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簡

《醫略抄》~ 一八、治食噎不下方

回本書目錄

一八、治食噎不下方

1. 一八、治食噎不下方

病源論云。食噎。此由藏氣冷。而不理。津液澀少。不能傳行。飲食入則噎塞不通。故謂之食噎。胸內痛。不得喘息。食不下是也。

葛氏方云。以針三七過刺水中。東向飲其水良。

又方。燒羚羊角。多少飲之。又以羚羊角。磨□上。又方。橘皮三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飲之。廣利方云。蜜一匙。含細細嚥則下。

白話文:

根據病源理論所言,所謂的食噎,是由於體內臟器氣虛且寒冷,導致身體無法正常運作,進而使津液分泌減少,無法順利地傳送食物。當飲食進入時,會因為通道阻塞而無法通過,這就是所謂的食噎。症狀包括胸內疼痛,呼吸困難,以及食物難以下嚥。

葛氏的療法提到,可以使用針灸療法,用針刺三次或七次在特定穴位上,面向東方喝下針灸後的水,有良好的療效。

另外一個方法是,燒燬一些羚羊角,然後飲下其灰燼。或者,將羚羊角磨碎後服用。還有一個方法是,取三兩的橘皮,加入三升的水煮沸,直到只剩下一杯的份量,然後飲下。

廣利方則提到,取一匙的蜂蜜,慢慢吞嚥,也能幫助食物順利下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