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格致余論》~ 癰疽當分經絡論

回本書目錄

癰疽當分經絡論

1. 癰疽當分經絡論

六陽經、六陰經之分布周身,有多氣少血者,有少氣多血者,有多氣多血者,不可一概論也。若夫要害處,近虛怯薄處,前哲已曾論及,惟分經之言未聞也。何則?諸經惟少陽、厥陰經之生癰疽,理宜預防,以其多氣少血,其血本少,肌肉難長,瘡久未合,必成死證。其有不思本經少血,遽用驅毒利藥,以伐其陰分之血,禍不旋踵矣!請述一二成敗之跡,以告來者。

余從叔父平生多慮,質弱神勞,年近五十,忽左膊外側廉上起一小紅腫,大約如慄。予視之曰:慎勿輕視,且生與人參大料作湯,得二、三斤為好。人未之信,謾進小帖數服,未解而止。旬余值大風拔木,瘡上起一道紅如線,繞至背胛,直抵右肋。予曰:必大料人參少加當歸、川芎、陳皮、白朮等補劑與之。後與此方兩閱月而安。

白話文:

人體的六條陽經和六條陰經遍布全身,有氣多血少的人,有氣少血多的人,也有氣多血多的人,不能一概而論。至於要害部位,也就是虛弱薄弱的地方,前輩們已經論述過,只是沒有提到經絡方面的說法。為什麼呢?因為所有經絡中,只有少陽經和厥陰經容易生長癰疽,需要預防,因為它們氣多血少,血本來就少,肌肉難以生長,瘡口久久不能癒合,就會變成危急的病症。如果不懂得這兩條經絡血少,就貿然使用驅毒利藥,會損傷陰分之血,後果不堪設想!我來舉幾個成功和失敗的例子,告訴後人。

我叔叔一輩子多慮,體質虛弱,精神勞累,年近五十,突然左胳膊外側肩膀上方長了一個小紅腫,大約像栗子大小。我看過之後說:「不要輕視它,趕快用人參和大料熬湯喝,喝個兩三斤才好。」他卻不信,隨便服用一些小藥方,沒有效果就停止了。十多天後,遇上大風拔樹,瘡口上出現了一條紅線,繞到背部,一直延伸到右肋骨。我說:「必須用人參和大料,再加上當歸、川芎、陳皮、白朮等補益藥物。」後來他服用這個藥方,兩個月後就痊癒了。

又東陽李兄,年逾三十,形瘦膚厚,連得憂患,又因作勞,且過於色,忽左腿外側廉上,一紅腫,其大如慄。一醫問其大腑堅實,與承氣兩帖下之,不效。又一醫教與大黃、硃砂、生粉草、麒麟竭,又二、三帖。半月後召予視之,曰:事去矣。

又一李兄,年四十餘,而面稍白,神甚勞,忽脅下生一紅腫如桃。一人教用神劑,眾笑且排,於是流氣飲、十宣散,雜而進之。旬余召予視之,予曰:非惟不與補藥,抑且多得解利,血氣俱憊矣。已而果然。或曰:太陽經非多血少氣者乎,何臀疽之生,初無甚苦,往往間有不救者,吾子其能治之乎?予曰:臀居小腹之後,而又在其下,此陰中之陰也。其道遠,其位闢,雖曰多血,氣運不到,氣既不利,血亦罕來。

白話文:

又有一位東陽的李兄,年齡超過三十歲,身形瘦削,皮膚厚實,連續遭遇憂慮和患難,再加上過度勞累,並過度沈溺於房事,突然間左腿外側有一塊紅腫,大小如拳頭。一位醫生問診後認為他的大腸堅實,開了兩帖承氣湯,但沒有效果。接著另一位醫生建議他服用大黃、硃砂、生粉草和麒麟竭,又開了兩、三帖藥。半月後請我前去看診,他說情況已經好了。

又有一位李兄,年齡約四十五歲,臉色稍白,精神疲憊,忽然在脅下出現了一個紅腫如桃子的病竈。有人建議使用神經藥劑,大家都嗤之以鼻,於是開了流氣飲、十宣散等藥物混合服用。十多天後再請我前去看診,我說不僅不能給他補藥,反而需要多使用通便和解毒的藥物,這樣會使血氣都變得虛弱。後來事實果然如此。有人問:陽明經脈不是血多氣少嗎?為什麼臀部長出腫瘍,起初並沒有很大的痛苦,卻常常有無法救回的情況,您能治療嗎?我回答:臀部位於小腹的後方,而且處於下部,這是陰中之陰的位置。它的道路遙遠,位置偏僻,雖然說血多,但是氣的運行到不了那裡,氣不流通,血也很少來到。

中年之後,不可生癰,才有痛腫,參之脈證,但見虛弱,便與滋補,血氣無虧,可保終吉。若用尋常驅熱拔毒紓氣之藥,虛虛之禍,如指諸掌。

白話文:

在人到中年以後,不要讓自己產生癰瘤,一旦出現疼痛腫脹的狀況,必須要觀察脈象和症狀,如果只見到體質虛弱,就應該給予滋補的藥物,這樣可以確保身體的血氣不缺乏,進而保持健康長壽。若使用一般的清熱解毒、疏肝理氣的藥物,可能會導致虛弱的後果,這就如同輕易就能預測到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