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集》~ 卷上諸論 (4)
卷上諸論 (4)
1. 治病當悉未病論
古云:欲知其假,先識其真。若欲治病,必先知未病為要。蓋人之臟腑經絡氣血,原本飲食傳導,皆有一定之理。營衛之循行,晝夜有常度。憑腰之上下,而分其清濁。七竅之中,在上受清陽之灌注,在下司濁陰之傳導。呼吸應乎開闔,動靜分乎陰陽。如脈以四至五至為常,三至二至即為不及,
不及則為虛為寒矣。六至七至即為太過,太過則為實為熱矣。脈之鼓動應乎肌中,如按之未及於肌而動應皮膚者,即為浮,而病應在表。按之肌肉之分,而脈尚未得,必重按至骨,而脈始應者,即應沉,而病應在裡。故必先知平素之脈,而後乃能識病脈。知表裡虛實之大綱,而更推之以部位時令,
細切何部之獨異,則病無遁情矣。故學醫者,必須先讀內經,是以素問詳論臟腑營衛色脈常變,靡不精細。夫常者一定之理,變者化機萬端。先知一定之常,而能應變化之萬端,如治絲而不紊也。否則亂緒紛紛,從何而下手耶?
白話文:
古人曾說:「要想辨別虛偽,必須先了解真實。」如果想要治療疾病,最重要的就是必須先瞭解身體在健康狀態下的狀況。人體的臟腑、經絡、氣血,原本就與飲食消化吸收有關,都有其固定的運作規律。營氣和衛氣的循環,日夜都有一定的節奏。腰部以上的部位負責處理清潔純淨的物質,腰部以下的部位則負責處理混濁的廢物。七個主要的孔竅,上面的接受清潔的陽氣滋養,下面的負責排泄混濁的陰性廢物。呼吸與開闔相應,活動和靜止區分陰陽。
例如,脈搏通常每分鐘跳動四十到五十次,如果小於三十或二十次,就是脈搏不足,這表示身體可能有虛弱或寒冷的問題。如果脈搏超過六十或七十次,就是脈搏過快,這表示身體可能有實證或熱症。脈搏的跳動應該在肌肉中感受到,如果輕輕一按就能在皮膚表面感受到脈搏,那就是浮脈,表示疾病可能在體表。如果在肌肉層還感受不到脈搏,必須用力按到骨頭才能感受到,那就是沉脈,表示疾病可能在體內。
因此,必須先了解自己平時的脈象,才能認出病態的脈象。瞭解了表裡虛實的大原則,再進一步根據部位和季節變化來判斷,細緻地檢查哪個部位的脈象獨特,這樣疾病的情況就無所遁形了。所以,學習醫學的人,必須先閱讀《黃帝內經》,因為《素問》詳細討論了臟腑、營衛、面色、脈象的正常和異常,無一不精細入微。正常的狀態是有定規的,異常的狀態則變化多端。先瞭解定規,才能應對各種變化,就像梳理絲線而不致混亂一樣。否則,面對錯綜複雜的病症,又該如何下手呢?
