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集》~ 卷下醫案 (5)
卷下醫案 (5)
1. 趙老太太陽虛發熱治驗
趙忠翁老太太。今年八十有二。長忠翁二歲。玉體稍有違和。即召余診治。每一二劑而輒愈。忽一夕身大熱而喘。又召余診。脈兩寸關俱浮大而數。兩尺極虛。余謂陽氣浮越。真元將離。若加大汗一出。頃刻即有暴脫之慮。乃用大劑生脈飲加朱拌茯神、當歸各四錢。石斛、龍齒各三錢。
牡蠣一兩服之即熱退而安。次日復診。脈氣頓斂。兩尺亦有根。惟兩脅牽引而痛。乃改用養血疏肝和絡之輕劑。方用蘇梗、橘絡各八分。香附、柴胡各五分。桂枝三分。歸鬚、丹參、絲瓜絡各二錢、石斛、蒺藜各三錢。服二劑而愈。忠翁每謂余方太重。似吳越非所宜者。余曰。
方劑之大小輕重。當度其病勢。審其體質。不可一例而論也。即如是症。昨日真元將離。脈已無根。製劑若小。何能熱退而安。今日肝絡不和。法宜輕宣。如重用柴胡、桂枝等。則真陽復升。而氣又將上越矣。是昨不得不重。今不得不輕也。且余在杭。醫治之症。往往遇有危險者。
而方亦不得不然。總之實事求是。能中病即為合法。如慣用輕方。或遇重病。將苟且姑息。知之而不用耶。抑任人訕謗以盡吾之心耶。昔蘇長公文章經濟。出人頭地。一肚皮不合時宜。無如何也。余於醫理粗涉藩籬。本無華扁之術。其克於訕謗者幾希。古人云。豈能如人意。
但求不愧我心。
白話文:
[趙老太太陽虛發熱的治療經驗]
趙老太太,是忠翁的妻子,今年已是八十二歲高齡,比忠翁還年長兩歲。只要身體稍微有點不適,就會請我來診治,通常服用一兩帖藥便能康復。然而有一天晚上,她突然全身發熱並伴有喘息,再次請我前來診斷。當時,她的脈象顯示兩寸關處都呈現浮大而快速的跡象,兩尺脈卻極為虛弱。我判斷這是陽氣飄散,真元即將離散的徵兆,如果再有大量出汗的情況發生,隨時可能出現猝死的危急情況。因此,我使用了大劑量的生脈飲,並加入了朱拌茯神、當歸各四錢,石斛、龍齒各三錢,以及一兩的牡蠣。服用後,她的發熱症狀立即緩解,病情穩定。
隔天再次診治,發現她的脈象已明顯收斂,兩尺脈也有了改善,但兩側肋骨部位仍有牽拉疼痛感。於是,我轉換策略,使用了調養血液、疏肝和絡的輕劑藥方,包括蘇梗、橘絡各八分,香附、柴胡各五分,桂枝三分,歸鬚、丹參、絲瓜絡各二錢,石斛、蒺藜各三錢。服用兩劑後,病情完全恢復。
忠翁每次都會對我開出的藥方表示疑慮,認為劑量過重,似乎不太適合吳越地區的居民。然而我解釋,藥方的大小輕重,必須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和患者體質來決定,不能一概而論。就像老太太的病情,昨天真元即將離散,脈象顯示根基已弱,如果藥方劑量太小,如何能讓她熱退安穩?今天因為肝絡不協調,應採用輕宣的方法,如果過度使用柴胡、桂枝等藥材,反而會導致真陽再度上升,氣息再次飄散。所以昨天不得不使用重劑,今天則不得不使用輕劑。
此外,在杭州行醫期間,我常遇到危急病情,開出的藥方也不得不相對應。總之,治病必須實事求是,只要能對症下藥就是正確的做法。如果習慣使用輕方,遇到重症病情時,可能會草率應付,知道該用的藥卻不用,或者任由他人譏諷,只為了盡到自己的職責。蘇長公的文章和經濟才能超越眾人,但他的思想和做法卻與當時社會不合,無法改變。我對於醫學理論雖只是略懂皮毛,沒有扁鵲、華佗般的醫術,但對於他人的譏諷和批評,我幾乎都能承受。古人說過:「怎能完全符合他人的期望,但求不愧於自己的良心。」這正是我的信念。
