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余論》~ 澀脈論
澀脈論
1. 澀脈論
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一晝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此平人血氣運行之定數也。醫者欲知血氣之病與不病,非切脈不足以得之。脈之狀不一,載於《脈經》者二十有四:浮、沉、芤、滑、實、弦、緊、洪、微、緩、澀、遲、伏、濡、弱、數、細、動、虛、促、結、代、革、散。其狀大率多兼見。
人之為病有四:曰寒、曰熱、曰實、曰虛。故學脈者,亦必以浮、沉、遲、數為之綱,以察病情,此不易之論也。然澀之見,固多虛寒,亦有痼熱為病者。醫於指下見有不足之氣象,便以為虛,或以為寒,孟浪與藥,無非熱補,輕病為重。重病為死者多矣。何者?人之所藉以為生者,血與氣也。
白話文:
人每次呼氣,脈搏運行三寸,每次吸氣,脈搏也運行三寸,呼吸停止後,脈搏運行六寸。一天一夜,人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次,脈搏運行八百一十丈,這是正常人血氣運行的規律。醫生要了解血氣的病與不病,必須要切脈才能知道。脈象有很多種,記載在《脈經》裡的就有二十四種:浮、沉、芤、滑、實、弦、緊、洪、微、緩、澀、遲、伏、濡、弱、數、細、動、虛、促、結、代、革、散。這些脈象往往會同時出現。
人患病的原因有四種:寒、熱、實、虛。所以學習脈象的人,必須以浮、沉、遲、數為主要依據,來觀察病情,這是不可改變的道理。然而,脈象澀的出現,雖然多數是虛寒引起的,但也可能因為久熱而生病。醫生在切脈時看到有虛弱的徵兆,就認定是虛寒,隨便用藥,只用熱補,輕病變成重病,重病導致死亡的人很多。為什麼呢?因為人之所以能生存,靠的是血氣。
或因憂鬱,或因厚味,或因無汗,或因補劑,氣騰血沸,清化為濁,老痰宿飲,膠固雜糅,脈道阻澀,不能自行,亦見澀狀。若重取至骨,來似有力且帶數,以意參之,於證驗之,形氣但有熱證,當作痼熱可也。此論為初學者發,圓機之士必以為贅。東陽吳子,年方五十,形肥味厚,且多憂怒,脈常沉澀,自春來得痰氣病。
醫認為虛寒,率與燥熱香竄之劑,至四月間兩足弱,氣上衝,飲食減。召我治之,予曰:此熱鬱而脾虛,痿厥之證作矣,形肥而脈沉,未是死證。但藥邪太盛,當此火旺,實難求生。且與竹瀝下白朮膏盡二斤,氣降食進,一月後大汗而死。書此以為諸賢覆轍戒云!
白話文:
有時候因為憂鬱、過度飲食、沒有流汗、服用補品等原因,導致氣血上湧,清氣轉為濁氣,形成陳舊痰飲,黏稠混雜,阻塞脈絡,無法自行疏通,所以才會出現脈象沉澀的情況。如果再深入探查到骨頭,脈象雖然有力卻帶有數,根據症狀推斷,雖然表面上只有熱症,實際上應該是長期積熱。這段論述是為初學者而寫的,精通醫理的人一定會認為多餘。東陽吳子,年紀五十,體型肥胖,喜歡吃香甜肥膩的食物,而且常常憂愁發怒,脈象總是沉澀。從春天開始就患了痰氣病。
醫生認為他是虛寒體質,就給他開了燥熱香竄的藥物,到了四月,雙腳無力,氣往上衝,食慾下降。他請我來醫治,我說:「這是熱氣鬱結、脾氣虛弱,導致四肢無力的症狀。雖然他體型肥胖,脈象沉澀,但還沒有到絕症的地步。只是藥邪過於強烈,現在正值炎熱季節,想要治好非常困難。」於是,我給他服用竹瀝下白朮膏,每次二斤,直到他排出氣體、食慾恢復。一個月後,他大量出汗,然後就去世了。我寫下這個案例,希望所有讀者以此為戒,不要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