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集》~ 卷上諸論 (3)
卷上諸論 (3)
1. 讀王孟英治張養之久病伏邪醫案論
按張養之伏熱深錮。纏綿七載。罄其家資。更一百十三手之醫而莫能愈。無奈多購方書。居然自療。又誤服辛溫之藥。王孟英先生。屢諫不止。嗣因惡寒頭痛。百治罔效。遂邀孟英診之。孟英認定脈症。確係實熱內蘊。非用硝黃犀角大劑峻攻。斷不能散其久久固結之邪。且邪氣與正氣交併。
與賊寇之盤踞山谷。倚恃險阻。並有莠民為之內應。而良善亦迫於勢而從之。使非雄師大隊。具排山倒海之威。既不足奪其氣焰。一鼓而下。必將群哄以起。又何能破堅擊銳。權操必勝耶。抑使非秉鈞軸者深結主知。太阿在握。則旁撓之議,皆得而阻之矣。縱百戰百勝。精忠貫日。
如宋之張、韓、劉、岳、諸大將。又幾何不功敗垂成。徒扼腕咨嗟。而莫能挽救耶。噫嘻。醫雖小技。而用藥生死之機關。誠有與治兵相通者。譬如王孟英之於醫林。而神勇不啻四將。遇此體怯陽痿、咳嗽、痰沫、各症。直如金人久據宋之疆土。四在瘡痍。存亡繫於呼吸。而內有戚友詆譭百出。
外有於某揚言於族黨。是又不啻秦檜汪黃之弄權於肘腋也。使張養之闇昧不明。如宋諸君。則孟英必不能逞其伎倆。而灑淚以班師矣。雖然。孟英與養之知交有年。觀其初猶疑慮。及見方案。始出惟君憐救之言。並後伏枕恭聽。大為感悟。則其中已搖搖如懸旌而不為群議所撼者幾希。
然當此將信未信。不有如孟英者。一腔熱血。和盤托出。獨任其咎。毫不推諉。又安得回陽春於指下哉。可見朋友交際。身命所在。剴切指陳。至於此極。尚有如喻嘉言尚論篇所云者。雖苦口赤心。唾棄一切。往往付之東流逝水。病家豈誠不知其雄視一時耶。第當局者迷。兼以庸手裝出一副規模。
似阻非阻。而愚闇者。必皆為其所中。迨燎原之火。不可撲滅。始知不信任明師之過也。悔已晚矣。況夫君臣之間。名分凜然難犯。萬不能面罄衷曲。而大奸巨憝。又從而傾擠之。不遺餘力。其較難輒什百千倍於是者。此有志之士。讀史至靖康之際。未嘗不廢書而三嘆也。
治通於兵。學涉於史。惟根柢之盤深。故枝葉之峻茂。誰謂三折肱之醫。不從天根月窟中來。(淞樵評)
白話文:
根據張養之長期被潛藏的熱毒纏繞,病了七年,花光了他的所有財產,看過一百十三位醫生都無法痊癒。無奈之下,他大量購買了許多醫書,試圖自己治療,卻誤服了辛辣溫熱的藥物。王孟英先生屢次勸告他停止,但他不聽。後來,他出現了惡寒頭痛的症狀,無論如何治療都毫無效果,於是請了王孟英來診斷。王孟英確定他的病情是因為體內實熱深藏,除非使用大量的犀角、黃連等強烈藥物,否則無法消除長期深藏的病邪。
他把病情比喻為賊寇佔據山嶺,倚仗地形的險要,又有內應的不良分子,善良的人也被形勢逼迫跟隨。若非有雄偉的軍隊,有排山倒海的力量,不足以打擊他們的氣焰,一舉攻下。如果沒有高層的全力支持,即使百戰百勝,忠誠可鑑,也可能像宋朝的張、韓、劉、嶽等大將一樣,功虧一簣,只能扼腕歎息,無法挽救。醫術雖然只是一種小技藝,但使用藥物關乎生死,確實與帶兵打仗有相通之處。
比如說,王孟英在醫學領域,就猶如四位英勇的將軍,面對張養之的體弱陽痿、咳嗽、吐痰等症狀,就像金人長期佔據宋國的領土,百姓受苦,生死就在一線間。內部有親朋好友的各種批評,外部有於某人在宗族黨派中大肆言論,這就像秦檜和汪黃等人在身邊操縱權力。如果張養之像宋朝的君主那樣昏庸不明,王孟英肯定無法施展他的技藝,只能含淚撤退。
然而,王孟英和張養之是多年的知己,開始時他還有疑慮,直到看到治療方案,才說出了「唯有你才能救我」的話,之後更是俯首恭聽,大大地醒悟。這顯示出他已經動搖,不再被眾人的意見所影響。在這種半信半疑的情況下,如果不是像王孟英這樣的人,一腔熱血,獨自承擔責任,毫不推卸,又怎能挽回他的生命呢?