2. 又次年體虛患感治驗
又次年。患血虛痰多。四肢腰背疼痛。身體難於轉側。至偶感微寒。即氣急神昏。家人無不駭甚。二月間。因更衣受寒。召余診視。身壯熱而神昏。口開氣急。脈六部俱渾渾然。洪大而數。余因深知其平日體氣。月黃耆、當歸、川芎、蘇葉、杏仁、蔥白、山梔、鬱金、貝母、連翹、竹茹等輕散。
兼以固表之藥。令其服後。助以鍋巴湯。蓋覆取微汗而解。如法服之一劑果愈。此乃棄脈棄症。從平日之體氣以治也。余嘗見虛人患感其邪本輕。醫每發散太過。即漏汗不止氣升於上。胸膈窒塞而死者。不可勝數。如前所載汪良翁之案。以體虛誤汗。輒致危症蜂起。而如癲狂。
亦此類也。書之以為虛人不可發汗之戒。
白話文:
再來到隔年,他因為血虛導致痰多,四肢和腰背都感到疼痛,身體很難翻身或大幅度移動。只要稍微感受到冷風,就會呼吸急促甚至失去意識,家人都非常害怕。在二月份時,他在換衣服的時候不小心受了寒,於是請我去為他診斷。當時他全身高燒並且意識模糊,嘴巴張開呼吸困難,他的脈象在六個部位都呈現混亂,脈象洪大且快速。我根據過去對他身體狀況的瞭解,開出了黃耆、當歸、川芎、蘇葉、杏仁、蔥白、山梔、鬱金、貝母、連翹、竹茹等草藥,這些藥材具有輕微的散寒作用。
同時,我還加入了一些固表的藥物,讓他服用後,再輔以鍋巴湯,蓋著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來解病。按照我的方法服用一劑後,病情真的得到了好轉。這就是舍棄單純依賴脈象和表面症狀,而是根據平日的體質來治療的策略。我曾經見過虛弱的人感染了輕微的疾病,但醫生往往會使用過度的散寒藥物,結果導致病人不停漏汗,氣血上衝,胸膈堵塞而死亡,這種情況實在太多了。就像之前提到的汪良翁案例,因為體虛卻被誤用發汗藥,導致病情急轉直下,甚至出現類似癲狂的症狀。我把這個案例寫下來,作為一個警示,提醒大家虛弱的人不能隨便發汗。
3. 某太太冬溫暴脫症
鄂記綢莊內。某太太。十月間患冬溫。十餘日不解。醫或發表。或溫燥。失於清理。以致邪傳陽明。大熱氣喘。身發白㾦。與疹夾雜。診其脈渾渾然。模糊不清。余主陽明透達清解之方。用羚羊角、人中黃、連翹、山梔、貝母、銀花等輕劑。次日早晨。追請甚急。余即往視。
疹㾦已退。大便已解。熱清而喘逆特甚。診其脈大而空。面赤如裝。余曰。此邪去而正欲與之俱脫也。書人參、生附子各三錢。炙甘草、乾薑各一錢。五味子五分。急令煎服勿遲。囑其嗣君曰。至申酉時大汗一出。當即亡陽矣。趁此未汗。尚可挽救。彼與一醫商之。不以為然。
交申時汗果大出。始信余言不謬。急去兌參。已暴脫矣。閤家懊悔復何及耶。
白話文:
在鄂記綢莊裡,有位太太在十月期間得了冬天的溫病,十多天都沒有好轉。醫生們有的採用發汗治療,有的使用溫燥療法,但都忽略了清熱解毒,導致病邪傳入了陽明經。她出現了高燒、氣喘、身上長出白色的小疹子,疹子和溫病混在一起。診斷她的脈象,發現脈象渾厚,模糊不清。我主張使用陽明經的透達清解方,開出了羚羊角、人中黃、連翹、山梔、貝母、銀花等輕劑藥方。第二天早上,他們緊急請我去看看。
疹子已經退去,大便也已經通暢,熱度雖然減退但氣喘特別嚴重。診斷她的脈象,發現脈象大而虛弱,臉色紅得像化妝過一樣。我說,這是邪氣離開,但正氣也快要跟著耗盡的現象。我寫下了人參、生附子各三錢,炙甘草、乾薑各一錢,五味子五分的處方,並吩咐他們要趕快煎藥服用,不要延誤。我告訴她的兒子,到了下午四點到六點的時候,如果大汗淋漓,那就是陽氣要散失的徵兆。要趁現在還沒出汗,還有機會挽回。他和其他醫生討論,但他們並不相信。
