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余論》~ 吃逆論
吃逆論
1. 吃逆論
吃,病氣逆也,氣自臍下直衝,上出於口,而作聲之名也。《書》曰:火炎上。《內經》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東垣謂:火與元氣不兩立。又謂:火,氣之賊也。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且以丁香、柿蒂、竹茹、陳皮等劑治之,未審孰為降火,孰為補虛?人之陰氣,依胃為養。胃土傷損,則木氣侮之矣,此土敗木賊也。
陰為火所乘,不得內守,木挾相火乘之,故直衝清道而上。言胃弱者,陰弱也,虛之甚也。病人見此似為死證,然亦有實者,不可不知,敢陳其說。
趙立道,年近五十,質弱而多怒。七月炎暑,大飢索飯,其家不能急具,因大怒,兩日後得滯下病。口渴,自以冷水調生蜜飲之甚快,滯下亦漸緩,如此者五七日,召予視。脈稍大不數,遂令止蜜水,渴時但令以人參、白朮煎湯調益元散與之,滯下亦漸收。七、八日後,覺倦甚發吃,予知其因下久而陰虛也,令其守前藥。
然滯下尚未止,又以煉蜜飲,如此者三日,吃猶未止。眾皆尤藥之未當,將以薑、附飲之。予曰:補藥無速效,附子非補陰者,服之必死。眾曰:冷水飯多得無寒乎?予曰:炎暑如此,飲涼非寒,勿多疑。待以日數,力到當自止。又四日而吃止,滯下亦安。
又陳擇仁,年近七十,厚味之人也。有久喘病,而作止不常,新秋患滯下,食大減,至五七日後吃作,召予視。脈皆大豁,眾以為難。予曰:形瘦者尚可為,以人參白朮湯下大補丸以補血,至七日而安。
此二人者虛之為也。
又一女子,年逾笄,性躁味厚,暑月因大怒而吃作,每作則舉身跳動,神昏不知人,問之乃知暴病,視其形氣俱實,遂以人參蘆煎湯。飲一碗,大吐頑痰數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人參入手太陰,補陽中之陰者也。蘆則反爾,大瀉太陰之陽。女子暴怒氣上,肝主怒,肺主氣,經曰:怒則氣逆。
氣因怒逆,肝木乘火侮肺,故吃大作而神昏。參蘆喜吐,痰盡氣降而火衰,金氣復位,胃氣得和而解。麻黃髮汗,節能止汗。谷屬金,糠之性熱;麥屬陽,麩之性涼。先儒謂物物具太極,學者其可不觸類而長,引而伸之乎!
白話文:
呃逆(打嗝)這種情況,是體內病氣逆行的表現。氣從肚臍下方直衝而上,從口中發出聲音,這就是所謂的打嗝。《尚書》說:「火向上燃燒。」《黃帝內經》說:「各種氣逆上衝的現象,都屬於火。」東垣(李杲)認為:「火與元氣不能並存。」又說:「火,是氣的敵人。」古時候的醫方都認為打嗝是胃虛造成的,沒有提及火,而且用丁香、柿蒂、竹茹、陳皮等藥物治療,我不知道這些藥物哪些是降火的,哪些是補虛的?
人的陰氣,依靠胃的滋養。胃土受損,木氣就會侵犯它,這就是土壞了,木來盜取。
陰氣被火邪侵犯,不能固守在體內,木氣挾帶著相火,就會直衝向上。說打嗝是胃虛,其實是陰虛,虛損非常嚴重。病人出現這種情況,看起來像是要死的症狀,但也有屬於實證的,不可不知,我來陳述我的見解。
趙立道,年近五十,體質虛弱且容易發怒。七月天氣炎熱,他很餓要求吃飯,家裡無法馬上準備好,因此大怒,兩天後得了痢疾。口渴,自己喝用冷水調的生蜂蜜水,喝得很暢快,痢疾也漸漸緩解,這樣持續了五、七天,請我去看診。脈象稍微大而不太快,我於是叫他停止喝蜂蜜水,口渴時只能喝用人參、白朮煎的湯,加上益元散一起服用,痢疾也漸漸好轉。七、八天後,他感到非常疲倦,開始打嗝,我知道這是因為拉肚子太久導致陰虛了,叫他繼續服用之前的藥。
然而痢疾還沒完全停止,他又喝煉製過的蜂蜜水,這樣持續了三天,打嗝還是沒停。大家都認為藥方不對,想用薑、附子煮湯給他喝。我說:「補藥沒有速效,附子並不是補陰的藥,吃了必死。」大家問:「喝冷水、吃冷飯,難道不會寒冷嗎?」我說:「天氣這麼熱,喝點涼的並不算寒,不要多疑。等過幾天,藥力到了自然會好。」又過了四天,打嗝停止了,痢疾也好了。
另外一個病人陳擇仁,年近七十,平時喜歡吃濃重的食物。有長期的氣喘病,時好時壞,秋天得了痢疾,食慾大減,過了五、七天後開始打嗝,請我去看診。脈象都是大而空虛,大家都認為情況很危險。我說:「形體瘦弱的病人還可以醫治。」用人參白朮湯送服大補丸來補血,過了七天就痊癒了。
這兩個人打嗝,都是因為虛弱導致的。
還有一個女子,年紀剛過成年,性情急躁,喜歡吃濃重的食物,夏天因為大怒而開始打嗝,每次打嗝都會全身跳動,神志昏亂不認人,問了才知道是突然發病的,看她形體氣色都很強盛,於是煎人參蘆給她喝。喝了一碗,就吐出很多頑痰,然後大汗淋漓昏睡,一天就好了。人參進入手太陰肺經,是補陽中的陰的藥物。人參蘆則相反,能大瀉太陰的陽氣。女子因為暴怒,氣向上逆行,肝臟主管怒氣,肺臟主管氣,經書說:「怒則氣逆。」
氣因為發怒而逆行,肝木之氣挾帶火氣侵犯肺,所以打嗝劇烈發作且神志不清。人參蘆能使她嘔吐,痰排盡了,氣就下降,火也衰退,肺氣恢復正常,胃氣調和,病就好了。麻黃可以發汗,也能止汗。穀物屬金,米糠的性質是熱的;麥子屬陽,麥麩的性質是涼的。前人說萬物都具有太極的道理,學習的人,難道不應該觸類旁通,引申推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