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浮山人

《菉竹堂集驗方》~ 卷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五 (3)

1. 腫毒門

各病引子:

癰疽一切毒瘡及發背、流注,年遠並已成膿者,先以溫水洗淨,軟綿拭乾,用絹片攤貼,內用冷水送下,血氣不通溫酒下;赤白帶當歸酒下,赤風眼捏作餅貼太陽穴,梔子湯下;咳嗽喉閉、喉風,用新綿包口中噙化下;跌打損傷外貼,內服陳皮湯下;腰膝痛貼之,鹽湯下;吐血蛤粉為衣,桑白皮湯下;瘰癧鹽湯洗貼,酒下一丸,㾾瘡同治極效;經水不通甘草湯下;疥瘡用麻油煎滾,取出少許和膏塗之;虎犬蛇蠍、湯火刀傷內外貼,服酒下;楊梅瘡毒潰爛者貼之尤效。

千捶膏神效,治一切無名腫毒,貼上止痛內消。小兒泄瀉,少加麝香在臍上貼之立止。膏藥定用布做,不可見火,將熱水熬開,手捏攤布上,再用火烘,捏薄貼之,疾愈取下還可用。

松香二十斤(入鍋熔化,將棕濾淨,下水缸中,多用人抽拔,令白色。涼干後研為細末),木鱉子(一斤,去殼)蓖麻子(一斤,去殼),銅綠(四兩,另研),棗仁(水泡去皮尖,一兩),蛇床子(四兩),樟腦(另研,四兩),川山甲(銼碎炒,四兩),川烏(二兩),五倍子(一兩),甘草節(二兩),白芷(四兩),草烏(二兩),山慈姑(八錢),鬧陽花(一兩),半夏(四兩),南星(四兩),青竹蛇(八錢),白花蛇(半條),蜈蚣(十二條),麝香(另研,二錢五分),癩蝦蟆(一個),紅芽大戟(一兩),乳香(一兩,另研),沒藥(另研,一兩),金線重樓(一兩),全蠍(五錢),血蠍(一兩),兒茶(一兩),輕粉(一兩),雄黃(一兩),龍骨(八錢),阿魏(五錢),殭蠶(二錢五分),三稜(五錢),莪朮(五錢),甘遂(八錢),麵粉(四兩),大楓子(去殼,一斤)

上用蔥汁、薑汁、柏油、桐油各等分,制淨。將前藥研細篩過,拌入柏油、桐油,同入臼中,用精壯人杵二、三千捶令成膏,和潤為妙。桐油漸入,看燥潤加添。

小千捶膏

車前草(連根葉),豨薟草,五爪龍,金銀花(各等分)

上四味鮮草藥一處,搗爛,加多年陳米粉即常用。襁衣者初起,仍加飛鹽末少許,共為稠糊敷瘡上,中留一頂,拔膿出。若冬時無鮮者,用根及蓄下干葉,陳醋調敷亦如之。其蓄草陰乾,皆無得見日。

發背神方

用馬蹄桐子葉醋浸二、三日,黃色為度,取起貼患處,其冷如冰,其痛即止。如潰後,用此當膏藥。

仙方活命散,治一切癰疽、發背腫毒,諸惡瘡初起,一服即散,已成瘡即有頂成膿易潰,其效不可具述。

川山甲(用蛤粉炒黃色),甘草節,真沒藥,防風,赤芍藥,香白芷(各六分),乳香,當歸尾(各一錢),天花粉,皂角刺,貝母(各八分),金銀花(各八分),陳橘皮(各三分)

白話文:

