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集》~ 卷中醫案 (12)
卷中醫案 (12)
1. 桑觀察痰火上攻上實下虛治案
金衢嚴桑觀察,過於勞頓,虛陽上冒,更挾痰火,上阻清空,下流足膝。年逾古稀,體質偏陽,頭暈腳弱,患此數年,退歸靜養,醫治罔效,召余治之。脈浮滑數大,溢上魚際,正脈法所云高章之脈也。余曰:「高年亢陽為患甚多。徐洄溪云:凡年高福厚之人,必有獨盛之處,症似不足,其實有餘也。
夫頭面諸竅,乃清空之地,六陽經脈之所會聚。上竅皆奇,尤為陽中之陽。厥陰風火內旋,蒸騰津液,如雲霧之上升。清陽不利,則為眩暈。且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氣有餘即是火,其衝於上也,則為眩暈;流於下也,則成痿痹;入於肢節,則如癱瘓;藏於胞絡,則為癇厥。陰不足而陽有餘,所謂上實下虛是也。
治以清痰火為先,次熄肝風,終以養血潛陽,徐圖奏效。」方用鮮橄欖數斤,敲碎煮汁,人乳蒸西洋參、川貝母,釵石斛、桑椹子、白蒺藜、麥冬、山梔皮、竹瀝,少佐薑汁同熬膏,入生礬末。每清晨用開水沖服三四錢。
服之頗安。再診改用茯神、人乳蒸西洋參、石斛、山梔皮、桑椹子、蒺藜、生牡蠣、甜杏仁、川貝母、麥冬、石菖蒲、竹瀝、薑汁等。調理兩月,漸能步履,而頭暈終不能瘥。總須慎陰為是。
白話文:
金衢嚴地的桑觀察,因過度勞累,導致身體虛弱,虛假的陽氣上湧,加上痰火夾雜,阻塞了頭部清空的地方,並向下影響到雙腳和膝蓋。他已超過七十歲,體質偏向於陽性,長期頭暈腳弱,這狀況持續了好幾年。他在退休後,靜心休養,但尋醫治療都沒有顯著效果。後來請我為他診治,當時他的脈象浮滑且頻率快,脈搏甚至超出正常的範圍,這種現象在醫學上被稱為高章之脈。
我告訴他,高齡的人因陽氣過盛而引發的疾病很常見。正如徐洄溪所說,年紀大、福澤深厚的人,通常在某方面特別旺盛,看似身體虛弱,實際上卻是體內能量過剩。頭部和麪部的各個孔道,本來就是清潔空靈的地方,是六條陽經脈絡的匯聚處,屬於陽中之陽。當肝臟的風火在體內盤旋,會蒸騰津液,如同雲霧上升。一旦清潔的陽氣受阻,就會感到頭暈目眩。
痰是一種會隨著氣體升降的物質,可以到達身體任何地方。氣體過多時,就轉化為火。當它向上衝時,會造成頭暈目眩;向下流動時,可能導致肌肉萎縮。進入肢體關節,就像癱瘓一樣;藏在神經組織中,則可能引發癲癇或昏厥。這是因為陰氣不足,而陽氣過剩,也就是所謂的上實下虛。治療時,應先清除痰火,再平息肝風,最後補血和抑制過盛的陽氣,慢慢達到治療的效果。
我開了一帖藥方,使用數斤新鮮橄欖,敲碎後煮汁,加入人乳蒸煮的西洋參、川貝母、釵石斛、桑椹子、白蒺藜、麥冬、山梔皮、竹瀝,以及少量薑汁,一起熬成膏狀,再加入生礬末。每天早上用熱水沖服三至四錢。
他服用後感到舒適許多。再次診斷後,我調整了藥方,使用茯神、人乳蒸煮的西洋參、石斛、山梔皮、桑椹子、蒺藜、生牡蠣、甜杏仁、川貝母、麥冬、石菖蒲、竹瀝、薑汁等,經過兩個月的調理,他終於能夠行走。然而,頭暈的問題始終未完全解決。他必須更加註意保護自己的陰氣。
2. 高太太痰火喘逆治驗
祖廟巷高太太,年三十餘,平素肝陽極旺,而質瘦弱,患痰火氣逆,每日吐痰一兩碗,喉間咯咯有聲,面赤煩躁,舌苔中心赤陷無苔,脈弦細虛數,乃感受風邪,少陽木火偏旺,風得火而愈橫,風火相扇,肺金受制,陽明所生之津液被火灼而成痰,旋去旋生,是以吐之不盡。