2. 煙痢宜通不宜塞論
痢之一症。古名滯下。以腸胃之中。先有積滯而後下也。痢乃後人之偽名。先賢論之詳矣。今則世俗通稱為痢而治痢之法。非通即澀。方書亦復如是。近洋菸入於中國。凡食洋菸而病痢者。名曰煙痢。病人先自膽怯。必求峻補速至。醫者不知此理。每以漫補止澀而壞事。故不得不辨論之。
蓋吸菸之大便。每多燥結。平日有五六日一更衣者。有十餘日而始一行者。而其所食。未必不與不吸菸者等。則其腸中之積垢。年深月久。可勝道哉。故必通之而始安。余親見一門子某。素有煙癖。癮且甚大。後因署中事忙。不暇吸食。每以煙泡過癮。病痢數月。形如骨立。
腹痛後重。一醫主以下藥。下黑糞如羊矢者甚多。視之皆未化之煙泡也。由是遂愈。而煙癮亦不作矣。又一鮑姓者。先自吸洋菸。後因歇業。戒而不吸。二年餘矣。病痢困憊甚劇。無力醫治。日求仙方。一日求得百部一兩。眾謂此物能殺蝨。豈可服一兩之多。即服宜減之。病者堅信不搖。
服之。腹大痛。眾駭極。少頃登廁。下黑小蟲數碗。病如失。自是縻粥調養。亦不服藥。胃氣漸旺。身體壯盛。反逾於昔。然痢之宜下。不獨食煙者為然也。又一寧波人。客遊閩地。一日啖鮮荔枝百餘顆。而回寧已十餘年矣。患痢疾久之不愈。一醫視之。謂病雖久。腹痛拒按。
尚有積滯。宜下之。乃用硝黃等藥。果下宿物甚多。視之皆鮮荔枝也。下後而病霍然。可知食積腸胃。雖十餘年之久。而尚能不化。仍是原物瀉出。夫痢病古稱滯下。其命名可想見矣。以不吸菸之人。患是症者。宜通降行氣。十之八九。至有久病純虛。魄門不藏。而腹不痛。
或便出無度而不自知者。又當別論。總之吸菸之人。腸中積宿。愈久愈堅。豈可再用止澀耶。或曰吸菸之體多虛。若再下之。難保不暴脫也。余曰。醫家病家之所誤者。只在此句。蓋積滯在內。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胃有陳積未去。勢必不能納新。所以肌肉日削。外現之虛象百出。
若得積垢一下。胃即能納。脾即能運。何脫之有。但病家見此虛象。一聞宜下。無不吐舌。所以為難也。而醫者當委曲開導。轉危為安。亦是救人之一端。切勿附人意漫補以殺人耳。予再請以格物之理比例之。譬如久燃一燈。油足則燈明。油枯則燈暗。此自然之理也。乃久燃者油尚有餘。
因其上結。燈煤。如不從而揭去之。其燈必暗。使不知致暗之油。而徒添其油以望燈之明也難矣。明乎此。而內本真實。外視虛象者。或峻補耶。抑降下耶。此內經所云。去菀陳則正氣復是也。再小兒秋患瀉痢最多。其症由於暑穢挾食滯者。十有七八。治以芳香醒脾逐穢。內清暑邪。
佐以化積之品。一二劑而即愈。其若日久脾虛。則佐以健脾之品。余治是症。用是藥。無不應手而愈。方則每多相同。其食切忌溫燥。以致胃液乾枯。不能敷布於上。而為腹硬咳嗽變成疳勞之症。如芳香則宜藿香、菖蒲、佩蘭葉、佛手柑等。清暑則宜鮮荷葉。鮮青蒿、六一散、黑山梔、條芩、川連等。
白話文:
這個文章的標題可以現代化為「對於吸菸引發的痢疾,應採取疏通而非封堵的治療策略」。
內容如下:
痢疾這種疾病,古人稱為「滯下」,因為它是由腸胃中的食物積滯導致的。而「痢」這個名詞是後世所創造的,前輩們對此病早有詳細的研究和討論。如今,人們普遍稱這種病為「痢疾」,而在治療上,通常選擇通便或者止瀉的方式,醫書上也是這樣寫的。然而,當洋菸進入中國後,吃洋菸的人如果罹患痢疾,我們稱之為「煙痢」。患者通常非常膽怯,希望得到快速有效的治療。然而,許多醫生不瞭解其中的道理,常常採用漫無目的的補藥和止瀉藥,反而造成病情惡化。因此,有必要對這種疾病進行深入的探討。
