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禪僧

《一得集》~ 卷上諸論 (5)

回本書目錄

卷上諸論 (5)

1. 推摩法論

推摩法。乃先師之真傳秘法。按病推之。有立竿見影之效。因後世不得傳授手法。以致棄置不用。幾於失傳。蓋小兒臟腑柔脆。受風寒暑濕之邪。即便發熱。或受驚嚇。肝膽氣浮。熱發於內。血熱沸騰。醫者不能見病知源。發表清裡。用藥雜亂。則以小兒柔脆之臟腑。運化乳食。

白話文:

推摩方法。是先師留下的真實傳授的祕法。根據病人情況進行推拿。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因為後世沒有得到手法傳授。以至於廢棄不用。幾乎失傳。小孩子臟腑柔弱。受到風寒暑濕的邪氣。就會發燒。或者受到驚嚇。肝膽之氣飄浮。熱氣在體內發生。血液沸騰。醫生無法發現病症根源。給病人開的藥雜亂無章。這時由於小孩子的臟腑柔弱。消化乳食。

尚且不逮。何能再加猛烈之藥性。豈有不反增藥病耶。何如推摩法。既穩而又速效哉。近來是術盛行。而精者不一二覯。其法以手五指分主五臟。指尖屬臟。本節屬腑。熱清寒溫。實瀉虛補。分順推逆。推左旋右。旋右推左。以定溫清補瀉之法。俱有下數。或三百或五百。不可亂推。

白話文:

現在還有不及的方法,怎麼能再添加猛烈的藥性呢?難道不會加重藥物不良反應嗎?推拿法如何呢?既穩定又見效快呀。近年來推拿術很盛行,但精通的人卻寥寥無幾。推拿法用手的五根手指分別對應五臟。指尖對應臟,指根對應腑。熱證用清涼法,寒證用溫熱法。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順序推拿和逆序推拿,推左旋右,旋右推左,以此確定清、溫、補、瀉的方法。每種方法都有一定的次數,有三百次、五百次,不能亂推。

又有揉以運氣。掐以定驚。面上亦各有所主之部位。肚腹手足。俱可推摩。有十大手訣做法。乃先師之秘法也。若能精是術者。廣行於世。則小兒之病。庶幾無夭札之虞矣。

白話文:

還輔以揉按以調氣,掐按以安定情緒。面部也有其對應的部位。腹部、手腳都可以按摩推拿。共有十種手訣手法,這是祖師祕傳的方法。如果能精通此術,廣為流傳,那麼小兒的疾病就可以避免夭折之憂了。

2. 治小兒用藥宜輕論

小兒臟腑柔脆。藥入不能運化。是以用藥宜輕。如外感風寒之邪。解肌疏表之藥。每味幾分可矣。藥味亦不宜多。如藥多而重。則藥反過病。病必不能愈也。惟痘瘄二症。則宜重而不宜輕。輕則藥力不逮。亦不能愈也。何則。痘瘄二症。乃先天之火毒盡發於外。是以人生每隻一次。非比他病之常有也。觀葉氏案當自知之。

白話文:

小孩子的臟腑柔弱脆弱,藥物進入體內難以代謝。因此,用藥宜輕,不要太重。比如,外感風寒的病邪,使用解肌疏表的藥物,每種藥物的劑量只需要幾分就可以。藥物的種類也不宜太多,否則藥物過多過重,反而會加重病情。病肯定不會好。只有痘瘡和瘄瘲這兩種疾病,才適合用重劑量,而不宜用輕劑量。如果劑量太輕,藥力達不到,也不能治癒。原因是,痘瘡和瘄瘲這兩種疾病,是先天的火毒全部發散到體外。因此,人生每個人只得一次。不像其他疾病那樣經常有。你只要看看葉氏的案例,當就會知道這個道理。