由此可見,朋友之間的交往,關係到生命,深切地指出問題,達到這種程度,就像喻嘉言在他的《尚論篇》中所說的一樣。雖然他苦口婆心,拋開一切,但病人往往會將他的話語視為流水東逝。病人難道真的不知道他是當時最優秀的醫生嗎?只是當事者迷,加上平庸的醫生裝模作樣,好像阻止又好像不阻止,而那些愚昧的人,必然都會被他們矇蔽。等到火勢蔓延,無法撲滅,才知道不信任明師的錯誤,但悔恨已經太晚了。
再者,在君臣之間,名分嚴肅,無法暢所欲言,而大奸大惡之人又會竭盡全力排擠,這比醫生面對的情況要困難百倍。有志之士,讀歷史到靖康之變的時候,未曾不放下書本,三聲長嘆。
治病和帶兵相通,學問涉及到歷史,只有根基深厚,才能枝繁葉茂。誰能說經歷多次挫折的醫生,不是從深奧的醫學理論中來的呢?(淞樵評)
2. 臨症必先讀書論
俗云:「熟讀王叔和,不如臨症多。」或曰:「古今元氣不同,古方不可以治今病。」二說誤盡後學,不小。似業醫者,可不必深究古法,惟求臨症多耳。此醫道所以日趨而日下也。蓋必先讀書,而胸有成見,臨症始知用方之變化。若不讀書而徒臨症,雖多亦奚為哉?況病有虛實,變化萬端;治有補瀉,方不執一。如同一發熱,而熱有虛實,宜溫宜補,宜涼宜瀉。不讀書,何以知彼虛而此實?如大匠之無繩墨,不幾倀倀無之耶?學者務須深究古法,循其規矩,而後見病知源,得心應手。蓋古人立方之意,即是規矩所在。由規矩而生巧,方為真巧。若眩奇以弄巧,則巧反拙矣。
孟子云:「大匠使人規矩,不能使人巧。」是必先熟規矩,而乃能生巧。予謂學醫必先讀書,而後臨症。此物此志也。
白話文:
一般人常說:「熟背醫書不如多接觸病人。」又有人認為:「自古至今,天地間的生命力已有所不同,古代的藥方未必能治療現代的疾病。」這兩種觀點誤導了後世學習醫術的人,影響不可小覷。似乎在暗示從醫者不必深入研究古代的醫學理論,只須多接觸病人即可。這正是醫學品質日益下降的原因。必須先研讀醫書,對醫理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診斷病人時靈活運用各種療法。如果不讀書只接觸病人,就算接觸再多,又有何用呢?畢竟疾病有虛有實,病情變化無窮;治療方法有補有瀉,藥方不能一成不變。比如同樣發燒,但可能因虛因實,有的需要溫補,有的需要清瀉。不讀書,如何分辨病情的虛實?就像工匠沒有尺規,豈不是盲人摸象?學習醫學的人必須深入研究古代醫學理論,遵循其原則,才能見病知源,得心應手。因為古人制定藥方的意圖,就是這些原則的體現。遵循原則而產生的靈活性,纔是真正的靈活。如果為了追求新奇而故弄玄虛,反而會弄巧成拙。
孟子曾說:「高明的工匠可以教你規矩,卻無法讓你靈活運用。」因此,必須先熟悉規矩,才能靈活運用。我認為,學習醫學必須先讀書,然後再接觸病人。這纔是正確的學習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