭按〕黃連何以能厚腸。余嘗為文論之。蓋黃連有收斂制酵。及刺激腸黏膜並其附近之淋巴管。使淋巴球增殖。
白話文:
黃連能夠消除胃裡的濕熱,讓胃氣恢復到和順的狀態,所以稱作「調和」。黃連能夠消除腸內的濕熱,使腸內的脂肪膜不會被消蝕逼迫而下滑,所以稱作「厚腸」。可以知道古人的用詞,一個字都不馬虎。它的精確細膩就如同這樣。[仲圭按]黃連為什麼能夠厚腸?我曾經寫過文章來討論這個問題。黃連有收斂、抑制發酵、刺激腸黏膜以及其附近的淋巴管的作用,讓淋巴球增生。
以增加抵抗力而消退炎症之效。又痢之病原。為變形蟲及志賀氏菌。黃連能使淋巴球激增。以撲滅病源一也。黃連有消炎作用。能消退腸壁之炎症。二也。黃連有收斂功能。能結合腸壁之潰瘍。三也。且其性斂而帶清。勿論初痢久痢。無不合拍。四也。觀此。本品所以能厚腸及為腸澼要藥之故。
不難渙然冰釋矣。
白話文:
黃連的效用是可以增強抵抗力,減緩炎症。而痢疾的病原體是變形蟲和志賀氏菌,黃連則可以使淋巴球增多,從而殺死病原體。黃連具有消炎的作用,可以減緩腸壁炎症。除此之外,黃連具有收斂的功能,可以讓腸壁潰瘍部位癒合。而且它的性質溫和且清涼,無論是初期或久患的痢疾都適用。綜上所述,本品之所以能增厚腸道並作為腸澼的重要藥物,是有原因的。
〔二十八〕千金方言。凡人好患齒痛。多由月蝕夜餐飲之所致。識者深宜慎之。所以日月蝕未平時。特忌飲食。按此說知者不多。為拈出。又養生家言。今人漱齒。每以早晨。是倒置也。凡一日飲食之垢。積於齒縫。當於夜晚刷洗。則滓穢盡去。故云「晨漱不如夜漱」。
白話文:
[28] 千金方說:一般人常有牙痛的毛病。多半是因月蝕後,夜裡吃飯喝茶造成的。有識之士應特別小心。所以有月蝕時,不要亂吃東西。很多人不知道這個說法,所以我特別寫出來。養生專家說,現代人漱洗口腔,都是早上做,這是本末倒置。一天的食物殘渣都積在齒縫中,應該晚上刷洗,才能把污垢雜質刷掉。所以古人說「早上漱洗口腔不如晚上做」。
〔二十九〕雞峰普濟方五噎諸氣論曰。此病不在外。不在內。不屬冷。不屬熱。不是實。不是虛。所以藥難取效。此病緣憂思恚怒。動氣傷神。氣積於內。氣動則諸證悉見。氣靜則疾候稍平。手捫之而不得疾之所在。目視之而不知色之所因。耳聽之而不知音之所發。故針灸服藥。
白話文:
二十九、雞峯普濟方中記載了五噎諸氣的論述。這種病不在外,也不在內,不屬於寒證,也不屬於熱證,不是實證,也不是虛證。所以藥物很難奏效。這種病是因憂愁、思慮、怨恨憤怒,導致氣機鬱結,損傷精神,氣積於內。氣一鬱結,各種症狀就會全部出現;氣一平靜,疾病的症候就會逐漸平息。用手撫摸,卻摸不到疾病所在部位;用眼睛觀察,卻不知道病因;用耳朵聽,卻不知道病音從哪裡發出。所以,針灸服藥都難以奏效。
皆不獲效。此乃神思(原本作意字)間病也。頃京師一士人家。有此疾證。勸令靜觀內養。將一切用心力事。委之他人。服藥方得見效。若不如是。恐卒不能安。但依此戒。兼之灼艾膏肓與四花穴及服藥。可以必瘥。孫真人云。婦人嗜欲多於丈夫。感病倍於男子。加以慈戀愛憎。
白話文:
