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余論》~ 夏月伏陰在內論
夏月伏陰在內論
1. 夏月伏陰在內論
天地以一元之氣,化生萬物。根於中者,曰神機;根於外者,曰氣血。萬物同此一氣,人靈於物,形與天地參而為三者,以其得氣之正而通也。故氣升亦升,氣浮亦浮,氣降亦降,氣沉亦沉。人與天地同一橐籥。子月一陽生,陽初動也;寅月三陽生,陽初出於地也。此氣之升也。
巳月六陽生,陽盡出於上矣。此氣之浮也。人之腹屬地氣,於此時浮於肌表,散於皮毛,腹中虛矣。經曰;夏月經滿,地氣溢滿,入經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氣在肌肉,所以表實。表實者,里必虛。世言夏月伏陰在內,此陰字有虛之義。若作陰冷看,其誤甚矣。
或曰:以手捫腹,明知其冷,非冷而何?前人治暑病,有玉龍丸、大順散、桂苓丸、單煮良薑與縮脾飲用草果等,皆行溫熱之劑,何吾子不思之甚也?予曰:春夏養陽,王太僕謂春食涼,夏食寒,所以養陽也。其意可見矣!若夫涼臺水館,大扇風車,陰水寒泉,果冰雪涼之傷,自內及外,不用溫熱,病何由安?詳玩其意,實非為內伏陰而用之也。前哲又謂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則逆之。
白話文:
天地間有一種元氣,孕育出萬物。這元氣在人體內稱為神機,在人體外則稱為氣血。所有生物都共用這股元氣,而人比其他生物更靈慧,人的形體與天地相參,構成三者一體。人體之所以能順暢運作,是因為能得到元氣的正氣。所以,氣上升則人體也上升,氣浮則人體也浮,氣下降則人體也下降,氣沉則人體也沉。人體就像天地一樣,有吸納吐納的功能。
正月是一陽生,陽氣開始萌動;二月是三陽生,陽氣開始從地底冒出來。這是氣上升的階段。
五月是六陽生,陽氣完全升到最高點。這是氣浮的階段。人體的腹部屬地氣,此時腹部氣浮於肌表,散於皮毛,所以腹部會感覺空虛。古籍記載:「夏月經滿,地氣溢滿,入經絡受血,皮膚充實。」也就是說,夏天的氣進入肌肉,所以皮膚表面充實,而內部則虛弱。世俗說夏月伏陰在內,這裏的「陰」字指的是虛弱,不是指寒冷。
有人會說:「用手摸腹部,明明感覺很冷,怎麼不是冷?」古人治療暑病,有玉龍丸、大順散、桂苓丸,還有單煮良薑和縮脾飲配草果等,這些都是溫熱的藥物,怎麼你能說不是冷呢?我說:春夏養陽,王太僕說春季吃涼,夏季吃寒,這樣才能養陽。他的意思很明顯。如果只是為了消暑,就用涼亭、水館、大扇、風車、陰水、寒泉、水果冰雪等,這樣由內而外地寒涼,不用溫熱,病怎麼會好呢?仔細想想,這些方法並不是為了治療內伏陰而用的。
古人還說,升降浮沉是順應自然,寒熱溫涼則違背自然。
若於夏月火令之時,妄投溫熱,寧免實實虛虛之患乎?或曰:巳月純陽,於理或通,五月一陰、六月二陰,非陰冷而何?予曰:此陰之初動於地下也。四陽浮於地上,燔灼焚燎,流金爍石,何陰冷之有?孫真人制生脈散,令人夏月服之,非虛而何?
白話文:
若是在夏季火氣旺盛的時候,不慎服用溫熱的藥物,難道能夠避免實證和虛證的危害嗎?
有人可能會說:巳月(農曆六月)陽氣最盛,用溫熱的藥物也許可以通達。但五月(農曆五月)開始有陰氣,六月(農曆六月)陰氣更重,不是應該用陰寒的藥物嗎?
我說:這只是陰氣開始在地下萌發而已。四陽氣(指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陽氣)浮於地上,炙熱焚燒,如同熔金化石,哪裡還有陰寒呢?
孫真人所制定的生脈散,讓人在夏季服用,難道不是因為虛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