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集》~ 卷下醫案 (6)
卷下醫案 (6)
1. 坐禪傷陽吐血治驗
性智長老。有人傳以坐禪云。久久行之。則神氣完足。上升泥丸。始能出定入定。超脫生死苦海。於是強制不睡。終夜枯坐。兩月來體漸羸瘦。單聲咳嗽。血從上冒。一吐盈掬。乃就余診。脈虛大無力。三候皆然。余曰內經云。起居有時。不妄作勞。乃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
度百歲乃去。此古聖教人養生之道。修行何獨不然。豈必強制枯坐。即能成仙成佛耶。古云。磨磚何以成鏡。坐禪何以成佛。良有以也。且歸神煉氣。乃道家工夫。釋教以明心見性為上。坐禪雖是見性要著。其中卻有妙諦。六祖壇經云。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其了徹生死處。
並不在坐與不坐。此又在長老自參。不可以明言者耳。至於禪堂坐香。如坐一炷香即跪一炷香。始則緩步。後則緊步。使周身之氣血上下流通。不至凝滯。過二鼓即就寢矣。誠以子時不睡。則血不歸經。必致吐血衄血等症。昔志公和尚日夜講經。鄧天王憫其勞。為制補心丹以賜之。
要知人身一小天地。呼吸之氣。與之相通。不善用之。未有不立蹶者。譬穀麥為養生之本。既飽而強食之。徒傷其生。財物為立命之原。既得而妄取之。徒害夫義。非謂坐禪無所俾益。第過於作勞。必入魔道。而此心反不能自主矣。大梅禪師云。即心即佛。是參禪要旨。認定宗旨。
下手庶不致為傍門別殼所惑。蓋心知色相。便當思知色相者是誰。心知煩惱。便當思知煩惱者是誰。思無所思。是為真思。行住坐臥。刻刻如此用力。將一旦豁然貫通。誠有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者。古偈云。鐵馬撞開青石門。玉雞啄破黃金殼。這個消息。長老掩關靜悟。必能自得。
總之自性自度。為禪門日用功夫。暗來明可度。邪來正可度。惡來善可度。智慧度癡愚。布施度慳貪。清靜度煩惱。名曰六度。波羅密即到佛法世界。今長老為人所惑。枯坐不寐。則陰陽之樞紐不能交互。而陽浮於外。陰不內守。其有不病者幾何。為立潛陽。固陰方法。用二地、二冬、石斛、京元參、杏仁、芩、膠、菀、龜版、牡蠣。
煎好加入人乳半鍾。守服二十劑。不必更方。長老唯唯頂禮而去。過廿餘日復來。據云服兩劑血即止。今則精神日健。因於前方去杏仁紫菀。加歸、芍、枸杞。服之強壯反逾於昔。從此坐禪遂無所苦云。
大道無為。不著色相。一涉黏滯。便入魔障。修持者可弗慎歟。(淞樵評)
白話文:
性智長老聽信他人傳言,說長期進行坐禪,能使精神氣息充足,達到泥丸宮,就能隨意出定入定,超脫生死苦海。因此他強迫自己夜間不眠,持續枯坐。兩個月後,他的身體逐漸消瘦,開始單聲咳嗽,甚至口吐鮮血,一次吐血量多到滿掬。他於是找我診斷,脈象虛弱無力,三個診候皆顯示此狀。我告訴他《黃帝內經》曾提及:「生活作息要有規律,不可過度勞累,這樣才能形神兼備,盡享天年,活到百歲。」這是古人教導人們養生的方法,修行亦應如此。難道必須強迫自己枯坐,才能成仙成佛嗎?古語有云:「磨磚怎能成鏡,坐禪如何成佛?」此話深含道理。歸神煉氣乃道家修行功夫,佛教則重視明心見性。坐禪雖然有助見性,但其中另有玄妙。六祖壇經提到:「生來坐不臥,死後臥不坐」,真正領悟生死的奧祕,並不在坐或不坐。這一點還需長老自行體悟,無法用語言直接表達。
至於禪堂中的坐香,如坐一炷香的時間後跪一炷香,起初緩慢行走,後來加快步伐,讓全身的氣血上下流通,避免凝滯。過了二更即上牀休息。因為若子時不睡,血液無法歸經,必然導致吐血、鼻血等症狀。過去志公和尚日夜講經,鄧天王憐憫他的辛勞,特製補心丹贈送他。要知道,人體就像一個小天地,呼吸之氣與之相連,若使用不當,必定會立即倒下。如同穀麥為養生之本,飽餐後仍強迫自己吃,只會傷害身體;財物是生存的根本,得到後仍肆意掠奪,只會損壞道德。並非說坐禪毫無裨益,只是過度勞累,勢必進入魔道,反而無法自我控制。大梅禪師說:「即心即佛」是參禪的要點,確立宗旨,纔不會被旁門左道所迷惑。當心識色相,應思考認識色相的是誰;當心識煩惱,應思考認識煩惱的是誰。無所思即真思,無論行住坐臥,時刻用功,終有一日豁然開朗,這種體驗是無法言喻的。古詩云:「鐵馬撞開青石門,玉雞啄破黃金殼」,這個訊息,長老閉關靜悟,必能自行領悟。
總之,自性自度是禪宗的日用功夫。黑暗來臨時,光明可以穿越;邪惡降臨時,正義可以超越;惡行出現時,善行可以克服。智慧能消除愚昧,佈施能克服吝嗇,清淨能克服煩惱,這些稱為「六度」,即到達佛法世界。現在長老被他人迷惑,枯坐不眠,導致陰陽失調,陽氣飄忽在外,陰氣無法內守,怎可能不生病?我為他立下潛陽固陰的療法,使用生地、熟地、麥冬、石斛、京元參、杏仁、黃芩、阿膠、紫苑、龜板、牡蠣,煎煮後加入半鍾人乳,連續服用二十劑,無需更換藥方。長老恭敬地接受,然後離去。二十餘天後,他再次來訪,表示服用兩劑後,吐血便停止,現在精神日益健旺。因此我在原方中去掉杏仁和紫苑,加入當歸、白芍、枸杞,讓他服用,效果比之前更佳,從此坐禪不再感到痛苦。
大道無為,不著色相,一旦陷入執著,就會陷入魔障。修行者應當謹慎。(評論者淞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