用盡各種方法都沒效果。這是心靈意念方面的疾病。不久前,京城中有一位士人的家中,碰到了這種疾病的症狀。我勸告他保持安靜,用審視內心的方法來進行滋養。他將所有用心的事情和努力交給了其他人。服藥之後,病情纔有了好轉。如果不這樣做,恐怕很難安寧。只要遵守此戒,再配合灼艾膏肓穴和四花穴,以及服用藥物,就可以一定能痊癒。孫思邈說,婦女在慾望方面要比男的多,生病的可能性也更大。加上她們慈愛、眷戀、喜愛或厭惡感情激烈,導致的心態失衡。
嫉妒憂恚。染著堅牢。情不自抑。所以為病根深。療之為艱差。按神思間病。乞靈藥物。竊恐盧扁亦謝不敏。凡遇此等病。苟非其人染著堅牢。總當諄切相勸。令其靜觀內養。推古昔仁人之用心。諒不僅書一紙方。便了厥事也。第靜觀內養四字。談何容易。惟夙具根器者。始能領略耳。
白話文:
嫉妒、憂愁、怨恨,染著牢固堅定,情感無法控制壓抑,因此成為病根深厚。治療起來十分困難。依照精神思慮之間的疾病,乞求靈藥來治療,恐怕就算是扁鵲也會謝絕,表示無能為力。凡是遇到這種疾病,假設不是染著牢固堅定的人,總該諄諄叮囑相勸,讓他們靜心觀察,內部調養。推究古代仁人的用心,恐怕不僅僅只開立一張藥方,這樣就能完成治療的。只是靜心觀察,內部調養這四個字,談何容易。只有天資聰穎,具有根器的人,才能理解領略。
〔三十〕靜觀內養之法。仁和何惠川所輯文堂集驗方內一條。簡切易行。錄後以供眾覽。彥暉質魯學淺。鮮有所知。嘗舉此條。質諸一二老友之喜談心學者。謂條內「自審此念因何而起」一語。妙諦無窮。卻病其小焉者也。海內不乏明眼。然乎否乎。集驗方曰。凡虛損證。由勞力過度而成者。
白話文:
三十、靜觀內養的方法。仁和的何惠川所編的《文堂集驗方》裡有一條。簡潔明瞭,容易做到。記錄下來以便讓大家參閱。我學問淺薄,見識淺陋。曾經把這條方子舉出來,詢問一兩個喜歡聊心學的老友。他們說:「審視這個念頭是為什麼而起」這句話妙不可言,只是治病的層次比較低。天下不乏有眼光的人,對不對呢?《集驗方》說:凡是體虛虛損的病症,是由於過度勞累造成的。
得安養藥食之功。尚在易治。若由偏性七情六慾而成者。藥力之功居其三。惟靜養之功。方可迴天。隨分忘其家業。住於安閒之所。清心寡慾。去其酒色財氣之私心。清晨醒即起。(醒而再睡。易於神馳而昏亂。)物我相忘。安神靜坐。若有妄想。即徐步自審此念因何而起。
白話文:
若能得到安養藥食之效用,病情仍在容易治癒的階段。如果是因為偏性七情六慾的緣故而生病,藥力的作用只能佔三分,只有靜養的方法,才能起死回生。要適當的忘記家務和事業,住在安閒恬靜的地方,清心寡慾,去除由此而產生的私心。清晨睡醒就起牀(醒來後又睡,容易精神恍惚而昏迷)。忘卻世間一切,安神靜坐。如果有妄想,就慢慢走動,自己審察這個想法是因何而起。
如何而止。與身心無益之念去之。靜則再坐。動則再步。如此行一炷香。少頃再行。必得心息相依。呼吸自然。坐時以口生津液。坐起周身筋骨舒暢為驗。工夫下手。由淺入深。總以不間斷為妙。即行住坐臥。皆要安神內守。行之半月。即有奇功。加之善願助之。可以希仙矣。
白話文:
要如何讓心靜下來?與身心無益的念頭去除掉。如果心靜了,可以再坐下來。如果心動了,可以再走動。像這樣,走動或坐下,約一刻鐘時間,再進行一段時間。必定能讓心息相依,呼吸自然。靜坐的時候,嘴巴會產生津液,靜坐起來,全身筋骨舒暢為驗證。下工夫要從淺而深,總之,不中斷練習最好。即使是走、住、坐、臥,都要安定神魂,內心有所收斂。持續半個月,就會有奇妙的功用。加上良好的願望幫助,就可以接近神仙了。
