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余論
元代醫家朱震亨所著的《格致余論》,是一部影響深遠的中醫學經典。這部著作完成於元末至正年間(1374年),是朱震亨融會貫通前人學說並結合其豐富臨床經驗的結晶。全書名稱取「格物致知」之意,正如他在序中所述,將醫學視為儒者探究事物道理的一種實踐,體現了他對醫學理論窮本溯源的嚴謹態度。
朱震亨字彥修,號丹溪翁,浙江義烏人,世稱丹溪先生。他原本志在儒學,因目睹親人為庸醫所誤,遂立志學醫。他在序中沉痛追憶母親、伯考、叔考、幼弟、室人等皆因藥誤而逝,這份切膚之痛成為他投身醫學的強大動力。他早年遍讀《素問》、《難經》、《本經》等經典,深研張仲景、李東垣等各家學說。最初閱讀《素問》時,他坦言詞簡義深,難以領會,甚至曾覺得古書不適合今用。然而,隨著深入鑽研和臨床實踐,特別是在拜羅知悌(羅太無)為師後,接觸到河間、戴人、東垣、海藏等金元時期諸家著作,他豁然開朗,認識到濕熱相火致病之多,並重新確認了《素問》作為醫學理論基礎、《本草》作為方藥依據的重要性。
朱震亨認為,醫學理論若無《素問》無法立論,治療若無方劑則無從下手。他將張仲景的學說歸結為詳於外感,李東垣的學說歸結為詳於內傷,認為至此醫學著作始備,醫道始明。同時,他也對當時廣為流行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簡稱《局方》)提出了質疑。他認為《局方》的盛行,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當時醫界對濕熱相火及人體「陰常不足,陽常有餘」這一重要醫理缺乏足夠認識,而這兩點正是他從《素問》中體悟並由金元諸家開始闡發、再由他大力表章的核心觀點。
《格致余論》一書共收錄論文四十一篇(現存刻本多為四卷,內容包含序、箴、論、問答等共四十一篇),內容廣泛,涵蓋基礎理論、病證辨析、治法原則及方劑評述。其核心學術思想,正如書名所含的「余論」,是在繼承前人基礎上的獨特發揮和理論創新,最為人所知的是「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觀點,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滋陰降火」治則。
朱震亨認為,人稟天地之氣而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他觀察到,從自然界日月盈虧、天地運行的規律,到人體生長發育的過程(如男女成熟、衰老的年齡),都可見陰氣形成緩慢而易於虧損的特性。相較之下,陽氣則相對容易亢盛。尤其是在情欲無涯、恣意妄行的情況下,本來就難以形成的陰精更容易耗散。他特別強調「相火」的作用。他認為,心為君火,腎、肝二臟有相火,相火繫於心。心受外物感召則易動,心動則相火隨之而動,火動則耗傷陰精。即使沒有實質性行為,相火的妄動也會導致精氣暗流疏泄。因此,他深以為「聖賢只是教人收心養心」的旨意極為深刻。
除了情志因素,飲食失調、勞倦過度、感受外邪、以及一年中的夏月(火土旺)和一日中的虛時(如大風、大霧、情志劇變、醉飽勞倦之後)等,都會進一步耗損本已不足的陰氣。這種陰氣虧損,陽氣相對亢盛(或虛火內生)的狀態,是朱震亨診治疾病時考慮的重要病機。他看到許多疾病,尤其是一些慢性、疑難病證,往往與此病機相關。這解釋了為何他在治療上特別長於運用滋陰降火之法。
基於「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理論,朱震亨確立了以滋陰為核心,兼以瀉火、和血、行滯、導痰等輔助手段的治療體系。書中不僅有關於這一核心理論的專門論述,如《陽有餘陰不足論》,還在多篇病證討論中體現了這一思想。例如,他認為痰證的發生與濕熱有關,血證多因火熱迫血妄行,肝鬱、氣滯也常與陰虛陽亢導致的疏泄失常相關。因此,他的治療方法除了滋養陰精,也重視清瀉實火或虛火(降火),以及處理因火熱或陰虛血燥引起的血瘀(和血疏血),清除濕熱熏蒸所致的痰濕(導痰行滯)。他創製的許多方劑,如聞名後世的滋陰降火代表方大補陰丸(知母、黃柏、熟地、龜板),滋補氣血、寧心益智的瓊玉膏(生熟地、白茯苓、人參、蜂蜜),都是其學術思想的具體應用,至今仍是臨床常用驗方。
《格致余論》不僅在理論上有所創新,在診斷和臨床思維上也獨具特色。朱震亨強調「治病必求其本」,反對不辨病機、不求根源的治療,特別批評了當時許多醫生「病在臟而治腑,病在表而攻裡」的錯誤做法。他在書中附錄了不少治案,用實際病例來驗證其理論和治法。例如《治病必求其本論》中記載的族叔祖腹瀉案,就生動地展現了他如何透過望聞問切,結合患者的生活習慣,層層深入,診斷出腹瀉的「本」在於長年積食導致積痰在肺(肺與大腸相表裡),影響了大腸的功能,最終透過湧吐法清除痰濁而治癒。這個案例充分說明了他臨床診斷時重視整體觀念,善於從細微處發現病機關鍵,並敢於運用與表象(腹瀉似乎應治腸胃)不同的治法(湧吐肺部積痰)來達到治本的目的。他也強調四診合參,尤重脈診,認為脈象是反映臟腑氣血陰陽狀況的重要依據。
總而言之,《格致余論》是朱震亨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的集中體現。它以「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為核心,構建了一套相對完整的病機理論,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一系列獨特的治療原則和方法,開創了中醫史上的「滋陰學派」,與金元時期的其他醫家學派(如劉河間的「火熱論」、李東垣的「脾胃論」、張子和的「攻邪論」)共同豐富和發展了中醫理論。這本書不僅是研究朱震亨醫學思想的重要文獻,也是後世醫家學習和借鑒的寶庫,對中醫學的傳承和發展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它至今仍是中醫學生和臨床醫生學習的必讀經典之一,其理論和方劑在當代臨床實踐中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