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格致余論》~ 養老論

回本書目錄

養老論

1. 養老論

人生至六十、七十以後,精血俱耗,平居無事,已有熱證。何者?頭昏,目眵,肌癢,溺數,鼻涕,牙落,涎多,寐少,足弱,耳聵,健忘,眩運,腸燥,面垢,發脫,眼花,久坐兀睡,未風先寒,食則易飢,笑則有淚,但是老境,無不有此。

或曰:《局方》烏附丹劑,多與老人為宜,豈非以其年老氣弱不虛,理宜溫補,今子皆以為熱,烏附丹劑將不可施之老人耶?余曉之曰:奚止烏附丹劑不可妄用,至於好酒膩肉,濕面油汁,燒炙煨炒,辛辣甜滑,皆在所忌。或曰:子何愚之甚耶?甘旨養老,經訓具在。為子為婦,甘旨不及,孝道便虧。

而吾子之言若是,其將有說以通之乎?願聞其略。予愀然應之曰:正所謂道並行而不悖者,請詳言之。古者井田之法行,鄉閭之教興,人知禮讓,比屋可封。肉食不及幼壯,五十才方食肉。強壯恣饕,比及五十,疾已蜂起。氣耗血竭,筋柔骨痿,腸胃壅閼,涎沫充溢,而況人身之陰難成易虧。

白話文:

當一個人到了六七十歲後,精氣和血液都開始消耗,即使平時沒有什麼大病,也已經有熱症狀出現。例如頭昏、眼屎、皮膚乾癢、尿頻、鼻水、掉牙、口水多、睡眠不足、腳力差、聽力減退、記憶力下降、頭暈、腸道乾燥、臉部出油、頭髮脫落、視力模糊、長時間坐著就打盹、未受風寒卻感到冷、食量容易增加、笑時流淚,這些都是老年的常態,幾乎每個老年人都會遇到。

有人可能會說,《局方》裡的烏附丹這種藥物,多適合給老年人服用,難道不是因為他們年紀大、體質弱,需要溫暖補益嗎?現在你卻認為他們有熱症,烏附丹是不是不能用在老年人身上呢?我告訴他:烏附丹這樣的藥物不能胡亂使用,好酒、肥肉、溼麵、油膩的食物、燒烤、炒煮、辛辣、甜滑的食物,都是應該避免的。

有人可能會說:你太愚蠢了,好的食物是為了養老,這些道理都寫在經典裡。作為子女,如果不能提供好的食物,孝順之道就會有所欠缺。而你這樣說,是否有其他解釋讓我們理解?

我感嘆地回答:這就是所謂的「道不同,不相為謀」,請讓我詳細說明。過去井田制度盛行,鄉裏之間的教育興盛,人們懂得禮讓,家家戶戶都能封賞。肉食只供給幼兒和壯年,五十歲才開始吃肉。過度強壯的人放縱飲食,等到五十歲,疾病已經像蜜蜂一樣密集出現。精氣耗盡,血液枯竭,筋骨柔弱,腸胃堵塞,唾液和泡沫溢出,更不用說身體的陰氣難以形成,陽氣容易流失。

六、七十後陰不足以配陽,孤陽幾欲飛越,因天生胃氣尚爾留連,又藉水穀之陰,故羈縻而定耳!所陳前證,皆是血少。《內經》曰:腎惡燥。烏附丹劑,非燥而何?夫血少之人,若防風、半夏、蒼朮、香附,但是燥劑且不敢多,況烏附丹劑乎?或者又曰:一部《局方》,悉是溫熱養陽,吾子之言無乃謬妄乎?予曰:《局方》用燥劑,為劫濕病也。濕得燥則豁然而收。

《局方》用暖劑,為劫虛病也。補腎不如補脾,脾得溫則易化而食味進,下雖暫虛,亦可少回。《內經》治法,亦許用劫,正是此意。蓋為質厚而病淺者設。此亦儒者用權之意。若以為經常之法,豈不大誤!彼老年之人,質雖厚,此時亦近乎薄,病雖淺,其本亦易以撥,而可以劫藥取速效乎?若夫形肥者血少,形瘦者氣實,間或可用劫藥者,設或失手,何以取救?吾寧稍遲,計出萬全,豈不美乎?烏附丹劑其不可輕餌也明矣。至於飲食,尤當謹節。

