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格致余論》~ 治病必求其本論

回本書目錄

治病必求其本論

1. 治病必求其本論

病之有本,猶草之有根也。去葉不去根,草猶在也。治病猶去草。病在臟而治腑,病在表而攻裡,非惟戕賊胃氣,抑且資助病邪,醫云乎哉!族叔祖年七十,稟甚壯,形甚瘦,夏末患泄利,至深秋百方不應。予視之日,病雖久而神不悴,小便澀少而不赤,兩手脈俱澀而頗弦,自言鬲微悶,食亦減。

因悟曰:此必多年沉積,僻在胃腸。詢其平生喜食何物?曰:我喜食鯉魚,三年無一日缺。予曰:積痰在肺。肺為大腸之臟,宜大腸之本不固也。當與澄其源而流自清。以茱萸、陳皮、青蔥、蔍苜根、生薑,煎濃湯和以沙糖飲一碗許,自以指探喉中,至半時辰,吐痰半升許如膠,是夜減半。次早又飲又吐半升而利止。

又與平胃散加白朮、黃連,旬日而安。

東陽王仲延遇諸途,來告曰:我每日食物必屈曲自鬲而下,且硬澀作微痛,它無所苦,此何病?脈之右甚澀而關尤沉,左卻和。予曰:汙血在胃脘之口,氣因鬱而為痰,此必食物所致,明以告我。彼亦不自覺。予又曰:汝去臘食何物為多?曰:我每日必早飲點剁酒二三盞逼寒氣。為制一方,用韭汁半銀盞,冷飲細呷之,盡韭菜半斤而病安。已而果然。

又一鄰人年三十餘,性狡而躁,素患下疳瘡,或作或止。夏初患自利,鬲上微悶,醫與治中湯二帖,昏悶若死,片時而蘇。予脈之兩手皆澀,重取略弦似數。予曰:此下疳瘡之深重者。與當歸龍薈丸去麝,四帖而利減;又與小柴胡去半夏,加黃連、芍藥、川芎、生薑,煎五六帖而安。

彼三人者,俱是澀脈,或弦或不弦,而治法迥別。不求其本,何以議藥?

白話文:

疾病的根本就像草的根一樣。如果只去除葉子而不去除根,草還是會長出來。治療疾病也像去除雜草一樣。如果病在臟腑卻治療表面的經絡,或是病在表面卻攻擊裡面的臟腑,不僅會傷害胃氣,還會幫助病邪,這哪能稱得上是醫術呢?

我的族叔祖七十歲,身體很健壯,但體型很瘦。夏末開始腹瀉,到了深秋,各種治療方法都沒用。我去看他的時候,發現他雖然病了很久但精神還很好,小便量少而顏色不紅,兩手的脈象都很澀而且有些弦脈,他自己說胸口有點悶,食慾也下降。

我因此領悟到:這一定是多年累積的病根,積存在胃腸深處。我問他平時喜歡吃什麼,他說:「我喜歡吃鯉魚,三年來幾乎每天都吃。」我說:「這是痰積在肺裡了。肺是與大腸相連的臟器,說明大腸的根本不穩固。應該清理它的源頭,讓它自然清澈。」我用吳茱萸、陳皮、青蔥、苜蓿根、生薑煎煮成濃湯,加入砂糖,讓他喝了一碗。他自己用手指探入喉嚨,過了大約半個時辰,吐出像膠水一樣的濃痰約半升,當天晚上腹瀉就減輕了一半。第二天早上又喝又吐,吐出半升痰後,腹瀉就停止了。

然後,我再給他開了平胃散,加上白朮、黃連,吃了十天左右就康復了。

東陽的王仲延在路上遇到我,告訴我說:「我每天吃東西的時候,食物都好像彎彎曲曲地從胸口往下走,而且感覺硬硬的、澀澀的,還有一點微痛,除此之外沒有其他不舒服,這是怎麼回事?」我把他的脈,發現右手的脈象很澀,關脈尤其沉,左手的脈象卻比較平和。我說:「這是淤血堵在胃口,氣機不暢導致痰濕,這一定是吃東西造成的,你仔細告訴我。」但他自己也沒注意到。我又問:「過年期間你吃什麼比較多?」他說:「我每天早上都喝二三杯點剁酒來驅寒。」我為他開了一個方子,用半杯韭菜汁,讓他慢慢冷飲,把半斤韭菜喝完,病就好了。後來果然如此。

還有一個鄰居,三十多歲,性格狡猾又急躁,一直患有下疳瘡,時好時壞。初夏時開始腹瀉,胸口有點悶,醫生給他開了兩帖治中湯,他昏迷得像要死了一樣,過了一會兒才甦醒過來。我把他的脈,發現兩手的脈象都很澀,重按下去又有點弦脈又有點數脈。我說:「這是下疳瘡很嚴重了。」我給他開了當歸龍薈丸,去掉麝香,吃了四帖腹瀉就減輕了;然後又開了小柴胡湯,去掉半夏,加上黃連、芍藥、川芎、生薑,煎煮五六帖就痊癒了。

他們三個人的脈象都是澀脈,有的帶弦脈,有的不帶,治療方法卻完全不同。如果不追究疾病的根本,又怎麼能開對藥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