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格致余論》~ 鼓脹論

回本書目錄

鼓脹論

1. 鼓脹論

心肺,陽也,居上;肝腎,陰也,居下;脾居中,亦陰也,屬土。經曰: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是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腎肝之陰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為無病之人。

今也七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不節,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轉輸之官失職,胃雖受谷不能運化,故陽自升陰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於斯時也。清濁相混,隧道壅塞,氣化濁血瘀鬱而為熱。熱留而久,氣化成濕,濕熱相生,遂生脹滿。經曰鼓脹是也。以其補雖堅滿,中空無物,有似於鼓。

其病膠固,難以治療,又名曰蠱。若蟲侵蝕,有蠱之義。驗之治法,理宜補脾,又須養肺金以制木,使脾無賊邪之慮;滋腎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令。卻鹽味以防助邪,斷妄想以保母氣,無有不安。醫不察病起於虛,急於作效,炫能希賞。病者苦於脹急,喜行利藥,以求一時之快,不知寬得一日半日。

其腫愈甚。病邪甚矣,真氣傷矣,去死不遠。古方惟禹餘糧丸,又名石中黃丸,又名紫金丸,制肝補脾殊為切當,亦須隨證,亦須順時加減用之。

余友俞仁叔,儒而醫,連得家難,年五十得此疾,自制禹餘糧丸服之。予診其脈,弦澀而數。曰:此丸新制,鍛鍊之火邪尚存,溫熱之藥太多,宜自加減,不可執方。俞笑曰:今人不及古人,此方不可加減。服之一月,口鼻見血,色骨立而死。

又楊兄,年近五十,性嗜好酒,病瘧半年,患脹病,自察必死,來求治。診其脈弦而澀,重則大,瘧未愈,手足瘦而腹大,如蜘蛛狀。予教以參、術為君,當歸、川芎、芍藥為臣,黃連、陳皮、茯苓、厚朴為佐,生甘草些少作濃湯飲之。一日定三次,彼亦嚴守戒忌。一月後瘧因汗而愈。又半年,小便長而脹愈。中間稍有加減,大意只是補氣行濕。

又陳氏年四十餘,性嗜酒,大便時見血,於春間患脹,色黑而腹大,其形如鬼。診其脈數而澀,重似弱。予以四物湯加黃連、黃芩、木通、白朮、陳皮、厚朴、生甘草,作湯與之,近一年而安。

一補氣,一補血,余藥大率相出入,皆獲安以保天壽。或曰:氣無補法,何子補氣而獲安,果有說以通之乎?予曰:氣無補法,世俗之言也。以氣之為病,痞悶壅塞似難於補,恐增病勢。不思正氣虛者不能運行,邪滯所著而不出,所以為病。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成病。

苟或氣怯不用補法,氣何由行?或曰:子之藥,審則審矣,何效之遲也?病者久在床枕,必將厭子之迂而求速者矣。予曰:此病之起,或三五年,或十餘年,根深矣,勢篤矣,欲求速效,自求禍耳!知王道者能治此病也。或曰:脹病將終不可與利藥耶?予曰:灼知其不因於虛,受病亦淺,脾胃尚壯,積滯不痼,而又有可下之證,亦宜略與疏導。若授張子和浚川散、禹功丸為例行速攻之策,實所不敢。

白話文:

心臟和肺,屬陽,位於上方;肝臟和腎臟,屬陰,位於下方;脾臟居中,也屬陰,屬於土。經典說:飲食進入胃,經過消化吸收後產生的精氣,向上輸送到脾臟,脾臟將精微物質散布,向上歸於肺臟,肺臟負責疏通調節體內的水道,再將水液向下輸送到膀胱,水液精華由此散布全身,五臟六腑的經脈也因此得以運行。因此,脾臟具有如同大地般寧靜的特性,同時也具有像天一樣健運的功能,所以能夠使心肺的陽氣下降,肝腎的陰氣上升,形成天地交泰的健康狀態,這就是沒有生病的人。

現在,由於情緒上的內傷,或者外感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飲食沒有節制,或者因為過度勞累損傷身體,導致脾土的陰氣受損,脾臟的運化功能失常,胃雖然接受了食物,卻無法消化吸收,所以陽氣自顧自上升,陰氣自顧自下降,形成天地不交泰的病態,在這個時候,清濁不分,氣機阻塞,氣化受阻導致濁血瘀積而產生熱。熱邪停留過久,氣化會轉變成濕氣,濕熱互相結合,就會產生腹部脹滿。經典上稱之為鼓脹,是因為這種病症外觀看起來腹部脹大堅硬,但內部卻空虛無物,很像鼓的緣故。

