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余論》~ 鼓脹論
鼓脹論
1. 鼓脹論
心肺,陽也,居上;肝腎,陰也,居下;脾居中,亦陰也,屬土。經曰: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是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腎肝之陰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為無病之人。
今也七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不節,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轉輸之官失職,胃雖受谷不能運化,故陽自升陰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於斯時也。清濁相混,隧道壅塞,氣化濁血瘀鬱而為熱。熱留而久,氣化成濕,濕熱相生,遂生脹滿。經曰鼓脹是也。以其補雖堅滿,中空無物,有似於鼓。
白話文:
心肺屬陽,位於身體上部;肝腎屬陰,位於身體下部;脾位於中間,也屬陰,屬土。經書記載:食物進入胃,精氣遊走,向上輸送到脾,脾氣散發精氣,向上歸於肺,調控水液,向下輸送到膀胱,水精四處運行,五臟經絡並行。這說明脾具有坤土的靜止之德,同時也具有乾天的健運之能。因此能使心肺的陽氣下降,腎肝的陰氣上升,形成天地交感之泰,這就是健康之人。
現在,七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不節、房勞致虛,脾土的陰氣受傷,轉輸的功能失職,胃雖然接受食物卻不能運化,因此陽氣自行上升,陰氣自行下降,形成天地不交感之否,這就是生病的狀態。清濁混雜,通道阻塞,氣化成濁血瘀積而產生熱。熱氣停留時間長,氣化成濕,濕熱相互滋生,就會產生脹滿。經書記載這叫做鼓脹,因為雖然身體看似飽滿,但內部卻空無一物,如同鼓一般。
其病膠固,難以治療,又名曰蠱。若蟲侵蝕,有蠱之義。驗之治法,理宜補脾,又須養肺金以制木,使脾無賊邪之慮;滋腎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令。卻鹽味以防助邪,斷妄想以保母氣,無有不安。醫不察病起於虛,急於作效,炫能希賞。病者苦於脹急,喜行利藥,以求一時之快,不知寬得一日半日。
其腫愈甚。病邪甚矣,真氣傷矣,去死不遠。古方惟禹餘糧丸,又名石中黃丸,又名紫金丸,制肝補脾殊為切當,亦須隨證,亦須順時加減用之。
白話文:
這種病症就像膠水一樣黏住,很難治療,也稱為蠱。就像蟲子侵蝕一樣,有蠱毒的意思。根據治療方法來看,應該要補脾,還要滋養肺金來克制肝木,讓脾臟免受邪氣侵襲;滋養腎水來克制心火,讓肺臟可以正常運作。要避免食用鹽,防止助長邪氣,要斷絕妄想,保護正氣,這樣就不會出現不安的情況。醫生如果不了解疾病是由於虛弱引起的,急於求成,想要炫耀自己的醫術,獲得獎賞。病人因為腹脹難受,喜歡服用瀉藥,想要獲得一時的快感,卻不知道這樣會讓病情加重,只會得到一兩天的緩解。
腫塊越來越嚴重,病邪入侵得厲害,真氣受損,離死亡不遠了。古方中只有禹餘糧丸,又稱石中黃丸、紫金丸,能夠制肝補脾,非常適合這種情況。但也需要根據具體的病情,以及季節變化,調整藥物加減使用。
余友俞仁叔,儒而醫,連得家難,年五十得此疾,自制禹餘糧丸服之。予診其脈,弦澀而數。曰:此丸新制,鍛鍊之火邪尚存,溫熱之藥太多,宜自加減,不可執方。俞笑曰:今人不及古人,此方不可加減。服之一月,口鼻見血,色骨立而死。
