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余論》~ 胎婦轉胞病論
胎婦轉胞病論
1. 胎婦轉胞病論
轉胞病,胎婦之稟受弱者,憂悶多者,性急躁者,食味厚者,大率有之。古方皆用滑利疏導藥,鮮有應效。因思胞為胎所墮,展在一邊,胞系了戾不通者,胎若舉起,懸在中央,胞系得疏,水道自行,然胎之墜下,必有其由。一日吳宅寵人患此,脈之兩手似澀,重取則弦,然左手稍和。
余曰:此得之憂患,澀為血少氣多,弦為有飲,血少則胞弱而不能自舉,氣多有飲,中焦不清而溢,則胞之所避而就下故墜。遂以四物湯加參、朮、半夏、陳皮、生甘草、生薑,空心飲,隨以指探喉中,吐出藥汁。俟少頃氣定,又與一帖。次早亦然。如是與八帖而安。此法未為的確,恐偶中耳!後又歷用數人亦效。
未知果如何耶?仲景云:婦人本肥盛且舉自滿,全羸瘦且舉空減,胞系了戾,亦致胞轉。其義未詳,必有能知之者。
白話文:
轉胞病,通常是體質虛弱的孕婦,或是經常憂愁煩悶、性情急躁、飲食重口味的人容易罹患。古時候的藥方大多使用滑利、疏通的藥物,但很少有效。我認為,轉胞是因為胎兒壓迫,使得膀胱偏向一側,膀胱的脈絡因為阻塞不通暢。如果能讓胎兒上升,回到中間的位置,膀胱的脈絡就能疏通,水道自然暢通。然而胎兒下墜,必定有其原因。
有一天,吳家的侍妾得了這個病,我把脈時,發現兩手的脈象都有些澀,但重按時又變成弦脈,其中左手的脈象稍微緩和一些。
我說:「這是因為憂慮過度引起的。澀脈代表血少氣多,弦脈代表體內有痰飲。血少會導致膀胱虛弱無力上舉,氣多有痰飲,使得中焦不清,水濕溢出,導致膀胱因避開水濕而向下墜落。」於是,我開了四物湯,再加入人參、白朮、半夏、陳皮、生甘草、生薑,讓她空腹喝下,接著用手指探入喉嚨,讓她把藥吐出來。等她的氣息平穩一些後,再喝一帖。隔天早上也這樣做。如此連續喝了八帖就好了。這個方法可能不完全正確,也許只是碰巧有效!後來又用了幾個人,也都有效果。
我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張仲景說:「婦人原本肥胖,胎兒舉動時會感到飽滿;原本瘦弱,胎兒舉動時會感到空虛。膀胱脈絡阻塞,也會導致轉胞。」這個道理還不清楚,一定有人能理解其中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