若徒服奇藥。或逆氣閉息。非徒無益而有害。〔仲圭按〕靜坐確能治虛損。而神經衰弱之失眠症。收效尤捷。惟坐時妄念起落。最難排除。昔同善社之守竅。因是子之注意丹田。無非為排除妄念而教人以訣也。余意最好當靜坐時。手持念珠。低聲念「阿彌陀佛」身口耳同時並用。
白話文:
如果只是服用奇藥,或者逆氣閉息,不僅沒有益處,反而有害。按照仲圭的看法,靜坐確實可以治療虛損,但是對於神經衰弱引起的失眠症,效果尤其顯著。但是坐時妄念產生,最難排除,以前同善社的守竅,就是因為這個需要,因此以注意丹田的方法,教人以訣。我的意見是,靜坐時最好手拿念珠,低聲念「阿彌陀佛」,身體、嘴巴、耳朵同時並用。
妄念自然由少而無。且虛損痼疾。多由業力感應。惟有虔心持誦佛號。方能消除宿世惡業。故虛損病人。除每日朝晚澄心靜坐外。余時可參閱佛典及養生諸書。以明修心保身之大法。實力奉行。病無不瘳。徒恃藥石。詎有濟哉。
白話文:
妄想雜念自然由少而無。而且虛勞損傷,痼疾老病等,大多因為業力感應而起。只有虔誠地持誦佛號,才能消除宿世惡業。因此患有虛勞損傷的人,除了每天早晚淨心靜坐之外,其他時間可以參閱佛經和養生書籍,以瞭解修心養身的重大法門,認真奉行,病無不治。只依賴藥物治療,怎麼能夠奏效呢?
〔三十一〕續名醫類案許宣治治一兒。十歲。從戲臺倒跌而下。嘔吐苦水。以盆盛之。綠如菜汁。許曰。此膽倒也。膽汁傾盡則死矣。方用溫膽湯加棗仁代赭石正其膽腑。可名正膽湯。一服吐止。昔曾見此證。不知其治。遂不救。
白話文:
[三十一] 延續《名醫類案》,許宣治癒一小孩,十歲,從戲臺上跌落,嘔吐苦水。用臉盆裝著,顏色綠如青菜汁。許宣說,這是膽汁倒流。膽汁傾盡就會死亡。處方用溫膽湯,加上棗仁、代赭石,調整膽腑的功用。可以命名為「正膽湯」。一服藥,嘔吐就停止了。以前曾見過這種病例,不知道如何治療,所以沒能救活。
〔三十二〕病證本輕。因藥而重。藥不對證。固令病重。即或對證。病輕藥重。亦令重也。余治一婦人。噁心嘔吐。頭眩惡食。醫藥兩月。降逆如左金丸。旋覆代赭湯。(代赭石質重下墜。孕婦所忌。)調氣如砂蔻烏沉之類。補益如六君四物等劑。轉見心胸煩懣。惡聞食氣。
白話文:
第三十二條:本來很輕的病情,卻因為治療用錯藥物,導致病情加重。藥物如果用錯了,原本輕微的病情也會變嚴重。即使藥物用對了,如果病症輕微卻用猛藥,一樣會導致病情加重。我曾經治療過一位女性患者,她有噁心嘔吐、頭暈、厭食的症狀。她在過去兩個月已經看過許多醫生,服用過各種藥物,包括「降逆」類的左金丸和旋覆代赭湯(由於代赭石性重,會往下墜,所以孕婦禁忌使用)、「調氣」類的砂蔻、烏沉等藥物,以及「補益」類的「六君」和「四物」等方劑。但是,她的病情反而變得更加嚴重,出現了心胸煩悶、聞到食物味道就感到噁心的症狀。
體重作痛。黃瘦倦臥。氣息奄奄。一醫謂血枯經閉。虛勞重證。囑病家治後事矣。診其脈。細弱之中。終有動滑之象。詳細詢問。腹雖不大。而時有動躍。斷為懷妊惡阻。本屬妊婦之常疾。因過藥傷胃。致現種種惡候。勸令停藥。不肯信從。乃立疏氣降逆養胃。清和平淡之劑。
白話文:
