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格致余論》~ 陽有餘陰不足論

回本書目錄

陽有餘陰不足論

1. 陽有餘陰不足論

人受天地之氣以生,天之陽氣為氣,地之陰氣為血。故氣常有餘,血常不足。何以言之?天地為萬物父母。天大也為陽,而運於地之外;地居天之中為陰,天之大氣舉之。日實也,亦屬陽,而運於月之外;月缺也,屬陰,稟日之光以為明者也。人身之陰氣,其消長視月之盈缺。

故人之生也,男子十六歲而精通,女子十四歲而經行,是有形之後,猶有待於乳哺水穀以養,陰氣始成而可與陽氣為配,以能成人,而為人之父母。古人必近三十、二十而後嫁娶,可見陰氣之難於成,而古人之善於攝養也。《禮記》注曰:惟五十然後養陰者有以加。《內經》曰:年至四十陰氣自半而起居衰矣。

白話文:

人體的誕生源於天地之氣,天之陽氣化為氣,地之陰氣化為血。因此,人體的氣通常充盈,而血卻容易不足。為何如此呢?因為天地是萬物的父母,天廣闊而為陽,運行於地之外;地居於天之中而為陰,被天之大氣所舉。太陽實體為陽,運行於月球之外;月亮缺損屬陰,依靠太陽的光芒而明亮。人體的陰氣消長,與月亮的盈缺息息相關。

因此,人出生後,男子十六歲精氣充盈,女子十四歲開始月經,這些是有形的表現。但依然需要乳汁、水穀來滋養,陰氣逐漸完善,才能與陽氣相配,成為成人,並繁衍後代。古人往往在三十歲或二十歲之後才結婚,可見陰氣的積累不易,也體現了古人注重養生的智慧。《禮記》注釋中提到:唯有到了五十歲才能真正開始養陰。《內經》也說:年至四十,陰氣衰退,起居也隨之衰弱。

又曰:男子六十四歲而精絕,女子四十九歲而經斷。夫以陰氣之成,止供得三十年之視聽言動,已先虧矣。人之情欲無涯,此難成易虧之陰氣,若之何而可以供給也?!經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又曰: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

觀虛與盛之所在,非吾之過論。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臟皆有相火,而其繫上屬於心。心君火也,為物所感則易動,心動則相火亦動,動則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雖不交會,亦暗流而疏泄矣。所以聖賢只是教人收心養心,其旨深矣。天地以五行更迭衰旺而成四時,人之五臟六腑亦應之而衰旺。

白話文:

古人曾說:男性在六十四歲時,精氣就會耗盡;女性在四十九歲時,月經就會停止。從陰氣的形成來看,它只能維持人們三十多年的視覺、聽力和行動能力,這已經是先天的不足了。人類的慾望無法量度,這難以持久且容易損耗的陰氣,如何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呢?

經典中提到:陽氣是天的氣息,主導外部事物;陰氣是地的氣息,主導內部事物。因此,陽氣充實而陰氣虛弱。又進一步說明:當陰氣極度虛弱,天的氣息就消失了;當陽氣極度旺盛,地的氣息就不夠了。

觀察陰氣的虛弱與陽氣的旺盛,這並不是我們的錯誤評論。負責閉藏功能的是腎臟,負責調節的是肝臟。這兩個器官都有相火,而它們的聯繫上屬於心臟。心是君主之火,容易被事物影響而產生動盪,當心動時,相火也會隨之動盪,動盪後,精氣就會自行流動,相火突然興起,即使沒有交會,也會暗中流動並調節。

因此,聖賢只是教導人們收斂心性、養護心性,其意涵非常深遠。天地以五行輪流衰落和繁榮形成四季,人的五臟六腑也應此而衰落和繁榮。

四月屬巳,五月屬午,為火大旺。火為肺金之夫,火旺則金衰。六月屬未,為土大旺,土為水之夫,土旺則水衰。況腎水常藉肺金為母,以補助其不足,故《內經》諄諄於資其化源也。古人於夏必獨宿而淡味,兢兢業業於愛護也。保養金水二臟,正嫌火土之旺爾。《內經》曰:冬不藏精者,春必病溫。

十月屬亥,十一月屬子,正火氣潛伏閉藏,以養其本然之真,而為來春發生升動之本。若於此時恣嗜欲以戕賊,至春升之際,下無根本,陽氣輕浮,必有溫熱之病。夫夏月火土之旺,冬月火氣之伏,此論一年之虛耳。若上弦前下弦後,月廓月空亦為一月之虛。大風大霧,虹霓飛電,暴寒暴熱,日月薄蝕,憂愁忿怒,驚恐悲哀,醉飽勞倦,謀慮勤動,又皆為一日之虛。若病患初退,瘡痍正作,尤不止於一日之虛。

白話文:

四月、五月是火氣最旺盛的季節,而火克金,所以肺金會變弱;六月則是土氣最旺盛,土克水,所以腎水會變弱。更何況腎水本來就需要靠肺金來滋養,所以《內經》才會強調要保護肺金,以維持腎水的健康。古人懂得在夏天要獨自睡覺,飲食清淡,就是為了保護肺金和腎水,因為夏天的火土過於旺盛。就像《內經》所說:「冬天不儲藏精氣,春天就容易得溫病。」

十月、十一月是火氣潛藏的季節,要讓它休息,以儲蓄能量,為來年春天生長做準備。如果這段時間縱情享樂,損害身體,到春天時就沒有根基,陽氣浮動,容易得溫熱病。夏季火土旺盛,冬季火氣潛藏,這是指一年中的虛弱時期。同樣地,農曆月初和月底,月相較弱,也是一個月的虛弱時期。大風大霧、彩虹閃電、嚴寒酷暑、日食月食、憂愁憤怒、驚恐悲傷、吃飽喝醉、勞累過度、思考過度,這些都會造成一天的虛弱。如果剛剛病癒或有傷口,也會造成一天的虛弱。

今日多有春末夏初,患頭痛腳軟,食少體熱,仲景謂春夏劇秋冬瘥,而脈弦大者,正世俗所謂注夏病。若犯此四者之虛,似難免此。夫當壯年便有老態,仰事俯育一切隳壞。興言至此,深可驚懼。古人謂不見所欲,使心不亂。夫以溫柔之盛於體,聲音之盛於耳,顏色之盛於目,馨香之盛於鼻,誰是鐵漢,心不為之動也?善攝生者,於此五個月出居於外。苟值一月之虛,亦宜暫遠惟幕,各自珍重,保全天和,期無負敬身之教,幸甚!

白話文:

現在這個季節,正是春末夏初,很多人出現頭痛、腿軟、食慾不佳、體溫升高的症狀。張仲景說,春夏病症嚴重,秋冬才會減輕,而脈象弦大的人,正是俗稱的「注夏病」。如果患有這四種症狀,且身體虛弱,就很容易染上這種病。

正當壯年卻出現老態,身體機能逐漸衰退。想到這裡,實在令人擔憂。古人說,不要去看自己不想要的東西,這樣心就不會亂。溫暖的陽光照射在身上,美妙的聲音傳入耳中,美麗的景色映入眼簾,芬芳的香氣撲鼻而來,誰能做到鐵石心腸,不受這些感官享受的影響呢?

懂得養生的人,在春夏這五個月,都會到戶外活動。即使遇到一個月身體虛弱的時候,也應該暫時遠離繁雜的事物,好好照顧自己,保持身體健康,不要辜負了養生的教誨,實在是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