這種疾病病根深固,難以治療,也稱為「蠱」。因為像被蟲子侵蝕一樣,有蠱毒的含義。從治療方法來看,應該要補益脾氣,也要養肺金來抑制肝木,讓脾臟沒有被邪氣侵擾的隱患;滋養腎水來抑制心火,讓肺臟能夠保持清肅的功能。還要減少鹽的攝取,以防止助長邪氣,斷絕胡思亂想,來保護身體的根本元氣,這樣才能平安無事。但醫生如果不了解疾病是因虛而起,急著想要看到效果,誇耀自己的能力,想要得到獎賞。病人因為腹脹難受,喜歡服用瀉藥,想要獲得一時的舒適,卻不知道短暫的舒適會導致病情加重,腫脹更加嚴重,病邪更加強盛,正氣更加虛弱,離死亡就不遠了。古方的禹餘糧丸,又名石中黃丸,也叫紫金丸,可以調理肝臟,補益脾臟,非常適合這種病症,但也要根據具體情況,配合時令來加減使用。

我的朋友俞仁叔,是一位儒醫,因為家中連續遭遇不幸,五十歲的時候得了這種病,自己製作禹餘糧丸服用。我診斷他的脈象,發現弦澀而數。我說:「這種藥丸是新製的,鍛鍊藥材的火邪還存在,溫熱的藥物太多了,應該要自己加減藥物,不能固守原方。」俞仁叔笑著說:「現在的人比不上古人,這個方子不能隨意加減。」服藥一個月,就出現口鼻流血,身體消瘦而死。

另外,楊兄,年近五十歲,喜歡喝酒,患瘧疾半年,又得了腹脹的病症,自知必死無疑,來找我治療。我診斷他的脈象弦而澀,重按則有力量,瘧疾還沒好,手腳消瘦,腹部卻脹大如蜘蛛。我教他以人參、白朮為君藥,當歸、川芎、芍藥為臣藥,黃連、陳皮、茯苓、厚朴為佐藥,少許生甘草,煎成濃湯飲用,一天喝三次,他也嚴格遵守禁忌。一個月後,因為發汗,瘧疾痊癒。又過了半年,小便正常,腹脹也好了。中間有稍加調整藥物,大體上是補氣行濕的原則。

還有陳先生,年四十多歲,喜歡喝酒,大便時常出血,春天時得了腹脹,臉色發黑,腹部脹大,形狀像鬼。我診斷他的脈象數而澀,重按則虛弱。我用四物湯加黃連、黃芩、木通、白朮、陳皮、厚朴、生甘草,煎成湯藥給他服用,將近一年後痊癒。

一個是補氣,一個是補血,其他藥物大同小異,都獲得了康復,得以保全壽命。有人說:「氣沒有補的法則,你怎麼能補氣而得到康復,能說說其中的道理嗎?」我說:「氣沒有補的法則,是世俗的說法。因為氣病,常常是胸悶阻塞,好像很難補,怕會加重病情。卻沒想到正氣虛弱,就不能運行,邪氣阻滯而無法排出,所以才會生病。經典說:身體強壯的人,氣血運行就會痊癒;身體虛弱的人,邪氣就會停留在體內而形成疾病。如果氣虛不用補益的方法,氣怎麼能夠運行呢?有人說:你的藥方,的確很精確,為什麼效果來得這麼慢?病人長期臥病在床,一定會厭煩你的迂迴,而追求快速見效的方法。」我說:「這種疾病的產生,有的三五年,有的十多年,病根已經很深,病勢已經很重,想要快速見效,是自找禍患!了解循序漸進道理的人,才能治療這種病。」有人說:「腹脹的疾病快要終結時,不能用瀉藥嗎?」我說:「如果明確知道不是因為虛弱引起的,而且受病不深,脾胃還很強壯,積滯不頑固,而且有可以使用瀉藥的症狀,也可以適當用些疏導的方法。如果像張子和那樣,使用浚川散、禹功丸之類,當作常規的速攻方法,我是不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