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醫略抄》~ 一、癰疽方
一、癰疽方
1. 一、癰疽方
病源論云。癰者,六府不和所生也。疽者,五藏不調所生也。凡腫一寸至二寸,癤也。二寸至五寸,癰也。五寸至一尺,癰疽也。
又云。腫高者,疹源淺。腫下者,疹源深。大熱者,治。(簡案病源作易治。)小熱者,難治。
崔禹云。五月勿食未成核果,及桃李棗,發癰癤。
千金方云。恆冷水射之,漬冷石熨之,日夜勿。(簡案忽。據外臺當作勿止二字。)待差住手。
又云。此病忌面酒肉五辛等。
葛氏方云。但炙其上百壯。
本草拾遺云。水蛭,人患癰疽毒腫,取十餘枚令啖。(簡案𫫠。證類本草作啖。注云。一作𫫠。𫫠字書無所考。唯龍龕手鑑所六切。有音而無義。竊疑舀宿字體近似。故啖訛為𫫠耳。)病處無不差者。(「原注」今案經心方云。以水蛭食去惡血。)
劉涓子方云。破甘蕉根薄之。
徐伯方云。搗苦苣薄上,又食良。
白話文:
[一、癰疽治療方式]
根據病因理論所述,癰是因為六腑運作失調而產生,疽則是五臟功能不協調所致。一般來說,腫脹直徑在一到兩寸之間的稱為癤,二到五寸的為癰,五寸到一尺的則被歸類為癰疽。
進一步解釋,若腫脹部位凸起,代表病源較淺;反之,若腫脹部位凹陷,表示病源較深。病情極度發燒的較容易治療(注:原本寫作易治),輕微發燒的則較難以治療。
崔禹提醒,五月期間應避免食用未成熟的堅果或桃、李、棗等水果,以防誘發癰癤。
《千金方》提到,應持續用冷水沖洗患部,並使用浸濕的冷石敷在上面,日夜不可間斷,直到病情好轉再停止。
此外,《千金方》還指出,患者需忌口,避免食用麵食、酒、肉類及辛辣食物。
《葛氏方》建議,可將灸療應用於患部,施灸數量可達百次以上。
《本草拾遺》記載,水蛭可用來治療癰疽毒腫,只要讓十多隻水蛭吸食病患的血液,病情多半會好轉。
《劉涓子方》提到,可以將甘蕉根磨碎後塗抹於患處。
《徐伯方》建議,將苦苣搗碎後敷於患部,同時飲食中加入苦苣,對病情也有幫助。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