痰吐多而腎液立傷,故內熱。《素問》云:「大顴發赤者,其熱內連腎也。」痰隨氣以升降,氣升痰亦升,治當用釜底抽薪法,先以清火降氣為主,火降氣降,而痰自瘥矣。方書治心肝之火以苦寒,治肺腎之火以鹹寒,古有成法。方用鹹苦寒降法:丹皮、山梔、青黛、竹茹、竹瀝、杏仁、黃連、黃芩、羚羊角、石決明、川貝母、旋覆花、海浮石,加指迷茯苓丸三錢。
連服三劑,氣平熱退,痰喘俱瘥,安臥如常。後用清肺降火化痰之藥,如沙參、麥冬、石斛、竹茹、青黛、山梔、牡蠣、鱉甲、阿膠、川貝母、海石、茯苓、仙半夏、橘紅、首烏、雪羹等,出入為方,調理數劑而愈。
白話文:
【高太太痰火喘逆治驗】
位於祖廟巷的高太太,年約三十多歲,平時就因肝火旺盛且身體瘦弱,而有痰火上逆的症狀。每天她會吐出相當於一碗到兩碗的痰量,喉嚨裏會發出咯咯的聲音,臉色泛紅,情緒煩躁。她的舌頭中心呈現赤紅,凹陷且無苔,脈象細弱且頻率快。這是因為受到風邪影響,加上肝臟的木火過旺,風遇火更肆虐,風火交織,肺部受到壓抑。胃部生成的津液被火氣消耗,轉化為痰,產生又消失,所以總是吐不完。
大量吐痰導致腎臟的液體受到損傷,因此體內有熱感。《素問》中提到,如果臉頰泛紅,表示體內的熱度已連接至腎臟。痰隨著氣流升降,氣上升,痰也會跟著上升。治療應該採用釜底抽薪的方式,先以清火和降氣為主。當火氣下降,氣也下降,痰自然就會好轉。傳統醫學裡,治療心肝的火氣用苦寒,治療肺腎的火氣用鹹寒,已有既定的方法。開出的藥方為鹹苦寒降法,包含牡丹皮、山梔子、青黛、竹茹、竹瀝、杏仁、黃連、黃芩、羚羊角、石決明、川貝母、旋覆花、海浮石。再搭配指迷茯苓丸三錢。
連續服用三劑後,氣息平穩,熱度消退,痰喘都好了,能像往常一樣安穩睡覺。之後使用清肺降火化痰的藥物,例如沙參、麥冬、石斛、竹茹、青黛、山梔子、牡蠣、鱉甲、阿膠、川貝母、海石、茯苓、仙半夏、橘紅、首烏、雪羹等,依病情調整配方。經過幾次調理後,終於康復。
3. 陳姓子痰癇宿病治驗
寧波西郊陳姓子,年十七,患癇症三四載矣。初則數月病作,後乃漸近,甚至一日數發,口角流涎,乃求余治。脈右三部洪滑流利,左關弦而摶指,左寸上溢魚際。余謂症屬痰火充斥,上蒙胞絡,閉塞神明之府,故昏厥卒倒,不省人事。先以牛黃清心丸,用竹瀝一杯,入生薑汁二三滴化服。
復以鮮石菖蒲、鬱金、膽南星、羚羊角、桑葉、鉤藤、橘紅等,宣絡道而清疏之。繼則用寧神安魂,佐以金石,堵其痰火復入之路。每清晨以橄欖膏入礬末少許,用開水沖服四錢,服月餘而病不復作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陳姓少年癲癇宿疾的治療經驗]。
位於寧波西郊的一位陳姓少年,年僅十七歲,已飽受癲癇之苦長達三四年。起初,病情每幾個月才發作一次,但隨著時間推移,發作頻率逐漸增加,甚至到達一天內多次發作的地步,且每次發作時嘴角都會流出口水。他於是尋求我的治療。診脈後發現,他的右手三部脈象洪大、滑利,左手關脈則顯弦緊且直抵指端,左手寸脈更溢至魚際。我認為此病是由於痰火過盛,導致上部胞絡被矇蔽,進而阻塞了神明之府,因此出現突然昏迷倒地,失去意識的癥狀。首先,我讓他服用牛黃清心丸,並以一杯竹瀝和兩三滴生薑汁一同化服。
之後,我再使用鮮石菖蒲、鬱金、膽南星、羚羊角、桑葉、鉤藤、橘紅等藥物,用以疏通絡道,清熱解毒。接下來,我轉而使用能安神定魂的藥物,並輔以礦物質,封堵痰火再次侵襲的路徑。每天清晨,我讓他服用四錢的橄欖膏,並加入少量礬末,以熱水沖服。經過一個多月的持續治療,他的病情終於不再復發。
這就是整個治療過程的詳細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