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余論》~ 茹淡論
茹淡論
1. 茹淡論
或問:《內經》謂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又曰:地食人以五味。古者年五十食肉,子今年邁七十矣,盡卻鹽醯,豈中道乎?何子之神茂而色澤也?曰:味有出於天賦者,有成於人為者。天之所賦者,若谷、菽、菜、果,自然沖和之味,有食人補陰之功,此《內經》所謂味也。
人之所為者,皆烹飪調和偏厚之味,有致疾伐命之毒,此吾子所疑之味也。今鹽醯之卻,非真茹淡者,大麥與慄之咸,粳米、山藥之甘,蔥、薤之辛之類,皆味也。子以為淡乎?安於沖和之味者,心之收,火之降也。以偏厚之味為安者,欲之縱火之勝也,何疑之有?《內經》又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
非天賦之味乎?陰之五宮,傷在五味,非人為之味乎?聖人防民之具,於是為備。凡人飢則必食。彼粳米甘而淡者,土之德也,物之屬陰而最補者也。惟可與菜同進,經以菜為充者,恐於飢時頓食,或慮過多,因致胃損,故以菜助其充足,取其疏通而易化,此天地生物之仁也。《論語》曰: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傳》曰:賓主終日百拜,而酒三行,以避酒禍。此聖人施教之意也。蓋谷與肥鮮同進,厚味得谷為助,其積之也久,寧不助陰火而致毒乎?故服食家在卻谷者則可,不卻谷而服食,未有不被其毒者。《內經》謂久而增氣,物化之常;氣增而久,夭之由也。彼安於厚味者,未之思爾!或又問: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何不言氣補?曰:味,陰也;氣,陽也。補精以陰,求其本也。
故補之以味,若甘草、白朮、地黃、澤瀉、五味子、天門冬之類,皆味之厚者也。經曰虛者補之,正此意也。上文謂形不足者溫之以氣。夫為勞倦所傷,氣之虛,故不足。溫者,養也。溫存以養,使氣自充,氣完則形完矣。故言溫,不言補。經曰勞者溫之,正此意也。彼為《局方》者,不知出此,凡諸虛損證,悉以溫熱佐輔補藥,名之曰溫補,不能求經旨者也。
白話文:
有人問:《黃帝內經》說精氣不足的人,要用有味道的食物來補養。又說:大地用五味滋養人類。古代人五十歲才開始吃肉,您今年已經七十歲了,完全不吃鹽和醋,難道不是太過了嗎?為什麼您的精神這麼好、氣色這麼紅潤呢?
我回答說:食物的味道有天生就有的,也有人為調製出來的。天生就有的,像是穀物、豆類、蔬菜、水果,它們的天然平和的味道,有滋養人體陰氣的功效,這才是《黃帝內經》所說的「味」。
人為調製的,都是烹飪加工、味道偏重濃厚的食物,它們會導致疾病、損害壽命,這才是你所懷疑的「味」。現在我不吃鹽和醋,並不是真的只吃淡而無味的食物,像是大麥和栗子有鹹味,粳米和山藥有甜味,蔥和韭菜有辛味等等,這些都是有味道的。你認為它們是淡的嗎?能安於平和味道的人,心氣自然收斂,虛火自然下降。而以濃重味道為滿足的人,慾望就會放縱,火氣就會旺盛,這有什麼好懷疑的呢?《黃帝內經》又說:陰氣的產生,根本在於五味。
難道不是指天然的五味嗎?陰氣的五個臟器,受到傷害是因為五味,難道不是指人為調製的五味嗎?聖人為了預防民眾生病,因此制定了飲食規範。一般人肚子餓了就一定要吃飯。那粳米甜而淡的味道,是土壤的德性,屬於陰性的食物,而且是最補養身體的。它最好和蔬菜一起吃,經典裡說要用蔬菜來充飢,是怕人在飢餓時突然吃太多,或是擔心吃過量,導致胃的損傷,所以用蔬菜來幫助增加飽足感,並且能疏通腸胃、容易消化,這都是天地孕育萬物的仁慈。孔子說:肉雖然多,但不能吃過量而超過穀物攝取的氣。
《春秋傳》記載,賓客和主人整天互相拜謝數百次,但只喝三杯酒,是為了避免酒的禍害。這都是聖人教導人們的用意。如果把穀物和肥美的食物一起吃,濃厚的味道得到穀物的幫助,累積久了,難道不會助長體內的虛火而產生毒素嗎?所以吃藥養生的人,如果能完全不吃穀物還可以,如果不是完全不吃穀物卻還想吃藥養生,沒有不被毒害的。《黃帝內經》說,長期下來氣會增加,這是萬物運化的常態;氣增加太久,就會導致短命。那些安於濃重口味的人,實在沒有好好思考這個道理!
又有人問:精氣不足的人,要用有味道的食物來補養,為什麼不說用氣來補養呢?我回答說:味,是陰性的;氣,是陽性的。用陰性的食物來補精氣,是求它的根本。
所以用有味道的食物來補養,像是甘草、白朮、地黃、澤瀉、五味子、天門冬之類,都是味道濃厚的食物。經典說虛弱就要補養,正是這個意思。前面說形體不足的人要用氣來溫養。因為過度勞累所導致的,是氣的虛弱,所以才不足。溫養,就是養護的意思。用溫和的養護,讓氣自然充足,氣足了形體自然就完整了。所以說溫養,不說補養。經典說勞累要溫養,正是這個意思。那些編寫《局方》的人,不了解這個道理,所有虛損的病症,都用溫熱的藥來輔助補藥,把它叫做溫補,這是不能領會經典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