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禪僧

《一得集》~ 卷中醫案 (3)

回本書目錄

卷中醫案 (3)

1. 張姓婦產後暑熱症不服涼藥致死之由

張姓婦。盛夏生產半月。患暑熱症。口渴目赤。頭面身體。暑瘍櫛比。幾無孔隙。召余診之。脈一息七八至。浮沉皆洪滑。為立竹葉石膏湯。婦翁村學究也。執產後宜溫之說。見余。方用石膏一兩。以為孟浪。余知其意。以金匱用竹皮大丸之法。曲為詳解。並以石膏質重而氣清。

最能清熱。乃彼格不能入。另延他醫。迎合疏方。三日而畢命。聞死後有鮮血從口鼻出。不終朝而皮肉腐矣。

白話文:

一位張姓婦人在盛夏時節生產,至今已有半個月。她得了暑熱病,表現出口渴、眼睛紅腫的症狀,且她的頭部、面部和身體上長滿了因暑熱引起的疹子,密密麻麻幾乎沒有空隙。我被請來為她診斷,發現她的脈搏跳動頻率極高,每息達七八次,無論是表面還是深層的脈象都呈現出洪滑的特徵。因此,我決定開立竹葉石膏湯為她治療。

然而,這位婦人的公公是一位村學究,堅持產後應溫補的傳統觀念,看到我開立的處方中竟使用了一兩的石膏,認為這是草率行事。我理解他的疑慮,於是詳細解釋了《金匱要略》中竹皮大丸的用法,並且說明石膏雖然質量重,但其氣味清涼,非常適合用來清除體內的熱氣。

然而,他仍無法接受我的建議,轉而找了另一位醫生,那位醫生為了迎合他們的想法,開立了另一種處方。結果,三天後,這位婦人便不幸去世。據聞,她在去世後,口鼻中流出了新鮮的血液,不到一天,皮膚和肌肉就開始腐爛了。

2. 周子章室人濕溫類瘧治驗

寧波石碶周子章先生室人吳氏。仲秋患濕熱症。遷延月餘。每日晡時必先微寒。旋即發熱。至天明而熱始退。胸悶不食。前醫固執小柴胡湯出入加減。愈治愈劇。乃延余診。診畢告曰。瘧脈自弦。今脈不弦而濡小。其為脾胃虛弱濕邪阻遏募原。而發此潮熱。當從太陰陽明兩經主治。

且令閫體肥痰盛之質。外盛中空。中者陰所守也。中虛即是陰虛。是以治法又與尋常濕熱不同。若用風藥勝濕。虛火易於上僭。淡滲利水。陰津易於脫亡。專於燥濕。必致真陰耗竭。純用滋陰。反助痰濕上壅。必須潤燥合宜。剛柔相濟。始克有效。乃以沙參、石斛、麥冬、芡實、牡蠣、仙半夏、竹茹、陳皮、薏仁、黃芩、等調理數劑。

潮熱除而胃漸開。余因上郡。彼就鄰近之醫治之。方中仍用柴胡。服一劑而寒熱又作。復來邀余。仍仿前法。以桑葉、川貝、苓、澤、穀芽等。互相出入調理而愈。葉天士云。柴胡動肝陰。非正瘧不可用之觀此益信。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周子章先生的妻子吳氏在仲秋時節患上濕熱症狀,病情持續一個多月。每天到了傍晚時分,她都會先感到輕微的寒冷,隨後便發燒,直到天亮才退燒。她的胸部感覺悶堵,幾乎無法進食。之前的醫生堅持使用小柴胡湯進行治療,但病情反而越來越嚴重。

後來,他們請我來診斷。診斷完畢後,我告訴他們,瘧疾的脈象通常是弦脈,但現在她的脈象卻是濡小,顯示出脾和胃虛弱,濕邪阻礙了身體的正常運行,導致這種像潮汐一樣的發熱現象。這種情況應從太陰和陽明兩條經絡來進行治療。

再者,考慮到吳氏身體偏胖,痰濕較重,外表看似強壯,但實際上內在空虛。中氣虛弱就是陰虛的表現。因此,治療方法與一般的濕熱病不同。如果使用風藥去濕,容易使虛火上升;若用淡滲利水,則易使陰津流失;單純的燥濕治療,會耗盡真陰;只滋陰則可能加重痰濕的問題。必須找到潤燥適度,剛柔並濟的方法,纔能有效治療。於是,我開出了沙參、石斛、麥冬、芡實、牡蠣、仙半夏、竹茹、陳皮、薏仁、黃芩等藥材,調配數劑進行治療。

經過治療,她的潮熱現象消失,胃口逐漸恢復。然而,因為我有事要前往別的地方,他們找了一位附近的醫生繼續治療。那位醫生仍然使用了柴胡,結果吳氏的寒熱症狀再次出現。他們再次邀請我來看診。我依然採用了先前的治療方法,使用桑葉、川貝、茯苓、澤瀉、穀芽等藥材,適當地進行調配,最終吳氏的病情得到了康復。

葉天士曾說過,柴胡會影響肝臟的陰氣,如果不是真正的瘧疾,不宜使用。這次事件更讓我確信了這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