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集》~ 卷中醫案 (8)
卷中醫案 (8)
1. 詳論金姓喉症症脈相反終歸不治
金姓子。年二十。患時毒喉痹。初起微寒。繼即壯熱神昏。兩手搐搦。至六七日。醫用普濟消毒飲法。不效。後聞丁姓喉症。為余治愈。來延余診。脈左右六部俱渾渾然。軟而無力。至數模糊。神識不清。喉痹腫連上齶。其色鮮赤。舌苔赤而起刺。余曰。此症甚危。恐難奏效。
姑且按病施治。然或有變端。莫以余言之不預也。蓋脈本不治。閉脫之象已見。乃處大劑清火解毒之方。如犀角、羚羊角、連翹、山梔、石膏、銀花、鮮石斛、蘆根、金汁、人中黃、元參、丹皮、紫雪丹、至寶丹之類。出入更易。服二劑而熱瘥。神識稍清。痙厥不作。群以為慶。
脈仍躁動模糊。兩尺虛軟。余曰。外象雖瘥。脈無轉機。慮有變端。須得熱淨神清。脈象安靜。至數清楚。雖膚冷困憊。不足憂也。仍照前法互相出入。次日果復壯熱神昏。胸間發出白㾦數點。余曰。白㾦發而未透。汗出而熱不衰。其為危候明矣。辭以不治。病家力懇疏方。
余見其堅信不疑。只得勉盡人力。前方分量加重。至第十三日白㾦渾身發出。舌燥唇焦。齒縫出血。面目俱赤。煩躁狂越。汗出如浴。熱愈熾。脈洪大而數。余曰。生死之機。只在今晚。倘得熱退。便得生機。若仍如是。恐華扁亦難挽回矣。次日熱復不退。牙關緊急。至第七日而歿。
或問余曰。此症始見尚輕。何君便言死候。丁姓之症。已經危險。何君力言無妨。余曰。見之於脈耳、外症雖險。而脈尚順。可保無虞。外症雖輕。而脈已逆。終歸不治。如丁姓之症。風火上壅。其脈浮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火。症脈相應。至數並分明也。此症亦屬風火。寸口之脈。
不鼓至數。渾渾不清。兩尺虛軟無力。是少陰之精血內虛。風熱之邪從口鼻吸受。伏於募原。得少陽陽熱之化。三焦遊行之火。內外充斥。不能從募原達出。而成閉脫之症。況溫病多死下元虛弱之人。少陰不藏。精血內虛。肝陽素旺。痙厥立至。葉天士論溫熱甚詳。法本內經。
經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溫病之脈。最忌渾渾模糊。內經云。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敝。是病內經名曰陰陽交。素問評熱病論。帝曰有病溫汗出而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岐伯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
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邪氣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且熱論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
今見三死。雖愈必死也。是內經有必死之文。其能治之以生乎。
白話文:
一位姓金的年輕人,年齡大約二十歲,患了時毒喉痹。剛開始時感到輕微寒冷,接着就出現高燒和意識模糊,雙手抽搐。到了第六七天,醫生使用了普濟消毒飲的方法治療,但沒有效果。後來他聽說同姓丁的喉嚨病症被我治癒,於是請我去爲他診斷。他的脈搏在左右六部都顯得很虛弱無力,跳動模糊,意識不清。他的喉痹腫脹連接到上顎,顏色鮮紅,舌頭表面紅色並帶有刺狀突起。我說,這個病情非常危險,恐怕難以治癒。
雖然如此,我還是按照病症進行治療。然而我必須提醒,如果病情有變化,不要說我沒提前告知。因爲從脈象來看,這病本就不容易治好,已經顯現出閉脫的症狀。於是我開了大劑量的清火解毒藥方,比如犀角、羚羊角、連翹、山梔、石膏、銀花、鮮石斛、蘆根、金汁、人中黃、元參、丹皮、紫雪丹、至寶丹等藥物,交替使用。服用兩劑後,熱度減退,意識稍微清醒,痙攣也沒有再發作,大家都覺得是好事。
然而脈搏仍然躁動模糊,兩尺脈象虛弱。我說,雖然外部症狀好轉,但是脈象沒有改善,我擔心會有變故。必須等到熱度完全退去,意識清晰,脈象穩定,跳動次數清晰,即使皮膚冰冷疲憊,也不必過於擔憂。還是按照之前的方法交替用藥。第二天,果然又出現了高熱和意識模糊,胸口出現幾個小白點。我說,這些小白點出現但未透出,出汗卻熱度不減,這是非常危險的徵兆。我告訴他們,這個病我無法治療。但是病人家人懇求我開藥方。
見他們如此堅定信任,我只好盡力而爲。之前的藥量加重,到了第十三天,全身出現小白點,舌頭乾燥,嘴脣焦裂,牙縫出血,面容通紅,煩躁不安,汗水如同沐浴一般,熱度更熾烈,脈象宏大且快。我說,生死就在今晚,如果熱度退去,就有生機,如果還這樣,恐怕即使是華佗扁鵲也難挽回。第二天熱度仍未退去,牙關緊閉,到了第七天,病人去世。
有人問我,這個病症開始看起來並不嚴重,爲何你說他會死?而姓丁的病症已經很危險,爲何你卻說無妨?我說,我是根據脈象判斷的。雖然外部症狀危險,但是脈象正常,可以保證不會有事。雖然外部症狀輕微,但是脈象已經異常,最終會無法治癒。像姓丁的病症,屬於風火上湧,脈象浮數,浮代表風,數代表火,病症與脈象相符,跳動次數也很清晰。而這位姓金的病症同樣屬於風火,但是寸口的脈象沒有明顯的跳動次數,模糊不清,兩尺脈象虛弱無力,這是少陰的精血內虛。風熱邪氣從口鼻吸入,潛伏於募原,得到少陽陽熱的轉化,三焦遊走的火氣內外充斥,無法從募原散發出來,形成閉脫病症。況且溫病大多發生在下元虛弱的人身上,少陰不能固藏,精血內虛,肝陽亢盛,痙攣立即到來。葉天士對溫熱病論述得很詳細,方法源於內經。
內經提到,冬天不藏精,春天必定會生病溫熱。溫病的脈象最忌諱模糊不清。內經說,脈象渾濁如同湧泉,病情進展而面色憔悴,這是病入膏肓,稱爲陰陽交,素問評熱病論中,皇帝問,有病發熱出汗後又再次發熱,脈象躁疾,不因出汗而減弱,狂言不能進食,這是什麼病?岐伯回答,這叫陰陽交,交則死。人體之所以會出汗,都是因爲食物產生的能量。現在邪氣在骨肉中鬥爭,出汗是因爲邪氣被驅逐而精氣佔優。精氣佔優則應當能夠進食且不會再次發熱,再次發熱是邪氣所致。汗是精氣,現在出汗後熱度仍然不減,說明邪氣佔優,不能進食是因爲精氣無從發揮。疾病如果停留,壽命就可以立刻計算。再加上熱論中提到,出汗後脈象仍然躁盛,是死亡的預兆。現在脈象與汗出情況不符,這是無法戰勝疾病的跡象,死亡是明顯的。狂言是失去意志的表現,失去意志的人會死。現在出現了三種死亡的徵兆,即使暫時好轉,最終還是會死。這就是內經中關於必然死亡的描述,怎麼可能還能治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