腫毒門

各種癰疽、毒瘡、發背、流注等疾病,尤其是多年久病已成膿的,先用溫水洗淨,柔軟的棉布擦乾,用絹布攤開貼敷患處,內服冷水;若因血氣不通,則用溫酒送服藥物;患處紅白皆有的,則服用當歸酒;患處紅腫伴有眼疾的,將藥製成餅狀貼在太陽穴,並服用梔子湯;若伴有咳嗽、喉嚨阻塞、喉風,則用新的棉花包裹藥物含在口中慢慢溶化;跌打損傷則外敷藥膏,內服陳皮湯;腰膝疼痛則外敷藥膏,內服鹽湯;吐血則用蛤粉敷在患處,內服桑白皮湯;瘰癧則用鹽湯洗患處並外敷藥膏,內服酒;瘡瘍則同法治療,效果極佳;經水不通則服用甘草湯;疥瘡則用麻油煎煮滾燙,取出少許與藥膏混合塗抹;虎犬蛇蠍咬傷、湯火刀傷等,則內外敷藥膏,並服用酒;梅毒引起的潰爛,用此藥膏效果尤其顯著。

千捶膏神效:治療各種不明腫毒,敷貼後止痛,內服藥物使腫毒消退。小兒腹瀉,可在肚臍上少加些麝香,敷貼後即可止瀉。膏藥需用布做,不可見火,將熱水熬開,用手捏平攤在布上,再用火烘烤,捏薄後貼敷,疾病痊癒後取下,還能再次使用。

藥材組成:松香二十斤(放入鍋中熔化,用棕櫚樹葉過濾淨化,放入水缸中,多人用力攪拌至白色,晾乾後研磨成細粉)、木鱉子(一斤,去殼)、蓖麻子(一斤,去殼)、銅綠(四兩,另研磨)、棗仁(用水泡去皮尖,一兩)、蛇床子(四兩)、樟腦(另研磨,四兩)、川山甲(切碎炒制,四兩)、川烏(二兩)、五倍子(一兩)、甘草節(二兩)、白芷(四兩)、草烏(二兩)、山慈姑(八錢)、鬧陽花(一兩)、半夏(四兩)、南星(四兩)、青竹蛇(八錢)、白花蛇(半條)、蜈蚣(十二條)、麝香(另研磨,二錢五分)、癩蝦蟆(一個)、紅芽大戟(一兩)、乳香(一兩,另研磨)、沒藥(另研磨,一兩)、金線重樓(一兩)、全蠍(五錢)、血蠍(一兩)、兒茶(一兩)、輕粉(一兩)、雄黃(一兩)、龍骨(八錢)、阿魏(五錢)、殭蠶(二錢五分)、三稜(五錢)、莪朮(五錢)、甘遂(八錢)、麵粉(四兩)、大楓子(去殼,一斤)。

以上藥材用蔥汁、薑汁、柏油、桐油等量混合,淨製。將前述藥材研磨成細粉過篩,拌入柏油、桐油,一起放入臼中,用強壯的人用力搗杵二三千下,使其成為膏狀,膏體潤滑為佳。桐油要慢慢加入,根據膏體的乾濕程度調整添加量。

小千捶膏:

車前草(連根葉)、豨薟草、五爪龍、金銀花(各等分)

以上四種新鮮草藥搗爛,加入多年陳米粉即可使用。初起瘡瘍,還可加入少許飛鹽末,混合成糊狀敷在患處,中間留一個開口,以便排出膿液。冬天沒有新鮮藥材時,可用根和曬乾的葉子,用陳醋調和敷用,效果一樣。曬乾的草藥,都必須避光陰乾。

發背神方:

用馬蹄桐樹葉用醋浸泡二三日,至呈現黃色為度,取出貼在患處,其冷如冰,疼痛即可止息。如果潰爛了,就用它當作膏藥。

仙方活命散:治療各種癰疽、發背、腫毒及其他惡性瘡瘍,初期服用一劑即可消散;如果已經成瘡,則能使瘡瘍很快成熟,膿液易於排出,其療效無法完全描述。

藥材組成:川山甲(用蛤粉炒至黃色)、甘草節、真沒藥、防風、赤芍藥、香白芷(各六分)、乳香、當歸尾(各一錢)、天花粉、皂角刺、貝母(各八分)、金銀花(各八分)、陳橘皮(各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