身體疼痛,面黃肌瘦倦怠臥牀,氣息奄奄。有一位醫生說這是血枯經閉,虛勞重症,囑咐病人家人準備後事。我診斷他的脈搏,在細弱之中,始終有一種動滑的象徵。詳細詢問,肚子雖然不大,但時常有跳動,我斷定是懷孕期間的惡阻。本是孕婦常有的疾病。因為服用了過多的藥物傷了胃,所以出現了種種的惡候。我勸告她停藥,她不肯相信。於是,我開了疏氣、降逆、養胃、清和、平淡的藥方。
服後胸膈稍寬。隨後出入加減。總以輕劑漸漸收功。數月後。竟舉一男。金匱原有「醫者治逆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之明訓。絕之者。絕止醫藥。俟其自安也。不肯絕藥。姑以輕劑與之。
白話文:
服用藥物後,胸膈之間稍感寬鬆。隨後根據病情適當增減藥物種類與劑量。總是以少量藥物,慢慢地使其病情好轉。數月後,竟然生了一個男孩。金匱要略中有「醫生治療逆氣病,一個月都治不好。如果再使用催吐和瀉下的藥物,就應該放棄治療」的明確教訓。放棄治療是停止使用藥物,等待其病情自然痊癒。如果病人不肯放棄服用藥物,那也可以暫時給予少量藥物。
〔三十三〕海䖳(一名海蜇頭)用一兩。漂淨。加大荸薺(一名地慄)四個。水二鍾。煎八分服。名「雪羹。」見絳雪園古方選注。注曰。凡肝經熱厥。少腹攻衝作痛。用以泄熱止痛。捷如影響。王孟英歸硯錄曰。海䖳。妙藥也。宣氣化瘀。消痰行食。而不傷正氣。以經礬鹽所制。
白話文:
〔三十三〕海蜇頭(別名海蜇頭)用一兩。洗淨,加入四個荸薺(別名地慄)。混合兩碗水,煎煮至減至八分,服用。湯名為「雪羹。」見《絳雪園古方選注》。註解說:凡是肝經發熱、少腹疼痛。使用此方可清熱止痛。療效迅速。王孟英在《歸硯錄》中說:海蜇頭是種奇妙的藥物。能宣發氣血、化瘀血,消痰、促進食物消化,而不損傷正氣。因為它是用明礬和鹽製成的。
入煎劑雖復漂淨。而軟堅開結之勳固在也。故哮喘胸痞。腹痛癥瘕。脹滿便閉。滯下疳黃等病。皆可量用。宜下之證。而體質柔脆不能率投硝黃者。余輒重用。隨機佐以枳樸之類。無不默收敏效。按海䖳本水結成。故煮之仍化為水。人身之痰。有由火摶其水而成者。故為化火痰之專藥。
白話文:
海螵蛸經過多次煎煮後,依舊仍能發揮軟化堅硬、舒暢氣結的功效。因此,用於治療哮喘、胸悶、腹痛、腫塊、脹滿、便祕、帶下、疳積等疾病都有效。遇到該用瀉藥的情形,但患者體質虛弱,不能直接使用大黃、芒硝等,我通常會改用海螵蛸,再根據病情加入枳實、厚朴等藥物輔助治療,都能取得顯著的效果。
海螵蛸的本質是水凝結而成的,所以煮後仍化為水。人體的痰,有些是由火氣凝聚水分而成,因此海螵蛸是治療火痰的特效藥。
其性寒涼。清火散結。不傷正氣。余每喜用之。若陽氣衰少之體。寒多濕勝之病。不相宜也。小兒疳病由於火盛。致口臭便堅。腹脹內熱者。令服雪羹屢效。
白話文:
它性寒而涼,能清火散結,不會損傷正氣。我經常喜歡使用它。但是,如果是陽氣衰少、寒多濕勝的疾病,就不適合使用了。小兒疳病是因為火盛,導致口臭、大便乾結、腹脹、內熱等症狀,服用雪羹治療,往往能有效。
〔三十四〕素問痿論曰。治痿獨取陽明。陽明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王太僕注。宗筋。謂陰髦中橫骨上下之豎筋也。上絡胸腹。下貫髖尻。又經於背腹。上頭項。則宗筋不可以外腎言也。厥論曰。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前陰。外腎也。為宗筋之所聚。則宗筋亦可以外腎言也。
