菉竹堂集驗方

《菉竹堂集驗方》,這部由明朝羅浮山人所著的醫學經典,是一部集結了豐富臨床經驗的方劑彙編。其作者「羅浮山人」並非一位匿名的江湖醫者,透過書中多篇序言的揭示,這位傳奇人物的真實身份得以彰顯——他實為明朝的太傅、大司空姚公。這使得本書不僅是一部單純的醫學著作,更承載了一位身居高位的儒者對百姓疾苦的關懷與實踐,將濟世情懷投射於醫道之中。

姚公,作為朝廷重臣,本應埋首於政務,但他心懷天下,深諳民生疾苦,認為「除疾活人」與其治國抱負同等重要。他將醫學視為「身心性命中事」,是君子「立朝之與在野,總未嘗一日忘此民命」的具體體現。書中多篇序言,特別是其外曾孫盛楓所撰寫的序,皆反覆強調姚公編纂此書的動機,並非追求虛名,而是出於仁心,欲以醫藥助人脫離病苦。這也解釋了書名中的「菉竹堂」,或許是姚公修習、編書之地的堂號,寄託了他淡泊名利、心繫民生的情操。

此書的編纂過程亦頗具特色,不僅僅是姚公個人醫學知識的累積,更是一項結合了官方資源與民間智慧的系統性工程。序言中提到,姚公委託其姻親、一位貧困但醫術精湛的醫者周生,給予其職位,並令他得以「悉發秘府禁方」。這些「秘府禁方」應是當時皇家或官方所收藏的珍貴藥方,一般難以得見。同時,姚公還囑咐周生「搜散軼於人間,核其實效」,將流傳於民間、經過驗證的實用方劑一併收錄。最終,由姚公親自對這些龐雜的方劑進行「訂定」,篩選出「經驗者」,並付諸刻印流傳。這種整合官方秘方與民間驗方的模式,並經過高層官員的親自審訂,大大提升了本書的權威性和方劑的實用性與可靠性。書名中的「集驗方」三字,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本書的核心特點——匯集經過臨床驗證的有效方劑。

《菉竹堂集驗方》全書共分六卷,結構嚴謹,涵蓋了中醫臨床醫學的六大主要科別:卷一內科、卷二外科、卷三婦科、卷四兒科、卷五五官科、卷六傷科。這種按照科別進行分類的方式,極大地便利了讀者和臨床醫者的查閱和應用,體現了編纂者以實用為導向的思路。書中收錄的方劑數量多達一千餘首,內容包羅萬象,幾乎涵蓋了當時醫學界能夠診治的各種常見病、多發病以及一些疑難雜症。

從書中提供的「內容」概述可見一斑。內科卷涵蓋了從外感(感冒、發熱、咳嗽、哮喘)、消化系疾病(腹痛、腹瀉、痢疾、嘔吐、呃逆、便秘)到情志病(失眠、健忘、癔病、癲狂)、神經系統疾病(中風、偏癱、麻木、痿症)及其他諸症(黃疸、水腫、心悸、胸痛)等,疾病種類繁多。外科則涉及癰腫疔瘡、皮膚病(濕疹、瘙癢、白癜風、黃褐斑、雀斑、痤瘡)、外傷(跌打損傷、骨折)以及肛腸疾病(脫肛、痔瘡、瘺管)等。婦科部分涵蓋了從經帶胎產各個環節的疾病;兒科則針對小兒的特殊生理病理,列舉了疳積、驚風、夜啼、泄瀉等常見兒科疾病的方劑。五官科對眼、耳、鼻、口、咽喉等部位的常見病症提供了治療方略。傷科則再次強調了跌打損傷及骨折等外傷的處理,並與外科部分有所重疊。這種全面的覆蓋範圍,使得《菉竹堂集驗方》成為一部功能強大的臨床手冊。

