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抄》~ 六、中風卒失音方
六、中風卒失音方
1. 六、中風卒失音方
病源論云: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也。喉(簡案今本病源作會。)厭者,聲之門戶也;舌者,聲之機;口者,聲之扉也。風寒客於喉厭之間,故卒然無音。故謂風(簡案原本作盛。今據病源校改。)失音不語。
範汪方云:大豆一升,熬令焦;好酒二升,合煮令沸。隨人多少服,取令醉。(「原注」謂之大豆紫湯。)
千金方云:濃煮大豆汁含之。豉彑良。
又方:灸天窗、百會穴。(「原注」新錄方同之。)
孟詵食經云:杏仁三分,去皮熬,別搗作脂;桂心末一分,和如泥。取李核許,棉裹,少咽之。五夜一。(簡案證類本草引孟詵作綿裹含。細細嚥之。日五夜三。)
又方:搗梨汁一合,頓服之。
白話文:
根據病源理論所言,喉嚨是氣流上下通過的地方。會厭是聲音的門戶,舌頭是發聲的機關,而嘴巴則是聲音的門扉。當風寒侵襲喉嚨和會厭間,就可能突然失去聲音,這就是所謂的因風邪導致的失音或無法說話。
範汪的處方提到,可以使用一升的大豆,炒至焦黃後,加入兩升的好酒,一起煮沸。按照個人體質調整服用量,但要達到微醉的程度。此藥被稱為大豆紫湯。
在《千金方》中則記載,可以濃煮大豆汁,用來漱口。或者使用鼓汁也有幫助。
另一個方法是針灸治療,選擇的穴位為天窗和百會。
孟詵的《食經》中有一個食療方,使用三分的杏仁,去掉皮後炒過,再研磨成油脂狀,加入一分的肉桂粉,混合成泥。取出像李子核那麼多的量,用棉花包裹,慢慢吞下。白天做五次,夜晚做一次。
還有一個處方是,將梨搗成汁,一次喝下一合的量。
以上都是古代對於中風突然失音的治療方法。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