白話文:
[三十四] 《素問·痿論》說:治療痿病,應該只取陽明經。陽明經主導滋潤宗筋。宗筋主司束縛骨骼,利於關節活動。
王太僕注釋:宗筋,指陰囊中橫骨上下那些豎立的筋。向上絡於胸腹,向下貫通髖部和臀部,又貫穿於背腹部,再向上通於頭部和項部。所以,宗筋不能僅以外腎來解釋。
《厥論》說:「前陰,是宗筋聚集的地方。」前陰,是外腎。既然前陰是宗筋聚集的地方,那麼宗筋就可以用外腎來解釋。
痿論又曰。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及為白淫。玩繹此節經義。上有入房太甚句。下有及為白淫名。則中有宗筋弛縱句。竟作陽痿解可也。此節宗筋兩字。竟作外腎解可也。夫陽明胃府。位鎮中宮。上合於鼻。下合外腎。驗之於黴瘡毒蘊陽明。
白話文:
上證發作時出現鼻子腐臭的症狀。下證發作時出現陰莖腐爛的症狀。查看馬的症狀。凡是馬的鼻子呈現黑色,陰莖也呈黑色。凡是馬的鼻子呈現白色,陰莖也呈白色。陽明經和外腎經相互關聯。不是憑空一個道理,而是有徵象啊。因此,治療陽痿應遵守《素問》中治療陽痿的原則,只用陽明經的藥物。不能只是沾沾自喜於補腎壯陽。
或上發而鼻壞。或下注而莖糜。驗之於馬。其鼻黑者莖亦黑。鼻白者莖亦白。陽明與外腎關屬。不更信而有徵哉。是則治陽痿當遵素問治痿獨取陽明之旨。弗徒沾沾於補腎壯陽焉可已。(此條深思妙悟而合學理。仲圭附註。)
〔三十五〕杏軒醫案曰。(新安程文圃觀泉著)經云。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是精藏於腎。非精生於腎也。譬諸錢糧雖儲庫中。然非庫中自出。須補脾胃化源。余評葉氏醫案有云。此等血肉有情之方。正合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經旨。如果病人胃口傷殘。未可遽投。
白話文:
【三十五】《杏軒醫案》中說到。(新安程文圃觀泉著)經書上說:腎臟主管水液,接受五臟六腑的精華而收藏起來。也就是說,精華收藏在腎臟中,但並非由腎臟產生。就好比庫房中儲存的錢糧,並不是庫房中自己產生的,而是需要補充脾胃才能化生。我評論葉氏醫案有云:這類有情之方,非常適合虛症,以味經旨治療。但如果病人胃口受損嚴重,不能立即服用。
正與杏軒先生之言暗合。蓋補精必用醲厚之品。然總須胃化脾傳。方能徐徐變精歸腎。不過以醲厚之品。較清淡者變精為較易耳。斷不能入口之後。輒變精而藏諸腎也。須補脾胃化源者。飲食增則津液旺。自能充血生精也。
白話文:
正與杏軒先生之言暗合。補精必用味道濃鬱、質感醇厚的藥物。但是,必須通過胃的消化和脾的運化,才能慢慢地轉化為精華,歸於腎臟。不過,醇厚的藥物比清淡的藥物更容易轉換成精華。藥物入口後,不能立刻就變成精華儲存在腎臟裡。必須通過補益脾胃,健運其化生精血之源頭,才能使飲食增加,津液旺盛,自然能夠充盈氣血以生成精華。