到了下午四點左右,果然大汗淋漓。這才相信我所說的都是真的。急忙準備用人參,但已經來不及,病情突然惡化。全家人都懊悔不已,但已經無法挽回了。
4. 孫某偏枯症治驗
武林雲棲梅家塢孫某。形體肥碩。平素喜啖肥甘。年近六旬。患偏枯症。左手不能展動。足亦如之。將及一載。時或神昏氣急。大便不通。頭目眩暈。如發痧狀。邀余診之。脈右三部滑大而數。左三部俱澀小。尺部微如蛛絲。余曰。右脈滑大。因痰食積滯。以致氣道不能流通。
左脈澀小。乃高年氣血兩虛。無以榮養經絡。濡潤筋骨也。左不升則右不降。其氣血歸併一邊。而為偏枯之疾。時或神昏氣急。大便秘結者。實由痰隨氣湧。肺氣不克下降耳。法當去積化痰。從左引右。從右引左。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俾氣血流轉。周身無滯。方用丹參、歸、芍、柴胡、升麻。
助其氣血升於左。萊菔子、檳榔、木香、半夏、枳實。消其痰食降於右。服三劑而手足舉。大便解。飲食亦進。眩暈不作矣。繼用參、苓、歸芍、半夏、陳皮、丹參、升麻、柴胡、麻仁、桑枝等以調之。囑其午前進食。午後減食。忌油膩厚味。以養胃中清靜之氣。乃不助濁陰以礙氣也。
服四五劑。居然下樓晉接。步履如常矣。後用參、耆、歸、芍等大補氣血。佐以消痰活絡之品。三十劑以善將來。半載之疾。脫然而愈。快哉。
梅家塢離杭三十餘里。心禪朝去夕返。余時與同寓。據述其病危甚。數日後伊婿來寓改方。不勝欣喜。備言診後大有起色。無復半體偏枯之苦。足見高手指下。生趣盎然。令人有羹牆黃帝之想。(淞樵評)
白話文:
【孫某偏癱病的治療經驗】
武林雲棲梅家塢的孫先生,身體壯碩,平時愛吃油膩甜食。近六十歲時,得了偏癱病,左側的手無法活動,腳也同樣。病情持續了將近一年,偶爾會出現精神混亂、呼吸困難、大便不通暢、頭暈眼花,就像中暑一樣。我受邀為他診斷,發現他的右手脈搏滑大且頻率快,左手脈象卻澀小,尤其手腕內側的脈象細弱如同蜘蛛絲。
我分析,右手脈象顯示他體內有痰濕和食物積滯,導致氣血運行受阻。左手脈象則反映出他年老氣血雙虛,無法充分滋養經絡和肌骨。左側氣血無法上升,右側自然無法下降,氣血集中於一側,導致偏癱。偶爾精神混亂、呼吸困難、大便困難,是因為痰液隨氣上湧,肺氣無法順利下降。治療上,要清除積滯,化解痰濕,調理左右氣血,使其流轉順暢。
藥方使用丹參、當歸、白芍、柴胡、升麻,以提升左側氣血;萊菔子、檳榔、木香、半夏、枳實,消除痰濕和食物於右側。服用三劑後,手腳恢復活動,大便通暢,食慾增加,頭暈消失。後續使用人參、茯苓、當歸、白芍、半夏、陳皮、丹參、升麻、柴胡、麻仁、桑枝等藥物調理,並建議他中午前進食,下午減少食量,避免油膩食物,以保持胃部的清淨,避免阻礙氣血運行。
服用四五劑後,他已能下樓與人交談,行走如常。後來,使用人參、黃耆、當歸、白芍等補氣血藥物,加上化解痰濕、活絡經絡的輔助,三十劑後病情大有改善。半年的疾病,終於康復,真是讓人欣慰。
梅家塢離杭州三十多里遠,我當時與心禪同住,他描述孫先生的病情非常嚴重。幾天後,孫先生的女婿來找我調整治療方案,他非常高興地告訴我,孫先生在診治後情況大有好轉,不再有半身不遂的痛苦。這證明瞭高明的醫生,能讓生命充滿活力,令人聯想到古代的黃帝,對醫術的尊重與敬仰。(淞樵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