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浮山人

《菉竹堂集驗方》~ 卷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六 (2)

1. 雜科門

好生丹

大戟,石榴皮,芫花,甘遂,巴豆(去殼),豆鼓,大黃,五靈脂,三稜,莪朮,杏仁,黃連,海藻,豬苓,澤瀉,烏梅,葶藶

上十七味,各等分。製法如常共為末,將好醋拌濕,人鍋微火炒成老茶褐色,帶焦取起,研極細末,醋打糊為丸,如蘿蔔子大。治一切男、婦諸症,各湯引送下,每服七丸。心氣熱痛,梔子仁湯下;冷痛,酒下;脹滿,檳榔湯下;赤痢,解毒湯下;白痢,酒下,禁口痢,石蓮子湯下;痢痢定痛後,服補中益氣湯;傷穀食,麥芽湯下;傷肉食,山楂湯下;小腸氣,荔枝核湯下;傷冷,酒下;水瀉傷熱,滑石湯下;諸般積滯,木香湯下;瘧疾,醋煮常山湯下;滾腸痧,生酒下;婦人血崩,黃柏破故紙湯下;婦人血氣疼痛,紅花蘇木湯下。壯健加二丸,幼童減半,多服反傷人。

有妊婦及久症者或衰老人,斷不可服。如陳過一年,藥氣不峻厲,可服三、四十丸。

治陰陽二症方,腹內寒痛者,以一劑貼臍亦效。

黃丹,胡椒(研末)

各等分。凡陰症用左手,陽症用右手,以薄棉紙鋪包,陽症貼陰戶,陰症包玉莖,俱令男、婦代包貼,立驗。三、五日仍加一劑貼臍上,使精壯者熱手引藥入內,俟其腸嗚即愈。

金玉丹,治陰症。

麻黃膏(一錢),雄黃(五分),蟾酥(五分),辰砂(二分)

上為末,調和一處,入磁小罐內火煉,將干,用紙封固,埋土中。罐上用碟覆蓋,再用士掩,一七臨起,用火放碟上一時,取出即丸,如菜子大。每用一丸壓舌根下,以麻上來用薑汁二匙漱口。

治傷力暴吐血驗方

白麻骨根,不拘多少,洗淨煮酒飲之立止。

治鼻血方

用小兒胎髮燒灰存性,用水調塗眉心,即刻血止,忙去藥。少遲則鼻塞矣。神效。

治黃疸病方

雞蛋(一個),豬膽(一個,二味調勻)

上不拘時服。如心翻,服不下,用干糕咽之,三次即愈。

治腰閃氣痛方

黃耆(八錢),甘草(一錢五分)

上用酒煎,臨睡服。被蓋取微汗即愈。

點痣及一切贅瘤息肉腳上雞眼等症

桑柴白灰(一升),風化石灰(一升)

用新鮮鐵甲威靈仙煎濃湯,將前二灰淋取汁,再熬作稠膏,瓷罐貯之,點患處即愈,不必挑破。此藥遇贅肉即去,好肉即止。

治菌毒方,此方治中暑卒倒者亦佳。

掘地作坑,以新汲井水傾坑中攪之令濁,少傾,待其稍清,取飲即活。

治魚刺骨或棗核擱在咽喉不上下者

用活雞一隻,不可殺,就於肚下生取出腸,去汙物,不可見水。用尺長弓弦一條,只套入腸內,看骨在左右,將腸撥動即黏在腸上出。再用血竭為末,入患處,不可就食熱物。

治誤吞大骨方

南硼砂,含化即愈。

治耳疳方

白話文:

雜科門

好生丹

將大戟、石榴皮、芫花、甘遂、巴豆(去殼)、豆鼓、大黃、五靈脂、三稜、莪朮、杏仁、黃連、海藻、豬苓、澤瀉、烏梅、葶藶等十七味藥材,等量混合研磨成粉末。用好醋拌濕,以小火炒至深褐色略帶焦香,取出研磨成極細粉末,再用醋調成糊狀,製成如蘿蔔子大小的丸藥。用於治療各種男女疾病,每次服用七丸,搭配不同湯劑送服:心氣熱痛用梔子仁湯;冷痛用酒;脹滿用檳榔湯;赤痢用解毒湯;白痢用酒;噤口痢用石蓮子湯;痢疾疼痛停止後,服用補中益氣湯;傷穀物用麥芽湯;傷肉食用山楂湯;小腸氣用荔枝核湯;傷風感冒用酒;水瀉傷熱用滑石湯;各種積滯用木香湯;瘧疾用醋煮常山湯;腸絞痛用生酒;婦女血崩用黃柏破故紙湯;婦女血氣疼痛用紅花蘇木湯。體格強壯者可加服兩丸,幼童減半,服用過量反而傷身。孕婦、久病者及體弱老人禁用。若藥丸存放一年以上,藥性減弱,可服用三四十丸。

治陰陽二症方 腹內寒痛者,亦可將一劑藥貼於肚臍。

將黃丹和胡椒研磨成粉末,等量混合。陰症用左手,陽症用右手,用薄棉紙包裹藥粉,陽症貼於陰戶,陰症貼於陰莖,男女皆可自行貼敷,療效迅速。三至五天後,再將一劑藥貼於肚臍。體格強壯者,可用溫熱的手掌幫助藥力滲入體內,待腸鳴即癒。

金玉丹 治療陰症。

將麻黃膏一錢、雄黃五分、蟾酥五分、辰砂二分混合研磨,放入小磁罐中火煉至乾燥,用紙封固,埋入土中。罐上覆蓋碟子,再用土掩埋,七天後取出,用火加熱碟子片刻,取出藥丸,藥丸大小如菜籽。每次服用一丸,含於舌根下,並用薑汁漱口。

治傷力暴吐血驗方

將適量白麻骨根洗淨,煮酒飲用,即可止血。

治鼻血方

將小兒胎髮燒成灰,用水調和後塗抹於眉心,即可止血,迅速清除藥物,時間稍晚則會鼻塞。效果神奇。

治黃疸病方

將一個雞蛋和一個豬膽混合均勻,不拘時服用。若噁心嘔吐無法服用,可用乾糕送服,三次即可痊癒。

治腰閃氣痛方

用黃耆八錢、甘草一錢五分,加酒煎服,睡前服用,蓋被取微汗即可痊癒。

點痣及一切贅瘤息肉腳上雞眼等症

將桑柴白灰一升和風化石灰一升,用新鮮鐵甲威靈仙煎煮濃湯,淋在兩種白灰上取汁,再熬製成稠膏,貯於瓷罐中,點於患處即可痊癒,無需挑破。此藥遇贅肉則去除贅肉,遇好肉則停止。

治菌毒方 此方亦可治療中暑昏倒。

挖坑,倒入新汲取的井水攪拌至渾濁,稍待片刻,待水略微清澈後飲用即可。

治魚刺骨或棗核擱在咽喉不上下者

用一隻活雞,不需殺死,從雞腹下取出腸子,清洗乾淨,避免沾水。用尺長的弓弦套入腸子內,根據魚刺或棗核的位置,用腸子撥動,即可將異物粘在腸子上取出。再用血竭研末,敷於患處,不可食用熱物。

治誤吞大骨方

含化南硼砂即可痊癒。

治耳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