〔三十六〕余合回生丹以救難產。及治產後瘀血為患等證。屢建奇功。而獨不利於虛寒之證。以虛則當補。寒則當溫也。一婦產後甫兩日。惡露不行。腹痛作嘔。服回生丹一丸。嘔不除而轉增泄瀉。乃邀診。面青唇淡。舌苔白滑。脈則右弦緩。左沉澀。㽲痛作嘔。泄瀉不爽。
白話文:
[三十六]我使用合回生丹來拯救難產。以及治療產後瘀血等症狀。多次建立奇效。但對於虛寒的症狀卻沒有效果。因為虛應該要補,寒應該要溫。有一婦女產後才兩天。惡露沒排乾淨。腹痛噁心想吐。服用了合回生丹一丸。噁心想吐沒有消除反而轉變成腹瀉。於是邀請我看診。臉色青,嘴脣淡。舌苔白滑。脈象右弦緩,左沉澀。悶痛噁心想吐。腹瀉也不清爽。
為疏半夏代赭石肉桂琥珀黑薑炭延胡桃仁炙甘草等溫行之品。嘔止痛緩。而惡露亦稍行。左脈漸流利。再二劑。瘀行痛緩。瀉亦止。胃口不開。體甚困乏。改用扶元和胃。溫行血氣。小劑緩調。數劑胃能納穀。形色亦漸轉。惟左小腹有塊如拳大。不時攻觸作痛。乃仿大黃䗪蟲丸法。
白話文:
以疏半夏、代赭石、肉桂、琥珀、黑薑炭、延胡桃仁、炙甘草等溫熱行氣的藥來治療。嘔吐疼痛緩解,惡露也稍稍排出。左脈逐漸通暢。再服用兩劑,瘀血排出,疼痛緩解,瀉瀉也停止了。但胃口不開,身體非常疲倦。改用扶助元氣,調理脾胃的藥,溫補氣血。小劑量緩慢調整。幾劑藥後,胃能進食,面色也逐漸紅潤。但左小腹仍有一個拳頭大的硬塊,時不時疼痛發作。於是仿照大黃蟅蟲丸的方法來治療。
前方去半夏代赭石。加當歸制穿山甲。酒醉地鱉蟲。(即䗪蟲)為末。搗入醋熬大黃膏。白蜜煉為丸。如桐子大。早晚每服三錢。不匝月塊漸小。痛亦漸除。後與通補奇經。溫養肝腎。病竟脫。體氣復充此證血因寒瘀而上衝於胃。沖胃者。為產後三沖急證中之一。回生丹治三沖急證。
白話文:
前面少用的半夏、赭石,加上當歸和經過炮製過的穿山甲,用酒泡過的地鱉蟲(即蟻蟲),將這些藥磨成粉。然後將粉末加入醋熬製的大黃膏中,再加入經過煉製的白蜜做成丸劑,像桐子那麼大。早上和晚上各服用三錢,不到一個月,腫塊就逐漸變小,疼痛也逐漸消除。之後,再用補益奇經、溫養肝腎的藥物治療,病症最終痊癒,身體和氣血也得到了恢復。這個病例中的血癥是因寒氣瘀阻而上衝至胃部引起的。而衝胃是產後三沖急症中的一種。回生丹可以治療三沖急症。
本有專功。然能迅推瘀血下行。而不能治因寒凝結之瘀。凡用合成丸藥。必須考覈丸方藥性功能。參合脈證。倘若耳食某丸可治某證。而恣意用之。總屬得失參半。此古人所以有「先議病。後議藥」之訓。
白話文:
確實有專門的功能。然而可以快速地推動瘀血下行。而不能治療因為寒氣凝結的瘀血。凡是使用合成丸藥。必須考量丸藥的藥性以及功能。配合脈搏的證狀來進行治療。如果只是聽說某種丸藥可以治療某種證狀。就任意使用它。那麼結果通常是好壞參半。這就是古人所謂的「先議病。後議藥」的道理。
〔三十七〕水鄉農人。多患腳氣。俗名大腳風。又名沙木腿。一腫不消。與尋常腳氣。發過腫消者迥殊。此因傷絡瘀凝。氣亦阻痹。風濕熱雜入之邪。襲入而不能出也。故病起必胯間結核而痛。憎寒壯熱。而漸以下行至足。初起宜用蔥白杵爛和蜜。(蔥蜜相併。至毒殺人。切勿入口。
白話文:
〔三十七〕水鄉農民。多患腳氣。俗稱大腳風。又稱沙木腿。一腫不消。與尋常腳氣。發過腫消者迥然不同。這是因為傷絡瘀凝。氣亦阻痹。風濕熱雜入之邪。襲入而不能出也。所以病起必定胯間結核而痛。憎寒壯熱。而漸以下行至足。初起宜用蔥白搗爛和蜜。(蔥蜜相配伍。至毒殺人。切勿入口。