書中所收錄的方劑,從已展示的「固精門」中的「啟陽固精丸」和「保真丸」可見其典型格式。每首方劑都詳細列出了組成藥物、各藥的用量、藥物的炮製方法(如附子的甘草水浸煨、牛膝的九蒸九曝、補骨脂與核桃肉同炒、何首烏忌鐵器等)、製備成丸的步驟(如煉蜜為丸)以及具體的服法用量(如空心酒吞百丸)。更重要的是,許多方劑還明確標注了其主治功效,如「保真丸」的「補心神,固腎精,堅筋骨,潤肌膚,澤容顏,烏鬚髮,久服亦能續嗣延年」。這種詳盡、具體的記述方式,使得醫者能夠清晰地理解方劑的配伍意圖和使用方法,大大提高了方劑的實用性和臨證指導價值。這些方劑無一不體現了「驗方」的特徵——簡便易行,療效確切,是編者從大量實踐中篩選出的精華。

《菉竹堂集驗方》在明代醫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這不僅因為其內容豐富、體系完整,更因為它代表了當時臨床醫學的發展水平和實用主義傾向。明代是中醫學理論與實踐並重的時期,湧現了許多優秀的臨床著作和方劑學著作。本書作為一部大型的驗方集,為當時及後世的醫者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總結和可靠的治療方案。作者羅浮山人(姚公)的特殊身份,使得本書具有了更廣泛的影響力,也反映了當時士大夫階層對醫學的關注和參與,打破了醫學僅為專業醫者所獨享的局面。

書中評價指出,本書「臨床實用價值較高」,「在明代醫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收錄的方劑...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並且「對一些常見病、多發病的治療方法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這些評價中肯地指出了本書的價值所在:首先是其壓倒性的實用性,這是驗方集的生命力所在;其次是其對臨床經驗的系統整理和論述,這使得它不僅僅是方劑的羅列,而具備一定的學術探討意義。

本書的影響深遠,如序言所述,它「衣被天下已百年,梨棗亦數易」,這表明在原書出版後的一百多年間,它被廣泛閱讀和使用,並多次翻刻重印。這在印刷技術尚不發達的古代,足見其受歡迎程度和實用價值。序言撰寫於康熙丙子(1696年),此時已是清代,但本書仍在流傳並被重刊,甚至保留了「明朝」的標識(如「明萬曆中」的記載)。這證明了《菉竹堂集驗方》的生命力跨越了朝代,持續為清代乃至更晚的醫者提供參考。它為後世醫家提供了大量經過驗證的方劑,豐富了臨證的手段,也為研究明代中醫的疾病譜、治療思路和用藥習慣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其編纂模式——整合官方與民間驗方——也可能對後來的方書編纂產生了啟示。

綜上所述,《菉竹堂集驗方》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明代醫學著作。它不僅是一部內容豐富、結構清晰、高度實用的臨床驗方集,更是其作者羅浮山人(太傅姚公)以醫濟世、心繫民瘼情懷的歷史見證。憑藉其廣泛的疾病覆蓋、詳細的方劑記述以及經過實踐檢驗的可靠性,本書在明代醫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並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至今仍是研究中醫學寶庫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


菉竹堂醫方序

姚太傅羅浮先生菉竹堂醫方序 (1)

姚太傅羅浮先生菉竹堂醫方序 (2)

重刊菉竹堂集驗方卷一 (1)

重刊菉竹堂集驗方卷一 (2)

重刊菉竹堂集驗方卷一 (3)

重刊菉竹堂集驗方卷一 (4)

重刊菉竹堂集驗方卷一 (5)

重刊菉竹堂集驗方卷一 (6)

重刊菉竹堂集驗方卷一 (7)

重刊菉竹堂集驗方卷一 (8)

重刊菉竹堂集驗方卷一 (9)

重刊菉竹堂集驗方卷一 (10)

重刊菉竹堂集驗方卷一 (11)

重刊菉竹堂集驗方卷一 (12)

重刊菉竹堂集驗方卷一 (13)

重刊菉竹堂集驗方卷一 (14)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二 (14)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三 (12)

卷三 (13)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四 (10)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卷五 (4)

卷五 (5)

卷五 (6)

卷五 (7)

卷五 (8)

卷五 (9)

卷五 (10)

卷五 (11)

卷五 (12)

卷六 (1)

卷六 (2)

卷六 (3)

卷六 (4)

卷六 (5)

卷六 (6)

卷六 (7)

卷六 (8)

卷六 (9)

卷六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