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集

清代醫家心禪僧所著的《一得集》,是一部兼具醫論與醫案的著作,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刊刻行世。全書共分三卷,卷一為醫論十七條,卷二、三則收錄內科雜病醫案。此書不僅是心禪僧個人醫學體會與臨床經驗的總結,更體現了他對當時醫界的深刻反思與獨到見解,在晚清時期眾多醫學著作中佔有一席之地。

《一得集》的作者心禪僧,其生平雖難詳考,但從書中自序及友人序言中可見其一斑。他並非傳統意義上的「世醫」,而是隱身於佛門的方外之人。儘管如此,他對醫道的鑽研卻極為精深,如序者所言,他「精研軒岐之書」,對漢、魏、唐、宋、元、明乃至國初諸大家之學問無不「殫精竭神,選擇精粹」。他博覽群書,親手抄錄古今名醫醫案數十百本,並綴以評語,可謂下足了勤學苦讀的工夫。這種「食古而化,不拘拘於古法」的精神,使他能夠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臨證特色。

心禪僧的學醫動機,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並非源自「家傳秘訣」,而是基於「宿因前定」與「滿腔悲憫」。他遊歷各地,在寧波、杭州等地行醫,得到廣泛認可,士大夫爭相延請。但他行醫的目的卻十分純粹,甚至將所得用於資助貧困者的婚葬等善舉,展現出難得的慈悲心懷。序者俞樾稱他「隱於浮屠而精於醫」,李鵬飛讚其有「大士濟世婆心」,徐引之則說他「根柢儒修,沾濡佛化」,並將其視為黃岐嫡傳、青囊秘訣的繼承者,這些評價都高度肯定了心禪僧的醫術及其品德。

《一得集》卷一的醫論部分,開篇即以「辨正徐洄溪先生醫者誤人無罪論」立論,顯示了心禪僧對當時醫學亂象的痛心疾首與疾惡如仇。他歷數了「庸醫」的種種惡行,從迎合主意、百計阿順的「庸而詐」,到自作聰明、炫耀己長的「庸而妄」;從固執鮮通、膠定成見的「庸而迂」,到和同無主、隨聲附和的「庸而陋」;更有假託名醫、自詡靈妙的「庸而托於高」,習慣一方一藥、失於偏頗的「庸而失於偏」,以及背後改藥、取巧奪功的「庸而取巧」,甚至以人皮肉試手、先用爛藥的「庸而行險」。他特別指出那些是非顛倒、輕症重藥、重症輕藥、夸張伎倆的「庸而大謬」者,斥責他們不顧病症,倒行逆施,貽害無窮。心禪僧認為,醫者誤人,罪孽深重,而非無罪。這篇論述文筆犀利,直陳時弊,展現了他匡扶醫道正脈的勇氣與擔當。

在批駁庸醫之後,卷一提出了心禪僧認為醫道應遵循的十七條原則,這些原則層層深入,涵蓋了中醫診斷、辨證與治療的核心思想:

  1. 醫之道,在於知常達變: 這是醫學的根本。知「常」即熟悉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結構與規律;達「變」即能夠認識疾病狀態下生理的異常變化,並能靈活應對病情的演變。這是正確診斷和治療的基礎,也是區分庸醫與良醫的關鍵。
  2. 醫之道,在於明辨虛實: 虛實是辨證論治的綱領之一。辨明疾病的性質是屬於正氣不足的「虛」,還是邪氣亢盛的「實」,直接關係到治療方向是補虛還是瀉實。
  3. 醫之道,在於審察寒熱: 寒熱是另一辨證綱領,指引著治療是應當溫熱還是寒涼。正確判斷病性的寒熱屬性,才能選用恰當的藥物與方法。
  4. 醫之道,在於調和陰陽: 陰陽是中醫學的總體觀念,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都可歸結為陰陽的失衡。治療的最終目標是恢復人體陰陽的相對平衡。
  5. 醫之道,在於通利經絡: 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路,經絡的瘀滯或不通是許多疾病的病機。疏通經絡是治療疼痛、痺證等的重要手段。
  6. 醫之道,在於和解表里: 疾病的傳變常在表里之間進行。對於邪氣在表與里之間、或表里同病的情況,需要採用和解之法,協調內外。
  7. 醫之道,在於調理臟腑: 臟腑是人體生理活動的核心。疾病往往累及一臟或多臟,通過調整臟腑功能,恢復其協調配合,是治療內科雜病的關鍵。
  8. 醫之道,在於補益氣血: 氣血是構成人體、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氣血的虧虛或運行失常是許多慢性病的病機。補益氣血是扶助正氣、恢復體質的重要方法。
  9. 醫之道,在於扶正祛邪: 這是治療的兩大基本原則。疾病的發生發展是正氣與邪氣鬥爭的結果。治療時應根據具體情況,或以扶助正氣為主,或以祛除邪氣為主,或攻補兼施。

從第十條到第十七條,心禪僧集中闡述了「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這一重要治療策略的靈活運用,並將其拓展到多個維度:

