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格致余論》~ 治病先觀形色然後察脈問證論

回本書目錄

治病先觀形色然後察脈問證論

1. 治病先觀形色然後察脈問證論

經曰:診脈之道,觀人勇怯,肌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凡人之形,長不及短,大不及小,肥不及瘦。人之色,白不及黑,嫩不及蒼,薄不及厚。而況肥人濕多,瘦人火多,白者肺氣虛,黑者腎氣足。形色既殊,臟腑亦異。外證雖同,治法迥別。所以肥人貴脈浮,瘦人貴脈沉,躁人疑脈緩,緩人疑脈躁,以其不可一概觀也。試陳一二,可以例推。

東陽陳兄,露筋,體稍長。患體虛而勞,頭痛,甚至有訣別之言。余察其脈弦而大帶數,以人參、白朮為君,川芎、陳皮為佐,至五、六日未減,眾皆訝之,以藥之不對也。余曰:藥力有次第矣,更少俟一二宿,當自安。忽其季來問:何不少加黃耆?予笑不答。又經一宿,忽自言病頓愈。

予脈之,覺指下稍盛。又半日,病者言膈上滿,不覺飢,視其腹紋已隱矣。予曰:夜來藥中,莫加黃耆否?曰:然。止與三帖。遂速與二陳湯加厚朴、枳殼、黃連,以瀉其衛,三帖而安。

又浦江義門鄭兄,年二十餘,秋間大發熱,口渴,妄言妄見,病似邪鬼。七、八日後,召我治。脈之兩手,洪數而實,視其形肥,面赤帶白,卻喜露筋,脈本不實,涼藥所致。此因勞倦成病,與溫補藥自安。曰:柴胡七、八帖矣。以黃耆附子湯,冷與之飲。三帖後,困倦鼾睡,微汗而解,脈亦稍軟。繼以黃耆白朮湯,至十日,脈漸收斂而小,又與,半月而安。

夫黃耆補氣藥也。此兩人者,一則氣虛,一則氣實,便有宜不宜存焉,可不審乎!

白話文:

標題:治病要先觀察外形氣色,然後診脈問症來判斷

經書上說:診脈的方法,要觀察人的體態是勇健還是怯懦,肌肉皮膚的情況,才能了解他的真實狀況,作為診斷的依據。一般來說,人的外形,過長不如偏短,過大不如偏小,肥胖不如偏瘦;人的氣色,過白不如偏黑,過嫩不如偏蒼老,過薄不如偏厚。何況肥胖的人多半體內濕氣重,瘦的人多半體內火氣旺,膚色白的人通常肺氣虛弱,膚色黑的人通常腎氣充足。外形氣色既然不同,臟腑的狀況也會不一樣。即使外在的症狀相同,治療方法也會截然不同。所以,肥胖的人脈象宜浮,瘦的人脈象宜沉,容易躁動的人脈象反宜緩,體質虛弱的人脈象反宜躁,不能一概而論。我試著舉一兩個例子,讓大家可以由此類推。

東陽的陳先生,是個筋脈外露、身材稍微修長的人。他患有身體虛弱且過度勞累的毛病,經常頭痛,甚至說出要訣別的話。我診斷他的脈象,發現弦而大,帶有數的脈象,於是開人參、白朮作為主藥,川芎、陳皮作為輔藥。吃了五六天,病情沒有減輕,大家都覺得很奇怪,認為藥方不對症。我說:藥效發揮需要時間,再等一兩天,自然會好。過了一天,他的兒子來問:是不是應該稍微加點黃耆?我笑而不答。又過了一晚,他突然說病完全好了。

我為他把脈,感覺脈象稍強。又過了半天,病人說胸膈脹滿,不覺得餓,看他的腹部,妊娠紋已經不明顯了。我問:昨晚的藥中,是不是加了黃耆?他說:是的。我只開了三帖藥給他。接著,我趕緊開了二陳湯加上厚朴、枳殼、黃連,來宣洩他體內的邪氣,吃了三帖藥就康復了。

還有浦江義門的鄭先生,二十多歲,秋天時突然高燒,口渴,胡言亂語,好像被鬼附身一樣。過了七八天,才請我去看診。我把他的脈,兩手都是洪數而實的脈象,看他體型肥胖,臉色紅中帶白,卻喜歡筋脈外露,脈象本來不應該是實脈,這是涼藥造成的。這是因為過度勞累而生病,應該用溫補藥來治療。有人說:已經吃了七八帖的柴胡劑了。我開了黃耆附子湯,冷飲給他喝。喝了三帖後,他感到疲倦想睡,微微出汗後病就好了,脈象也稍微緩和。接著又開了黃耆白朮湯,吃了十天,脈象逐漸收斂變小,再繼續服用,半個月就痊癒了。

黃耆是補氣的藥。這兩個人,一個是氣虛,一個是氣實,就有適合與不適合的區別,怎能不仔細審慎判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