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格致余論》~ 癰疽當分經絡論

回本書目錄

癰疽當分經絡論

1. 癰疽當分經絡論

六陽經、六陰經之分布周身,有多氣少血者,有少氣多血者,有多氣多血者,不可一概論也。若夫要害處,近虛怯薄處,前哲已曾論及,惟分經之言未聞也。何則?諸經惟少陽、厥陰經之生癰疽,理宜預防,以其多氣少血,其血本少,肌肉難長,瘡久未合,必成死證。其有不思本經少血,遽用驅毒利藥,以伐其陰分之血,禍不旋踵矣!請述一二成敗之跡,以告來者。

余從叔父平生多慮,質弱神勞,年近五十,忽左膊外側廉上起一小紅腫,大約如慄。予視之曰:慎勿輕視,且生與人參大料作湯,得二、三斤為好。人未之信,謾進小帖數服,未解而止。旬余值大風拔木,瘡上起一道紅如線,繞至背胛,直抵右肋。予曰:必大料人參少加當歸、川芎、陳皮、白朮等補劑與之。後與此方兩閱月而安。

又東陽李兄,年逾三十,形瘦膚厚,連得憂患,又因作勞,且過於色,忽左腿外側廉上,一紅腫,其大如慄。一醫問其大腑堅實,與承氣兩帖下之,不效。又一醫教與大黃、硃砂、生粉草、麒麟竭,又二、三帖。半月後召予視之,曰:事去矣。

又一李兄,年四十餘,而面稍白,神甚勞,忽脅下生一紅腫如桃。一人教用神劑,眾笑且排,於是流氣飲、十宣散,雜而進之。旬余召予視之,予曰:非惟不與補藥,抑且多得解利,血氣俱憊矣。已而果然。或曰:太陽經非多血少氣者乎,何臀疽之生,初無甚苦,往往間有不救者,吾子其能治之乎?予曰:臀居小腹之後,而又在其下,此陰中之陰也。其道遠,其位闢,雖曰多血,氣運不到,氣既不利,血亦罕來。

中年之後,不可生癰,才有痛腫,參之脈證,但見虛弱,便與滋補,血氣無虧,可保終吉。若用尋常驅熱拔毒紓氣之藥,虛虛之禍,如指諸掌。

白話文:

癰疽的發生應該根據經絡來分析,人體的六陽經、六陰經分佈全身,有的經脈氣多血少,有的氣少血多,有的氣血都多,不能一概而論。至於身體的重要部位,或是接近虛弱的地方,前人已經討論過了,只有根據經絡來分析的說法沒有聽過。為什麼呢?因為各經脈中,只有少陽經、厥陰經容易產生癰疽,應該特別預防。因為這兩條經脈的特性是氣多血少,本身的血就比較少,肌肉難以生長,瘡瘍長久不癒合,一定會變成死症。如果沒有考慮到這兩條經脈血少的特性,就急著使用驅毒利藥來耗損陰分的血,災禍很快就會降臨!請讓我舉一兩個成功和失敗的例子,來告誡後人。

我的從叔父,平時多思慮,體質虛弱,精神勞累,年近五十歲時,忽然左邊肩膀外側邊緣長了一個小紅腫,大約像栗子一樣大。我看了之後說:「千萬不要輕視,應該用大量人參熬湯服用,至少要喝個兩三斤才好。」但他不相信,隨便吃了幾帖小藥方,沒好就停了。十幾天後,遇到大風把樹都吹倒了,他瘡的上方出現一條紅線,繞到背部,一直延伸到右邊肋骨。我說:「一定要用大量人參,再稍微加入當歸、川芎、陳皮、白朮等補藥來治療。」後來他按照這個藥方吃了兩個月才痊癒。

另外,東陽的李兄,年過三十歲,身形瘦削皮膚厚實,接連遇到憂愁煩惱,又因為勞累,而且縱慾過度,忽然左腿外側邊緣長了一個紅腫,大小像栗子一樣。一位醫生問他腸胃是否暢通,就開了兩帖承氣湯讓他瀉下,沒有效果。另一位醫生教他用大黃、硃砂、生甘草、麒麟竭等藥,又吃了兩三帖,半個月後,請我去看,我說:「已經沒救了!」

還有另一位李兄,年四十多歲,面色稍白,精神非常勞累,忽然脅下長了一個像桃子一樣的紅腫。一個人教他用很有效的藥方,大家嘲笑並且排斥,於是就用了流氣飲、十宣散等藥,雜亂地服用。十幾天後,請我去看,我說:「不但不給他補藥,反而用了太多疏通排泄的藥,氣血都耗盡了。」後來果然如此。有人問:「太陽經不是氣少血多的嗎?為什麼臀部生瘡,起初沒有什麼痛苦,往往也有救不活的?你能夠治療嗎?」我說:「臀部在小腹後面,而且位置更低,這是陰中之陰。它的位置偏遠,空間寬闊,雖然說血多,但氣很難到達,氣不順暢,血也少來。」

中年之後,不可以生癰疽,只要有疼痛腫脹,診察脈象,發現是虛弱,就應該用滋補的藥物,如果氣血充足,就可以保證平安。如果使用一般驅熱拔毒、疏通氣機的藥,造成虛弱的危害,就如同把手放在手掌上一樣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