白話文:

六、七十歲以後,陰氣不足以配合陽氣,陽氣幾乎要飄散出去,幸好天生胃氣還留著,又借助水谷的陰氣,所以才勉強安定下來。前面提到的症狀,都是血氣不足的表現。《內經》說:「腎臟害怕乾燥。」烏附丹的藥性偏燥,這不是乾燥嗎?血氣不足的人,像防風、半夏、蒼朮、香附這些藥性偏燥的藥物都不敢多吃,更何況是烏附丹這種燥性更强的藥物呢?有些人可能會說:《局方》裡都是溫熱補陽的藥物,你說的話是不是太過偏激了?我說:《局方》使用燥性藥物,是为了治療濕氣病。濕氣遇上燥氣,就會一下子消散。

《局方》使用溫熱藥物,是為了治療虛寒病。補腎不如補脾,脾胃溫暖,就能夠更容易消化食物,即使脾胃暫時虚弱,也能够稍微恢復。 《內經》的治療方法也允许使用燥性藥物,正是这个道理。因为是体質强壮而疾病較輕的人才适合用這種方法。这就像儒家所說的「權變」的道理。如果把這種方法当做经常使用的治疗方法,岂不是大错特错!老年人虽然体質强壮,但此时也接近虚弱,即使疾病不嚴重,其根基也容易動摇,可以用燥性藥物快速見效嗎?至于身形肥胖的人血气不足,身形瘦弱的人氣血充足,偶尔可以使用燥性藥物,但如果操作失誤,如何挽回?我宁願稍微缓慢一些,做好萬全的準備,不是更好吗?乌附丹的藥性強勁,不可輕易服用,这一点很清楚。至于饮食,更要谨慎节制。

夫老人內虛脾弱,陰虧性急。內虛胃熱則易飢而思食,脾弱難化則食已而再飽,陰虛難降則氣鬱而成痰,至於視聽言動,皆成廢懶。百不如意,怒火易熾。雖有孝子順孫,亦是動輒扼腕。況未必孝順乎!所以物性之熱者,炭火製作者,氣之香辣者,味之甘膩者,其不可食也明矣。雖然腸胃堅厚,福氣深壯者,世俗觀之,何妨奉養,縱口固快一時,積久必為災害。

由是觀之,多不如少,少不如絕,爽口作疾,厚味措毒,前哲格言,猶在人耳,可不慎歟!或曰:如子之言,殆將絕而不與於汝安乎?予曰:君子愛人以德,小人愛人以姑息。況施於所尊者哉!惟飲與食將以養生,不以致疾。若以所養轉為所害,恐非君子之所謂孝與敬也。然則如之何則可?曰:好生惡死,好安惡病,人之常情。

白話文:

老年人體內虛弱、脾氣虛弱,陰氣不足,性子急躁。身體虛弱、胃火旺盛,就會容易感到飢餓,想吃東西;脾氣虛弱,消化功能不好,就會吃飽了還想再吃;陰氣不足,難以下降,就會導致氣機鬱結,形成痰液。因此,老人在視覺、聽覺、言語和行動上,都會變得遲鈍懶散,百事不順心,容易發怒。即使有孝順的子女孫輩,也會被他們的脾氣弄得心煩意亂,更何況不一定有孝順的孩子呢!所以,性熱的物品,比如用炭火烹製的食物,氣味香辣的食物,口味甘膩的食物,都是老人不應該吃的。雖然有些人腸胃強健,福氣深厚,世俗觀點認為可以適當進食這些食物,縱然一時口感不錯,但長期積累下來,必然會造成傷害。

從這些道理來看,飲食方面,多不如少,少不如沒有,吃得過於美味會導致疾病,吃得過於豐盛會帶來毒害,古人留下的智慧之言,仍然值得我們警惕。有些人可能會說:按照你的說法,難道要完全斷絕老人飲食上的享受嗎?我說:君子愛人是用道德,小人愛人是用縱容。何況是對待尊長呢!飲食的目的應該是為了養生,而不是為了生病。如果因為飲食而給身體帶來傷害,恐怕就不是君子所謂的孝順和尊敬了。那麼,要怎麼做才好呢?我說:人人都希望活得長久,不希望早早死去,都希望安康,不希望生病,這是人之常情。