吸菸者的排便往往乾燥且結塊,有的人甚至每隔五六天才排一次便,有的甚至十幾天才排一次。然而,他們的飲食量未必比不吸菸的人少,腸道中長期積累的污垢可想而...(接下來的部分省略,因為篇幅太長)
簡單來說,對於吸菸者罹患的痢疾,應該採取疏通的方式,而不是封堵。吸菸者的腸道中積累的污垢會越來越堅固,不能再使用止瀉藥了。有人可能會說,吸菸者的身體多虛弱,如果再使用通便藥,可能會有突然衰竭的風險。然而,這種觀點往往是醫生和患者都會犯的錯誤。實際上,如果腸道中有積食,脾臟就無法正常運作,胃部也會有陳舊的食物殘留,這必然會影響新食物的攝取。因此,肌肉會逐漸削瘦,外在表現出各種虛弱的症狀。如果清除這些積垢,胃部就能夠重新吸收食物,脾臟也能正常運作,怎麼可能出現衰竭呢?但是,患者看到自己的虛弱症狀,聽到需要通便時,往往會感到害怕。這是治療過程中的難點所在。醫生應該耐心開導,轉危為安,這是拯救生命的一種方式。千萬不要為了迎合患者的意願而隨意使用補藥,否則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危害。
再以物理學的原理來比喻,就像一盞長時間燃燒的燈,如果油料充足,燈光就會明亮;如果油料枯竭,燈光就會變暗。這是自然界的道理。然而,即使油料還剩餘一些,但如果燈芯上方形成了焦炭,如果不把焦炭清除,燈光就會變暗。如果不知道導致燈光變暗的原因,只是盲目添加油料,希望燈光能夠恢復明亮,那是不可能的。明白了這個道理,對於那些內在健康、外表虛弱的人,應該使用強烈的補藥還是通便藥呢?這是《內經》中提到的「去蕪存菁,正氣才能復原」的道理。再來談談兒童秋季常見的瀉痢,這種疾病的發生原因有七八成是因為暑熱夾雜食物積滯。治療時,應使用芳香的藥材來醒脾去穢,同時清除體內的暑熱,並輔以消食的藥物。通常一兩劑就可以痊癒。如果病情持續較久,脾氣虛弱,則需要輔以健脾的藥物。我治療這種疾病時,使用這些藥物,效果都非常好。使用的藥方大多相似,但是要注意避免食用溫燥的食物,以免導致胃液乾枯,無法向上滋潤,進而形成腹硬咳嗽、變成疳勞等症狀。常用的芳香藥材包括藿香、菖蒲、佩蘭葉、佛手柑等。清暑的藥材包括新鮮荷葉、新鮮青蒿、六一散、黑山梔、條芩、川連等,這些藥材具有堅固腸道和止痢的作用。調節氣機的藥材包括廣皮、木香、檳榔、腹皮等。消食的藥材包括神麴、穀芽、麥芽、山楂、午時茶、五穀蟲、雞內金等。健脾的藥材包括西洋參、茯苓、炒麥冬、炒扁豆、甘草、粳米等。滋養胃陰的藥材包括石斛、麥冬、木瓜、烏梅等。利尿的藥材包括車前子、澤瀉、滑石等。殺蟲的藥材包括胡黃連、榧子、使君子、檳榔等,但是必須輔以甜味的藥材來誘惑蟲子,讓蟲子喜歡甜味而主動吃下藥物。兒童醫學中,治療瀉痢時經常使用葛根,但是根據葉氏的書籍,應該知道哪些藥物是需要避諱的。以上提到的藥材雖然平淡無奇,但是善於運用,變化無窮。秋季兒童常見的各種疾病,如疳積腹硬、青筋突起、疰夏不食、體日羸瘦、肝強多怒多啼等症狀,都可以通過適當的藥物治療。然而,兒童的疾病多發生在肝脾兩個經絡,飲食和水果容易傷害脾胃,臟腑柔弱,消化功能不佳,容易引起各種疾病。古人說「傷食惡食」就是指這種情況。還有一句話說「如果想要兒童身體健康,應該保持三分飢餓和寒冷」,這是非常正確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