  1. 醫之道,在於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 這是治療原則中的基本辯證關係。在病情危急時,首先解除危及生命的症狀(標),待病情穩定後,再圖謀根治其病因(本)。
  2. 醫之道,在於急則治其表,緩則治其里: 當邪氣停留於體表導致急症時,先解表;若病勢緩和或病邪深入內裡,則需治里。
  3. 醫之道,在於急則治其陽,緩則治其陰: 陽代表功能、熱象、表證等,陰代表物質、寒象、裡證等。當病情急重、陽氣亢盛或陽虛欲脫時,需急救其陽;若病情緩和或病及陰血虧損,則需緩調其陰。
  4. 醫之道,在於急則治其實,緩則治其虛: 急性病多實證,當邪氣亢盛時,應急瀉其邪;慢性病多虛證,待病情穩定後,需緩補其虛。
  5. 醫之道,在於急則治其外,緩則治其內: 這與表里相似,強調在危急時刻處理外部明顯或危險的病症表現,緩和後再深入調理內部病機。
  6. 醫之道,在於急則治其急,緩則治其緩: 直觀地強調針對病情的輕重緩急採取相應的處理速度和力度。
  7. 醫之道,在於急則治其重,緩則治其輕: 同樣強調優先處理危重症狀。
  8. 醫之道,在於急則治其危,緩則治其安: 在患者處於危險狀態時,優先採取措施脫離危險;在病情緩和穩定時,再進行調理以求痊癒或維持安定狀態。

這後八條原則實際上是「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在不同層面、不同病機、不同病情輕重急緩下的具體化應用。它們共同體現了中醫治療應當根據病情的變化而靈活變通的戰略思想,而非拘泥於單一的法則。心禪僧將這些看似簡單的原則細化列出,足見他對臨床實際的高度重視,提醒醫者在複雜多變的病情面前,必須具備清晰的判斷力和靈活的應變能力。

《一得集》的卷二、卷三是大量的內科雜病醫案。這些醫案是心禪僧將卷一提出的醫論付諸實踐的具體體現。醫案涵蓋的病種廣泛,病程有長有短,病機變化多端。從已知的書介和片段,可見他的治法「靈活」,常常採用「內外合治,針藥並施」的方法。這表明心禪僧不拘泥於僅用湯藥治療,而是充分利用了中醫多種治療手段,如針灸(他曾在自序中提到向李夢舟先生學習針灸,並精通補瀉迎隨、候氣留氣等法)、外治法等,根據病情需要綜合運用。這種多樣化的治療手段,正是其「治法靈活」的具體表現,也反映了他對「知常達變」、不「拘泥死法」的身體力行。醫案的收錄,使得抽象的醫理變得具體可感,讀者可以從中學習心禪僧如何通過望聞問切,明辨虛實寒熱、調和陰陽臟腑,並根據病情的急緩輕重,靈活運用治療策略。序言中提到他的醫案「摘其尤者,僅十之一二耳」,以及他「案稿寸厚」,可見其臨床經驗之豐富,書中所錄僅是精選部分。

綜合來看,《一得集》是一部理論與實踐並重、具有鮮明特色的中醫著作。其價值體現在:

首先,它具有重要的醫學理論指導意義。卷一的醫論不僅嚴厲批判了當時醫界的亂象,淨化醫學風氣,更系統闡述了心禪僧對中醫核心理論和治療原則的理解,特別是將「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細化為多維度的應急策略,為臨床實踐提供了寶貴的指導。

其次,它提供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借鑒。卷二、三的醫案是活生生的臨床實錄,展示了心禪僧在面對複雜多變的內科雜病時,如何靈活運用各種診斷和治療方法。其內外合治、針藥並施的思路,為後學者拓寬了治療視野。

第三,它折射了心禪僧作為一名醫者的醫德醫風。他對庸醫的斥責,對病人「滿腔悲憫」的心懷,以及將行醫所得用於慈善的行為,都體現了他高尚的醫德情操,為後世醫者樹立了榜樣。

第四,從醫學史的角度看,《一得集》是晚清時期醫學發展的一個縮影。它反映了在繼承歷代醫學經典的基礎上,當時醫家努力將古老理論與臨床實際相結合,追求療效,並對行業亂象進行批判的時代特徵。書中引述和評選多位名醫的醫案,也顯示了晚清醫家對前人經驗的整理與吸納。

總而言之,《一得集》不僅是一部記載了清代醫家心禪僧醫論和醫案的醫書,更是一部充滿智慧、經驗與醫德的著作。其對醫道本質的論述、對庸醫的鞭撻、對治療原則的細化以及豐富多樣的臨床醫案,都使其成為值得深入研讀的中醫典籍。正如序言所期許,它確實稱得上是「黃岐之嫡傳,青囊之秘訣」,對於認識中醫理論的臨床應用、學習靈活變通的治療方法以及體悟醫者仁心,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敘 (1)

敘 (2)

敘 (3)

自敘

卷上諸論 (1)

卷上諸論 (2)

卷上諸論 (3)

卷上諸論 (4)

卷上諸論 (5)

卷上諸論 (6)

卷上諸論 (7)

卷上諸論 (8)

卷上諸論 (9)

卷上諸論 (10)

卷上諸論 (11)

卷上諸論 (12)

卷上諸論 (13)

卷中醫案 (1)

卷中醫案 (2)

卷中醫案 (3)

卷中醫案 (4)

卷中醫案 (5)

卷中醫案 (6)

卷中醫案 (7)

卷中醫案 (8)

卷中醫案 (9)

卷中醫案 (10)

卷中醫案 (11)

卷中醫案 (12)

卷中醫案 (13)

卷中醫案 (14)

卷中醫案 (15)

卷下醫案 (1)

卷下醫案 (2)

卷下醫案 (3)

卷下醫案 (4)

卷下醫案 (5)

卷下醫案 (6)

卷下醫案 (7)

卷下醫案 (8)

卷下醫案 (9)

卷下醫案 (10)

卷下醫案 (11)

卷下醫案 (12)

卷下醫案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