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格致余論》~ 惡寒非寒病惡熱非熱病論

回本書目錄

惡寒非寒病惡熱非熱病論

1. 惡寒非寒病惡熱非熱病論

經曰:惡寒戰慄,皆屬於熱。又曰:禁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惡寒者,雖當炎月,若遇風霜,重綿在身,自覺凜凜。戰慄、禁慄,動搖之貌。如喪神守,惡寒之甚。《原病式》曰:病熱甚而反覺自冷,此為病熱,實非寒也。或曰:往往見有得熱藥而少愈者何也?予曰:病熱之人,其氣炎上,郁為痰飲,抑遏清道,陰氣不升,病熱尤甚。積痰得熱,亦為暫退,熱勢助邪,其病益深。

或曰:寒熱如此,誰敢以寒涼與之,非殺之而何?予曰:古人遇戰慄之證,有以大承氣下燥糞而愈者;惡寒戰慄,明是熱證,但有虛實之分耳。經曰:陰虛則發熱。夫陽在外,為陰之衛;陰在內,為陽之守。精神外馳,嗜欲無節,陰氣耗散,陽無所附,遂致浮散於肌表之間而惡熱也。

白話文:

經典著作中記載:畏寒發抖,都屬於熱症。另外還說:禁不住顫抖,好像丟了魂魄一樣,也屬於火症。畏寒的人,即使是在炎炎夏日,只要遇到風霜,也會覺得寒冷,綿綿不斷,自己感覺到寒氣逼人。戰慄、禁慄,都是指身體顫抖的樣子。就像丟了魂魄一樣,是畏寒的極度表現。《原病式》中說:病情熱烈卻反而感覺到自己寒冷,這是因為病熱,實際上並非寒冷。

有人問:經常見到用熱藥反而好轉的人,這是為什麼呢?我說:患病熱的人,他的氣血上炎,積聚成痰飲,壓抑阻礙清氣通道,陰氣不能上升,病熱更加嚴重。積聚的痰飲遇到熱藥,也會暫時退去,但熱勢助長邪氣,病情會更加嚴重。

有人問:寒熱如此,誰敢用寒涼藥治療,不是要殺死病人嗎?我說:古代醫家遇到顫抖的症狀,有人用大承氣湯瀉去燥糞而治癒。畏寒發抖,明顯是熱症,只是有虛實之分而已。經典著作中記載:陰虛就會發熱。陽氣在外面,是陰氣的護衛;陰氣在內,是陽氣的守護。精神外散,貪圖享樂沒有節制,陰氣耗散,陽氣無所依附,就會導致陽氣浮散在肌膚表面而畏寒。

實非有熱,當作陰虛治之,而用補養之法可也。

或曰:惡寒非寒,宜用寒藥,惡熱非熱,宜用補藥,甚駭耳目,明示我之法可乎?予曰:進士周本道,年逾三十,得惡寒病,服附子數日而病甚,求予治。診其脈弦而似緩,予以江茶入薑汁、香油些少,吐痰一升許,減綿大半,周甚喜。予曰:未也,燥熱已多,血傷亦深,須淡食以養胃,內觀以養神,則水可生而火可降。

彼勇於仕進,一切務外,不守禁忌。予曰:若多與補血,涼熱亦可稍安。內外不靜,腎水不生,附毒必發。病安後,官於婺城,巡夜冒寒,非附子不可療,而性怕生薑,只得以豬腰子作片,煮附子,與三帖而安。予曰:可急歸。知其附毒易發。彼以為迂。半年後,果發背而死。

白話文:

其實並沒有真正的發熱,應該把它當成陰虛來治療,用補養的方法就可以了。

有人可能會說:怕冷不一定是寒症,應該用寒藥;怕熱不一定是熱症,應該用補藥。這些說法聽起來很奇怪,你能明確地說明你的治療方法嗎?我說:進士周本道,三十多歲,得了怕冷的病,服用附子幾天病情反而加重,來找我治療。我診脈發現他的脈象弦而似緩,就用江茶加入薑汁和少許香油,他吐出一升多的痰,病情減輕了一大半,周本道很高兴。我說:還沒有完全好,燥熱很多,血氣受损也很严重,需要清淡飲食來養胃,內心平静來養神,这样才能滋生陰氣,降服阳火。

他志得意滿,一心向外,不注意禁忌。我說:如果多給他補血,涼熱的症狀也能暫時緩解。但內外不靜,腎水不生,附子毒性就會發作。病好後,他在婺城做官,巡夜時冒著寒冷,非附子不可治療,但他天生怕生薑,只好用豬腰子切片,煮附子,給他吃了三帖才好。我說:應該趕緊回家,我知道他容易發附子毒。他不以為然,半年後,果然背部腫痛而死。

又司丞叔,平生腳自踝以下常覺熱,冬不可加綿於上,常自言曰:我稟質壯,不怕冷。予曰:此足三陰之虛,宜早斷欲事,以補養陰血,庶乎可免。笑而不答,年方五十,患痿半年而死。

觀此二人治法,蓋可知矣。或曰:傷寒病惡寒、惡熱者,亦是虛耶?予曰:若病傷寒者,自外入內,先賢論之詳矣。

白話文:

又司丞叔,一生以來,從腳踝以下總是覺得熱,冬天時不能多穿衣服,他經常自說:我的身體壯實,不怕冷。我告訴他:這是因為足三陰的氣血虛弱,應該要盡早節制慾望,補充養陰血,這樣或許可以避免更嚴重的情況。他笑了笑,沒有回答。他當時五十大幾歲,患病萎縮半年後去世。

從這兩個人的治療方法來看,我們可以知道一些道理。有人問:傷寒病有畏寒、畏熱的症狀,也是因為虛弱嗎?我回答:如果是傷寒病,是由外而內的影響,前人的論述已經很詳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