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格致余論》~ 惡寒非寒病惡熱非熱病論

回本書目錄

惡寒非寒病惡熱非熱病論

1. 惡寒非寒病惡熱非熱病論

經曰:惡寒戰慄,皆屬於熱。又曰:禁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惡寒者,雖當炎月,若遇風霜,重綿在身,自覺凜凜。戰慄、禁慄,動搖之貌。如喪神守,惡寒之甚。《原病式》曰:病熱甚而反覺自冷,此為病熱,實非寒也。或曰:往往見有得熱藥而少愈者何也?予曰:病熱之人,其氣炎上,郁為痰飲,抑遏清道,陰氣不升,病熱尤甚。積痰得熱,亦為暫退,熱勢助邪,其病益深。

或曰:寒熱如此,誰敢以寒涼與之,非殺之而何?予曰:古人遇戰慄之證,有以大承氣下燥糞而愈者;惡寒戰慄,明是熱證,但有虛實之分耳。經曰:陰虛則發熱。夫陽在外,為陰之衛;陰在內,為陽之守。精神外馳,嗜欲無節,陰氣耗散,陽無所附,遂致浮散於肌表之間而惡熱也。

實非有熱,當作陰虛治之,而用補養之法可也。

或曰:惡寒非寒,宜用寒藥,惡熱非熱,宜用補藥,甚駭耳目,明示我之法可乎?予曰:進士周本道,年逾三十,得惡寒病,服附子數日而病甚,求予治。診其脈弦而似緩,予以江茶入薑汁、香油些少,吐痰一升許,減綿大半,周甚喜。予曰:未也,燥熱已多,血傷亦深,須淡食以養胃,內觀以養神,則水可生而火可降。

彼勇於仕進,一切務外,不守禁忌。予曰:若多與補血,涼熱亦可稍安。內外不靜,腎水不生,附毒必發。病安後,官於婺城,巡夜冒寒,非附子不可療,而性怕生薑,只得以豬腰子作片,煮附子,與三帖而安。予曰:可急歸。知其附毒易發。彼以為迂。半年後,果發背而死。

又司丞叔,平生腳自踝以下常覺熱,冬不可加綿於上,常自言曰:我稟質壯,不怕冷。予曰:此足三陰之虛,宜早斷欲事,以補養陰血,庶乎可免。笑而不答,年方五十,患痿半年而死。

觀此二人治法,蓋可知矣。或曰:傷寒病惡寒、惡熱者,亦是虛耶?予曰:若病傷寒者,自外入內,先賢論之詳矣。

白話文:

惡寒不是寒病,惡熱也不是熱病

醫書上說:「發冷顫抖,都是因為體內有熱。」又說:「身體發抖、精神恍惚,都屬於火氣旺盛。」所謂的「惡寒」,即使在炎熱的夏天,只要遇到風吹或寒冷,即使身上穿著厚厚的棉衣,還是會覺得非常寒冷。顫抖和發抖,都是身體搖晃的樣子。就像失去魂魄一樣,是惡寒非常嚴重的表現。《原病式》說:「發高燒反而覺得身體發冷,這其實是體內有熱,並不是真的寒冷。」

有人問:「為什麼有的人吃了熱性的藥反而會稍微好一點呢?」我說:「體內有熱的人,體內的氣向上升,鬱積成痰飲,阻塞了清氣上升的通道,導致陰氣無法上升,體內的熱就更加嚴重。痰積聚時遇到熱,也會暫時退去,但熱勢助長邪氣,病情會更加嚴重。」

有人問:「既然寒熱如此複雜,誰敢用寒涼的藥物治療呢?這樣不是會害死人嗎?」我說:「古人遇到發冷顫抖的病症,有使用大承氣湯攻下乾燥的糞便而痊癒的例子;惡寒顫抖,明顯是體內有熱的表現,只是有虛實之分而已。《黃帝內經》說:『陰氣虛弱就會發熱。』陽氣在體外,是陰氣的衛士;陰氣在體內,是陽氣的守護。如果精神向外散逸,慾望沒有節制,陰氣就會耗散,陽氣失去依附,就會浮散在肌膚表面而感到發熱。」

這其實不是體內有熱,應該用治療陰虛的方法,使用補養陰氣的方法就可以了。

有人問:「惡寒不是寒,反而要用寒涼的藥物;惡熱不是熱,反而要用補藥,這實在太讓人驚訝了!可以明確告訴我你的治療方法嗎?」我說:「進士周本道,三十多歲的時候得了惡寒的病,吃了幾天附子(一種熱性藥材)病情反而加重,來找我治療。我診斷他的脈象弦而略緩,就用江茶加入薑汁、少許香油,讓他吐出約一升的痰,脫去大半的棉衣,周本道非常高興。我說:『還沒好,燥熱已經很多,氣血也損傷很深,需要吃清淡的食物來養胃,內心平靜來養神,這樣水可以生出來,火可以降下去。』

他急於升官,一切都向外求,不遵守禁忌。我說:『如果多用補血的藥物,寒熱或許可以稍微安穩一些。但內心和外在都不平靜,腎水就無法產生,附子的毒性一定會發作。』他病好之後,到婺城做官,夜晚巡視時受寒,必須用附子才能治療,但他又害怕生薑,只好用豬腰子切片,煮附子給他吃,吃了三帖病才好。我說:『你應該趕快回家。』因為我知道他的附子毒很容易發作。但他認為我說的太誇張。半年後,果然背部發瘡而死。

還有司丞叔,平時腳踝以下經常感到發熱,冬天也不能在腳上加蓋棉被,他常說:『我身體強壯,不怕冷。』我說:『這是足三陰經脈虛弱的表現,應該早點斷絕慾望,補養陰血,或許可以避免。』他笑而不答,五十歲的時候,患上肌肉萎縮,半年就死了。

觀察這兩個人的治療方法,大概就可以了解了。有人問:『傷寒病也會出現惡寒、惡熱的症狀,這也是虛證嗎?』我說:『如果是患上傷寒,那是從外而入的,前人已經討論得很詳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