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余論》~ 序
序
1. 序
《素問》,載道之書也。詞簡而義深,去古漸遠,衍文錯簡,仍或有之,故非吾儒不能讀。學者以易心求之,宜其茫若望洋,淡如嚼蠟。遂直以為古書不宜於今,厭而棄之,相率以為《局方》之學;間有讀者,又以濟其方技,漫不之省。醫道隱晦,職此之由。可嘆也!震昌三十歲時,因母之患脾疼,眾工束手,由是有志於醫。
遂取《素問》讀之,三年似有所得。又二年母氏之疾,以藥而安。因追念先子之內傷,伯考之瞀悶,叔考之鼻衄,幼弟之腿痛,室人之積痰,一皆歿於藥之誤也。心膽摧裂,痛不可追。然猶慮學之未明,至四十歲復取而讀之。顧以質鈍,遂朝夕鑽研,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
又四年而得羅太無諱知悌者為之師,因見河間、戴人、東垣、海藏諸書,始悟濕熱相火為病甚多。又知醫之為書,非《素問》無以立論,非《本草》無以主方。有方無論無以識病,有論無方何以模仿?夫假說問答,仲景之書也,而詳於外感;明著性味,東垣之書也,而詳於內傷。醫之為書,至是始備;醫之為道,至是始明。
由是不能不致疑於《局方》也。《局方》流行,自宋迄今,罔間南北,翕然而成俗,豈無其故哉!徐而思之,濕熱相火,自王太僕註文已成湮沒,至張、李諸老始有發明。人之一身,陰不足而陽有餘,雖諄諄然見於《素問》,而諸老猶未表章,是宜《局方》之盛行也。震昌不揣蕪陋,陳於編冊,並述《金匱》之治法,以證《局方》之未備,間以己意附之於後,古人以醫為吾儒格物致知一事,故目其篇曰《格致餘論》。未知其果是否耶?後之君子,幸改而正諸。
白話文:
《素問》這本書,是記載大道真理的經典。它的文字簡潔卻蘊含深遠的道理。由於年代久遠,文字的錯漏和編排混亂,也時有發生。所以,如果不是讀書人,很難理解它的內容。學者們如果用膚淺的心態去研究它,自然會覺得茫然不知所措,就像咀嚼蠟燭一樣毫無味道。於是就直接認為古書不適合現代,厭倦而拋棄它,大家紛紛推崇《局方》的醫學。即使有讀《素問》的人,也只是把它當作鑽研醫術的工具,不加以深入體會。醫學的真理因此變得晦澀難懂,這都是由於這個原因造成的,真是令人感嘆!我震昌三十歲的時候,因為母親的脾臟疼痛,許多醫生都束手無策,從此我立志研究醫學。
於是我就開始讀《素問》,三年後似乎有了一些心得。又過了兩年,母親的疾病靠藥物治癒了。我回想起父親的內傷,伯父的頭暈,叔父的鼻出血,幼弟的腿痛,妻子積痰等疾病,全都因為用藥不當而過世。我的內心悲痛欲絕,但又無法挽回。然而我仍然擔心自己的學識不夠透徹,直到四十歲又再次拿起《素問》來讀。因為天資愚笨,就早晚都鑽研它,弄懂那些可疑之處,貫通那些可以理解的地方。
又過了四年,我拜羅太無(名知悌)為師。看了河間、戴人、東垣、海藏等人的著作,才明白濕熱和相火是導致疾病的常見原因。又知道醫書如果沒有《素問》作為理論基礎,就無法確立論點,如果沒有《本草》就無法開出藥方。有藥方卻沒有理論,就無法辨識疾病;有理論卻沒有藥方,又該如何學習?像《傷寒論》那樣用問答的方式來闡述病理,雖然詳細地說明了外感疾病;而像東垣的著作那樣明確地闡述藥物的性味,雖然詳細地說明了內傷疾病。醫學的著作到此才算完備,醫學的真理到此才算明白。
因此,我不得不對《局方》產生疑問。《局方》從宋朝開始流傳至今,不分南北,蔚然成風,這其中肯定有它的原因!仔細思考,濕熱和相火的病理,自從王太僕註解後就被埋沒了,直到張、李等前輩才有所闡發。人體內陰氣不足而陽氣有餘,雖然《素問》中明確指出這個觀點,但前輩們卻沒有大力提倡,這也是《局方》盛行的原因。我震昌不自量力,將我的研究心得編成書冊,並闡述《金匱要略》的治療方法,來證明《局方》的不完善,其中也穿插了一些我自己的見解。古人認為醫學是儒家格物致知的一部分,所以將這本書的篇名定為《格致餘論》。我不知道這樣是否正確?希望後來的君子能夠修改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