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格致余論》~ 澀脈論

回本書目錄

澀脈論

1. 澀脈論

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一晝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此平人血氣運行之定數也。醫者欲知血氣之病與不病,非切脈不足以得之。脈之狀不一,載於《脈經》者二十有四:浮、沉、芤、滑、實、弦、緊、洪、微、緩、澀、遲、伏、濡、弱、數、細、動、虛、促、結、代、革、散。其狀大率多兼見。

人之為病有四:曰寒、曰熱、曰實、曰虛。故學脈者,亦必以浮、沉、遲、數為之綱,以察病情,此不易之論也。然澀之見,固多虛寒,亦有痼熱為病者。醫於指下見有不足之氣象,便以為虛,或以為寒,孟浪與藥,無非熱補,輕病為重。重病為死者多矣。何者?人之所藉以為生者,血與氣也。

或因憂鬱,或因厚味,或因無汗,或因補劑,氣騰血沸,清化為濁,老痰宿飲,膠固雜糅,脈道阻澀,不能自行,亦見澀狀。若重取至骨,來似有力且帶數,以意參之,於證驗之,形氣但有熱證,當作痼熱可也。此論為初學者發,圓機之士必以為贅。東陽吳子,年方五十,形肥味厚,且多憂怒,脈常沉澀,自春來得痰氣病。

醫認為虛寒,率與燥熱香竄之劑,至四月間兩足弱,氣上衝,飲食減。召我治之,予曰:此熱鬱而脾虛,痿厥之證作矣,形肥而脈沉,未是死證。但藥邪太盛,當此火旺,實難求生。且與竹瀝下白朮膏盡二斤,氣降食進,一月後大汗而死。書此以為諸賢覆轍戒云!

白話文:

一般人呼吸一次,脈搏會走三寸的距離,吸氣一次,脈搏也會走三寸的距離,當呼吸平穩時,脈搏一次會走六寸的距離。一整天下來,大約會有13500次呼吸,脈搏總共會走810丈的距離,這是健康的人血氣運行的正常狀況。醫生要知道病人的血氣是否有問題,一定要透過把脈才能知道。脈象的表現有很多種,在《脈經》中記載的有二十四種:浮脈、沉脈、芤脈、滑脈、實脈、弦脈、緊脈、洪脈、微脈、緩脈、澀脈、遲脈、伏脈、濡脈、弱脈、數脈、細脈、動脈、虛脈、促脈、結脈、代脈、革脈、散脈。這些脈象通常會同時出現多種。

人們生病的原因大致有四種:寒、熱、實、虛。所以學習把脈的人,一定要以浮、沉、遲、數四種脈象為基礎,來判斷病情,這是很重要的原則。然而,出現澀脈的情況,雖然多半是虛寒的表現,但也有因為舊有的熱症而引起的。醫生如果把脈時感覺脈象無力,就認為是虛症,或是寒症,就隨便開藥,大多是開一些溫熱補益的藥,結果把小病治成重病,把重病治死的人很多。為什麼呢?因為人之所以能活著,靠的是血和氣。

有時候因為憂愁、飲食太油膩、沒有出汗、或吃了太多補品,使得氣血翻騰,清氣變濁,導致老痰、宿飲等雜物阻塞在脈絡中,使得脈搏運行不順暢,也會出現澀脈的脈象。但如果重按到骨頭處,感覺脈搏來得有力而且帶有數脈的感覺,仔細思考並對照病人的症狀,如果發現病人有發熱的跡象,應該判斷為是舊有的熱症所引起的。這個理論是為初學者解釋的,對於經驗豐富的醫生來說可能覺得多餘。東陽的吳先生,年約五十歲,體型肥胖,飲食油膩,又常常憂愁和生氣,他的脈象常常是沉而澀。從春天開始得了痰氣的病。

醫生認為他是虛寒體質,就給他開了很多燥熱、香竄的藥。到了四月,他兩腳無力,氣往上衝,食慾也減少。找我去看診,我說:「這是熱氣鬱積,導致脾虛,是痿厥的徵兆。他體型肥胖但脈象沉,還不是會死的病症。但是藥的副作用太強,又逢天氣炎熱,實在很難救活了。」我先給他開竹瀝加上白朮膏,總共兩斤,讓他把氣降下來,促進食慾。一個月後,他大汗淋漓而死。寫下這件事,是為了提醒各位,不要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