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余論》~ 夏月伏陰在內論
夏月伏陰在內論
1. 夏月伏陰在內論
天地以一元之氣,化生萬物。根於中者,曰神機;根於外者,曰氣血。萬物同此一氣,人靈於物,形與天地參而為三者,以其得氣之正而通也。故氣升亦升,氣浮亦浮,氣降亦降,氣沉亦沉。人與天地同一橐籥。子月一陽生,陽初動也;寅月三陽生,陽初出於地也。此氣之升也。
巳月六陽生,陽盡出於上矣。此氣之浮也。人之腹屬地氣,於此時浮於肌表,散於皮毛,腹中虛矣。經曰;夏月經滿,地氣溢滿,入經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氣在肌肉,所以表實。表實者,里必虛。世言夏月伏陰在內,此陰字有虛之義。若作陰冷看,其誤甚矣。
或曰:以手捫腹,明知其冷,非冷而何?前人治暑病,有玉龍丸、大順散、桂苓丸、單煮良薑與縮脾飲用草果等,皆行溫熱之劑,何吾子不思之甚也?予曰:春夏養陽,王太僕謂春食涼,夏食寒,所以養陽也。其意可見矣!若夫涼臺水館,大扇風車,陰水寒泉,果冰雪涼之傷,自內及外,不用溫熱,病何由安?詳玩其意,實非為內伏陰而用之也。前哲又謂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則逆之。
若於夏月火令之時,妄投溫熱,寧免實實虛虛之患乎?或曰:巳月純陽,於理或通,五月一陰、六月二陰,非陰冷而何?予曰:此陰之初動於地下也。四陽浮於地上,燔灼焚燎,流金爍石,何陰冷之有?孫真人制生脈散,令人夏月服之,非虛而何?
白話文:
天地以同一個元氣,化生萬物。這元氣在內部的根本,稱為神機;在外部的根本,稱為氣血。萬物都來自於這同一個元氣,而人類比其他生物更為靈性,形體與天地並列而為三者,是因為人類稟受天地之氣的純正而能通達。所以氣向上升,人體的氣也向上升;氣向外浮散,人體的氣也向外浮散;氣向下沉降,人體的氣也向下沉降;氣向內沉潛,人體的氣也向內沉潛。人體和天地就像同一個風箱。在子月,一陽初生,陽氣開始萌動;在寅月,三陽初生,陽氣開始從地面升起。這是氣的上升。
在巳月,六陽俱生,陽氣完全散發到上方。這是氣的浮散。人的腹部屬於地氣,在這時候也浮散到肌膚表面,散佈於皮毛,因此腹中顯得空虛。經典說:夏季時經脈氣血充盛,地氣充溢,進入經絡而滋養血脈,使皮膚充實。在長夏時,氣主要在肌肉,所以體表顯得充實。體表充實,體內必然空虛。世俗所說的夏季有陰氣潛伏在體內,這個陰字指的是虛的意思。如果把它當作陰冷來理解,那就大錯特錯了。
有人會說:用手去摸腹部,明明感覺冰涼,不是冷是什麼?前人治療暑病,有玉龍丸、大順散、桂苓丸,還有單獨煮良薑,以及配有草果的縮脾飲等,這些都是使用溫熱的藥劑,你為什麼不多加思考呢?我說:春夏要養陽,王太僕說春天要吃涼性食物,夏天要吃寒性食物,都是為了養護陽氣。其中的道理是很明顯的!如果經常待在涼臺水榭,使用大風扇,飲用冰水冷泉,吃冰冷的瓜果,受到寒涼的傷害,從內到外,如果不使用溫熱的藥物,病又怎麼會好呢?仔細玩味其中的含義,這些溫熱藥劑並不是為了治療體內潛伏的陰氣而使用的。前人又說:升降浮沉要順應它,寒熱溫涼要避免它。
如果在夏天火氣旺盛的時候,妄用溫熱的藥物,難道不會造成實證更實、虛證更虛的禍患嗎?有人會說:巳月是純陽,在道理上或許說得通,但是五月有一陰產生,六月有二陰產生,難道不是陰冷嗎?我說:這是陰氣開始在地下萌動啊。四陽在地面上浮動,像火一樣燃燒,可以融化金屬和石頭,哪裡有陰冷的現象呢?孫真人製作生脈散,讓人們在夏天服用,不就是因為身體虛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