)罨胯核痛處。再用海䖳(俗名海蜇頭)地慄(即荸薺)同煎。俟海䖳化盡。取湯吞當歸龍薈丸三錢。(此丸藥肆多合成發售)能即消散為妙。若已成者。以黃柏(酒炒研末)八兩。海䖳八兩。(勿漂煎化)加蔥須自然汁。和勻法丸。綠豆大。茅根湯日送三錢。外用杉木刨花煎濃湯。
白話文:
用艾草和蔥汁敷於疼痛部位。再用海蜇頭和荸薺一起煎煮,直到海蜇頭化盡。取湯吞服當歸龍薈丸三錢(藥店可以合成發售)。如果能立刻消散疼痛,那就最好了。如果已經形成了核,用黃柏(酒炒研成細末)八兩,海蜇頭八兩(不要漂洗,直接煎化)加入蔥須的自然汁,和勻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劑。每天用茅根湯送服三錢。外用杉木刨花煎煮濃湯洗敷。
入皮硝一兩頻洗。日以藍布浸鹽滷束之。以鹽滷善清濕熱。散風毒。凡洗鵝掌風及腳氣立良也。忌一切辛熱發物。尤忌蠶蛹。(雖愈後宜忌食蠶蛹數年。)
白話文:
將硫硝藥一兩,研成細末,常以鹽滷水洗患處。隔日用藍布浸泡鹽滷汁,然後緊緊地包紮患處。鹽滷善於清熱解毒,散發風毒。凡是治療鵝掌風(手、足癬)及腳氣,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忌一切辛熱發物。尤其忌諱蠶蛹。(即使痊癒後,也應戒食蠶蛹數年。)
〔三十八〕凡暴厥。卒中。癇魘。及跌墜暈僕諸病。其身中氣血擾亂未定。切勿張皇暄鬧。妄為移動。以致氣絕不返。總宜在原處量證設法。可以得生。如閉證宜取嚏。服玉樞丹蘇合丸之類以開之。虛證用炭醋熏之。或令人緊抱。以口接氣。再灌以參湯薑湯童便之類。按證施治。
白話文:
【醫學古文】
[三十八] 凡是突然暈倒、中風、癲癇、跌倒後暈倒等病症,病人的氣血還沒有安定下來,千萬不要大驚小怪、吵鬧,或亂加移動,導致病人氣絕身亡。應該留在原地診斷病情,想辦法治療,這樣才能救活病人。如果病人閉塞不通,應該讓病人打噴嚏,服用玉樞丹、蘇合丸之類的藥物來疏通。如果病人虛弱,可以用炭火醋燻蒸,或者讓人在旁緊緊抱住病人,用嘴對嘴吹氣,再灌參湯、薑湯、童便等液體。要根據病情的不同來治療。
俟其甦醒。然後移歸臥室可也。世俗不知。往往扶掖他徙。多致不救。總由不知古法。贅此以冀仁心為質者傳播於世也。(如酷暑烈日之中。路途卒倒者。宜先移至陰涼之所。然後設法救治。不可拘於是說。凡見夏日路途卒倒之人。縱無藥贈。但能移之陰處。即是一服清涼散也。
何氏濟生論曰。中暑悶亂。不可便與冷水及臥冷地。得冷則死。據此。則止可移至陰處。而不可移至冷地。)
白話文:
等到患者甦醒後,再移回臥室即可。世間上的人通常不懂這個道理,往往扶起病人移動他處,導致許多人因此喪命。總的來說,都是因為不知道古代的方法。特別加上這段文字,是希望那些有仁慈之心的人能夠把這個方法傳播給世人。(例如酷暑烈日的中午,在路上突然昏倒的人,應該先把他移到陰涼的地方,然後再想辦法救治,不能拘泥於這個說法。凡是看到夏天在路上突然昏倒的人,即使沒有藥物可以救治,但只要能夠把他移到陰涼處,這就等於一劑清涼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