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抄

《醫略抄》,這部由日本江戶時代醫學家丹波元簡校訂並刊行的重要醫學著作,實則承載著跨越數百年、甚至逾千年的醫學智慧累積。雖然書名掛於丹波元簡名下,但從其序言及所附《國史丹波雅忠傳》可見,《醫略抄》的核心內容乃源自其先祖——平安時代(日本歷史上對應中國的唐宋時期)的著名醫師丹波雅忠(央載公)所輯錄。雅忠在永保辛酉年(1081年)撰成此書,而元簡於寬政七年(1795年)重新整理校訂並付梓,這一跨越七個多世紀的傳承過程,本身就賦予了本書獨特的歷史與學術價值。

《醫略抄》全書共分十卷,涵蓋了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針灸、按摩、方劑等十個醫學門類,內容可謂包羅萬象。正如書名中的「略抄」所示,這並非一部從頭建立理論體系的鴻篇巨著,而是旨在從浩瀚的古代醫籍中「摘錄單行徑易之方,以備卒病暴疢之檢用」。換言之,本書的定位是一部面向臨床急需、強調實用性與便捷性的方書匯編。

從丹波雅忠的序言可知,他編輯此書的動機源於當時醫籍的現狀。他認為,雖然古經方如葛仙翁、孫思邈等名醫所撰,效驗如神,但有些又似乎「不合繩墨」(指不完全符合《本草》、《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體系),間雜著一些方士的禁咒或迂怪之術;有的藥物難尋(僻藥不易辦),有的則效果不佳(凡品不堪服),導致許多古方在當時已不盡適用。然而,他也強調,臨證使用古經方時,其出人意料的療效又證明了其不可磨滅的價值。面對卷帙浩繁、部類混雜的醫書,雅忠立志編纂一部「單行徑易之方」,以便在面對「卒爾之疾」(突發急病)時能夠快速檢索應用,這體現了一位經驗豐富的臨床醫師對實用工具書的需求。他從晉唐三十四家醫籍中,輯搜出二百四十有二個方劑,分門別類,形成了這部精簡而實用的醫略。

丹波元簡在七百多年後獲得此書稿本,雖喜出望外,但也發現輾轉謄錄導致訛誤甚多。作為江戶時代的著名醫家,他深知這部家族傳承下來的古籍價值非凡——其中收錄的方劑,有些甚至在《千金要方》、《外臺秘要》等廣為流傳的著作中都未曾收錄。出於對醫學傳承的責任感,元簡不顧辛勞,對書稿進行了認真細緻的校訂,並付諸刊刻,使這部一度面臨失傳或版本混亂風險的著作得以廣泛流傳。他在校訂過程中,對書中存在的異體字或當時日本通用的文字形式(如陶弘景《補闕肘後方》序中提及的用「矢」代「屎」,用「溺」代「尿」等,以及其他漢字異形甚至類似「國字」的用法)進行了識語說明,展現了他嚴謹的校勘態度,也為後世讀者理解原文提供了線索。

從書中所附的具體內容選例,更能體現其特色。每一疾病章節,如癰疽、丁創、中風口噤、中風口喎、中風舌強等,通常首先引述經典醫籍《病源論》(《諸病源候論》)對該病的病因病機描述,這為後續的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說明本書雖以方劑匯編為主,但並未忽視經典理論指導。接著,羅列出針對該病的多個方劑或治療方法,這些方劑或方法來源廣泛,既有來自《千金方》、《葛氏方》、《劉涓子方》、《徐伯方》、《錄驗方》、《集驗方》、《極要方》等中國醫籍,甚至還有來自朝鮮半島的《百濟新集方》,這反映了當時日本醫學對東亞各地醫學知識的廣泛吸納與融匯。