又楊兄,年近五十,性嗜好酒,病瘧半年,患脹病,自察必死,來求治。診其脈弦而澀,重則大,瘧未愈,手足瘦而腹大,如蜘蛛狀。予教以參、術為君,當歸、川芎、芍藥為臣,黃連、陳皮、茯苓、厚朴為佐,生甘草些少作濃湯飲之。一日定三次,彼亦嚴守戒忌。一月後瘧因汗而愈。又半年,小便長而脹愈。中間稍有加減,大意只是補氣行濕。
白話文:
我的朋友俞仁叔,既是儒生又是醫生,連續生了幾個孩子,難得養活,五十歲時得了這病,自己用禹餘糧丸治療。我診了他的脈,弦澀而數。我說:「這丸子是新做的,鍛鍊的火氣還未消散,溫熱的藥材太多,應該自行加減,不能死守方劑。」俞仁叔笑着說:「現在的人比不上古人,這個方劑不可加減。」服藥一個月後,口鼻流血,面色蒼白,瘦骨嶙峋,最終去世了。
另一個朋友楊兄,快五十歲了,平時嗜酒,患瘧疾半年,還患上了腹脹病,自知必死無疑,來求我醫治。我診了他的脈,弦而澀,重則大,瘧疾尚未痊癒,手腳瘦弱而腹部腫大,像蜘蛛一樣。我教他用人參、黃芪為主藥,當歸、川芎、芍藥為輔藥,黃連、陳皮、茯苓、厚朴為佐藥,生甘草少許,用濃湯煎服。每天定三次,他也嚴格遵守忌口。一個月後,瘧疾因出汗而痊癒。又過了半年,小便量增多,腹脹也好了。中間略有加減,總體原則是補氣行濕。
又陳氏年四十餘,性嗜酒,大便時見血,於春間患脹,色黑而腹大,其形如鬼。診其脈數而澀,重似弱。予以四物湯加黃連、黃芩、木通、白朮、陳皮、厚朴、生甘草,作湯與之,近一年而安。
一補氣,一補血,余藥大率相出入,皆獲安以保天壽。或曰:氣無補法,何子補氣而獲安,果有說以通之乎?予曰:氣無補法,世俗之言也。以氣之為病,痞悶壅塞似難於補,恐增病勢。不思正氣虛者不能運行,邪滯所著而不出,所以為病。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成病。
白話文:
陳先生四十多歲,愛喝酒,大便時會流血,春天時患腹部脹痛,面色黑沉,肚子很大,看起來像鬼一樣。診脈發現脈搏跳得快且澀,沉重又虛弱。我給他開了四物湯,加了黃連、黃芩、木通、白朮、陳皮、厚朴、生甘草,熬成湯藥給他服用。服用將近一年後,他病就好了。
我給他用的藥,有些補氣,有些補血,其他藥物都是根據病情加減的,結果都讓他恢復健康,保住了性命。有人說:氣不能補,你怎麼說補氣能治好他?你有什麼道理可以解釋嗎?我說:氣不能補,這是世俗的說法。氣虛所引起的疾病,表現為痞悶、阻塞,看起來很難補,反而可能加重病情。但是,我們要思考,正氣虛弱就無法運作,邪氣就會停留在體內,無法排出,從而導致疾病。經書上說:身體強壯的人,氣血運行就會好轉,身體虛弱的人,邪氣就會停留在體內,形成疾病。
苟或氣怯不用補法,氣何由行?或曰:子之藥,審則審矣,何效之遲也?病者久在床枕,必將厭子之迂而求速者矣。予曰:此病之起,或三五年,或十餘年,根深矣,勢篤矣,欲求速效,自求禍耳!知王道者能治此病也。或曰:脹病將終不可與利藥耶?予曰:灼知其不因於虛,受病亦淺,脾胃尚壯,積滯不痼,而又有可下之證,亦宜略與疏導。若授張子和浚川散、禹功丸為例行速攻之策,實所不敢。
白話文:
如果病人氣虛,不應該用補益的方法,氣怎麼可能運行呢?
有人說:「您的藥方雖然精確,但為什麼見效這麼慢呢?病人已經長期臥床,一定會厭倦您的迂迴做法,而追求速效的療法。」
我說:「這種病的起因,有的已經三五年,有的甚至十多年,病根很深,病情很嚴重,如果想快速見效,只會自找麻煩!真正懂得治病之道的人,才能治好這種病。」
有人說:「脹滿的病,是不是就不能用利水藥呢?」
我說:「如果病人不是因為虛弱引起的脹滿,而且病程較短,脾胃功能還不錯,積滯不深,並且有可以瀉下的症狀,也可以稍微用一些瀉藥來疏導。但是,像張子和的浚川散、禹功丸這種快速攻伐的藥方,我實在不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