為子為孫,必先開之以義理,曉之以物性,旁譬曲喻,陳說利害,意誠辭確,一切以敬慎行之,又次以身先之,必將有所感悟而無捍格之逆矣。吾子所謂絕而不與,施於有病之時,尤是孝道。若無病之時,量酌可否,以時而進。某物不食,某物代之,又何傷於孝道乎?若夫平居閉話,素無開導誘掖之言,及至飢腸已鳴,饞涎已動,飲食在前,馨香撲鼻,其可禁乎?經曰:以飲食忠養之。

「忠」之一字,恐與此意合,請勿易看過,予事老母,固有愧於古者,然母年逾七旬,素多痰飲,至此不作。節養有道,自謂有術。只因大便燥結時,以新牛乳、豬脂和糜粥中進之,雖以暫時滑利,終是膩物積多。次年夏時,郁為黏痰,發為脅瘡。連日作楚,寐興隕穫。為之子者,置身無地,因此苦思而得節養之說。

白話文:

想要成為孝順的子女和孫輩,必須先用道理教導他們,讓他們明白事物的本性,用旁徵博引、曲折比喻的方式,講解利弊,說話要誠懇、言辭要確切,一切都要以敬慎的態度去做。除此之外,還要以身作則,這樣才能讓他們有所感悟,不會產生抵觸。

你所說的「絕而不與」,用在病人身上,正是孝道的表現。如果沒有生病,就要衡量是否可以給予,並適時進食。如果某種食物不喜歡吃,可以換成其他食物,這樣又怎麼會違背孝道呢?

然而,平時不與父母溝通,也沒有教導和引導的話語,等到肚子餓了,口水都流出來了,食物就在眼前,香氣撲鼻,又怎麼能忍得住呢?經書上說:「以飲食忠養之。」

「忠」這個字,恐怕與這個意思相符,不要輕易忽略。我侍奉老母親,確實愧對古人的孝道,但母親已經年過七旬,平時就容易有痰飲,到了這個年紀就更不用說了。我對飲食養生很有心得,自認為很有方法。只是因為大便乾燥時,我會用新鮮牛乳和豬油拌在稀飯裡讓母親吃,雖然暫時可以通便,但終究是油膩之物,積累太多。第二年夏天,就化成了粘痰,引發了胸部瘡瘍,連續多日痛苦不堪,睡覺也睡不好,我作為兒子,無地自容。因此,我苦苦思索,才找到了節制飲食的道理。

時進參、術等補胃、補血之藥,隨天令加減,遂得大腑不燥,面色瑩潔,雖覺瘦弱,終是無病。老境得安,職此之由也。因成一方,用參、術為君,牛膝、芍藥為臣,陳皮、茯苓為佐。春加川芎;夏加五味、黃芩、麥門冬;冬加當歸身,倍生薑。一日或一帖或二帖,聽其小水才覺短少,便進此藥。

小水之長如舊,即是卻病揵法。後到東陽,因聞老何安人性聰敏,七十以後稍覺不快,便卻粥數日,單進人參湯數帖而止。後九十餘無疾而卒。以其偶同,故筆之以求是正。

白話文:

當時用人參、白術等補脾胃、補血的藥物,依照季節變化加減藥量,因此腸胃不乾燥,面色紅潤,雖然看起來略微瘦弱,但終究無病。年老也能安康,都是這個原因。後來將這個方法整理成一個方子,以人參、白術為主藥,牛膝、芍藥為輔藥,陳皮、茯苓為佐藥。春天加入川芎;夏天加入五味子、黃芩、麥門冬;冬天加入當歸,生薑的用量加倍。一天服用一帖或兩帖,只要感覺小便量減少,就服用此藥。

如果小便量維持正常,就代表疾病已經消除,這就是用藥的方法。後來到了東陽,聽說老何安人性情聰明,七十歲之後身體稍微不舒服,就停吃粥幾天,只喝幾帖人參湯,之後就停止。後來活到九十多歲才無疾而終。因為他的情況和我相似,所以寫下來,希望能求得正確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