這些方劑和方法的內容涵蓋多種治療手段,不僅有內服湯藥,如治療中風口噤用酒煮術、或頓服淡竹瀝;也有外治法,如癰疽用冷水射、冷石熨、炙法,或用甘蕉根、苦苣搗敷;更有針灸按摩之法,如中風口噤灸承漿穴、頤尖,中風口喎灸肘頭等,以及飲食禁忌(如癰疽忌麵酒肉五辛,丁創忌豬魚韭葵酒酢面葵等)。這些內容無不圍繞著「單行徑易」、針對「卒病」的需求,許多方劑配伍簡潔,取材相對方便,操作亦不過於繁複,符合其「檢用」的初衷。

《醫略抄》作為一部從古代經典中篩選提煉、並經歷代醫家(主要是丹波家族)傳承與實踐檢驗的著作,其價值體現在多個層面。首先,它是研究日本醫學史、特別是漢方醫學發展的重要文獻。它不僅展示了平安時代日本醫家如何學習、應用和整理中國傳統醫學知識,也反映了當時醫學實踐的重點和需求。其次,對於中醫學本身而言,本書保留了一些可能在中國本土失傳或少見的古方,為中醫方劑學和臨床應用研究提供了額外的資料來源。尤其書中所引用的三十四家晉唐經方,為追溯某些古方源流提供了線索。再者,本書的編排方式和內容選擇,體現了實用主義的導向,對於理解古代醫家如何在複雜的醫學體系中提取精華、服務臨床急需,具有啟示意義。最後,丹波元簡的校訂與刊刻工作,是醫學文獻學上的重要貢獻,體現了學者對文獻傳承的嚴謹態度,也為後世提供了更為可靠的文本版本。

總而言之,《醫略抄》並非丹波元簡從零開始的創作,而是他對一部具有深厚家族傳承和悠久歷史的實用型方書的精心整理與再發現。這部書濃縮了多代醫家的臨床經驗與智慧,特別是丹波雅忠這位被譽為「日本扁鵲」的醫家,他基於廣泛閱讀和豐富實踐,為後人篩選出了大量簡便有效的驗方。通過丹波元簡的努力,《醫略抄》得以在江戶時代廣泛傳播,成為當時醫家重要的參考書,對後世日本漢方醫學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它不僅是一部承載著古代東方醫學交流與傳承歷史的文獻,更是一部至今仍能為臨床實踐和醫史研究提供借鑒的珍貴典籍。


國史丹波雅忠傳

醫略抄

一、癰疽方

二、丁創方

三、中風口噤方

四、中風口喎方

五、中風舌強方

六、中風卒失音方

七、中風言語錯亂方

八、目入芒草沙石不出方

九、治卒鼻衄方

一○、百蟲入耳方

一一、食諸果中毒方

一二、食諸菜中毒方

一三、食諸魚中毒方

一四、治食諸鳥中毒方

一五、食諸肉中毒方

一六、食諸菌中毒方

一七、治食蜀椒毒方

一八、治食噎不下方

一九、食諸魚骨哽方

二○、食諸肉骨哽方

二一、諸雜哽方

二二、誤吞水蛭方

二三、飲酒大醉欲死方

二四、金創血不止方

二五、治毒箭所傷方

二六、鐵箭鏑錐刀醫針不出方

二七、竹木壯刺在肉中不出方

二八、湯火燒灼方

二九、從車馬並高所落方

三○、犬齧人方

三一、馬咋蹹人方

三二、眾蛇螫人方

三三、卒心腹俱痛欲死方

三四、卒霍亂方

三五、妊身胎墮血不止方

三六、令易產方

三七、產難方

三八、逆生方

三九、橫產方

四○、子死腹中方

四一、胞衣不出方

四二、小兒斷臍方

四三、小兒乳付次第

四四、小兒丹瘡方

四五、治小兒霍亂方

四六、小兒月食瘡方

四七、小兒食草芥哽方

四八、小兒誤吞針方

四九、小兒食魚骨哽方

五○、小兒飲梅李輩哽方

五一、落水死方

五二、鼠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