3. 方藥針灸按摩薄帖熏蒸各有所宜論

方藥治病。始於伊尹。六淫之邪在表在肌在營衛在六腑者。宜用湯劑邪在表者宜汗。在肌者宜解在營衛者宜和。入於六腑。在膈上者宜吐。在腸胃者宜下。在臟則非湯劑所能盡主之知矣。如肺病多有用散者。以肺居最高用藥宜輕。心肝脾有或宜丹或宜丸者。以其地位深幽。治之宜緩。

白話文:

用方劑治療疾病,開始於伊尹。六淫邪氣,如果侵犯表層、肌肉、營衛、六腑,應使用湯劑。邪氣在表層的,宜發汗治療;在肌肉的,宜解表治療;在營衛的,宜調和治療。如果邪氣深入六腑,在橫膈膜以上的,宜嘔吐治療;在腸胃的,宜瀉下治療;進入臟腑的,就不是湯劑所能完全解決的了。像肺病,多用散劑治療,因為肺臟位置最高,用藥宜輕靈;心、肝、脾有時宜用丹劑或丸劑治療,因為它們位置較深,治療宜緩和。

腎則多虛少實。故或宜於丸。或宜於膏。內經云。腎藏精。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故腎虛者。宜氣濁味厚之品。或血肉有情之物。為膏為丸。同類相感。乃克有濟。如病在經絡。或疼痛流注。或拘攣弛縱。必用微針以調其外。更佐藥酒以和其內。則經絡和而隧道通。而疾愈矣。

白話文:

腎虛的比較多,實證較少。所以有的適合做成丸劑,有的適合做成膏劑。內經說:腎藏精。精氣不足的人,用味道來補充。所以腎虛的人,適合溫潤厚重的藥材,或有生命的血肉之物,做成膏劑或丸劑,同類藥物相呼應,纔能有效果。如果疾病在經絡上,或疼痛流注,或拘攣弛縱,一定要用細緻的針灸來調和外部,再輔助藥酒來調理內部。這樣經絡和調,管道通暢,疾病就能痊癒了。

徒事藥餌。病必不愈。如小兒驚風。二十四種。驚病必用按摩。更用灸法以治之小兒丹毒及大人惡血留阻。須用砭法。砭去惡血。一切沉寒痼冷之久病痞積。以及潰瘍虛寒。年久不斂。肌肉黑陷者。非用灸法。不能回春。腫瘍疼痛癥瘕等病。俱宜薄貼。但症有陰陽。而藥分寒熱耳。

白話文:

只依靠服藥,疾病一定無法痊癒。如兒童的驚風,有二十四種。驚風病必須使用按摩,再配合灸法治療;兒童的丹毒和成年人的惡血阻滯,需要使用砭法,將惡血去除。一切沉寒痼冷的久病痞積,以及潰瘍虛寒,長期不收斂,肌肉黑陷的,不使用灸法,無法恢復健康。腫瘤疼痛、癥瘕等疾病,都適宜薄貼,但疾病有陰陽之分,而藥物有寒熱之別。

如歷節痛風筋骨疼痛。須用熏蒸以提其毒。是以病分肌表營衛經絡筋骨氣血臟腑上中下之部署。而治法則各有所主。先聖立法。一定不易。後世醫者。不能通曉。每以方劑通治百病。治之不愈。延為終身之疾者多矣。故為醫者必當深考古法博覽群書。然後能操縱在手。運用如神也。

白話文:

對於關節疼痛、筋骨疼痛等症狀,需要採用燻蒸的方法來排出體內的毒素。因此,疾病會根據肌膚表面、營衛系統、經絡系統、筋骨系統、氣血系統、臟腑系統以及上、中、下三焦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區分。不同的疾病部位,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古代聖賢制定了治療原則,必須嚴格遵守,不可隨意更改。後世的醫者如果不懂得這些原則,總是用同一種藥方來治療各種疾病,治不好病的例子比比皆是,最終導致疾病長期存在。所以,做醫生的人一定要深入研究古代的治療方法,廣泛閱讀相關書籍,才能靈活運用治療原則,並達到藥到病除的神奇效果。

4. 補藥不宜輕服論

內經四氣調神為攝生之本。五穀為養。五菜為充。五果為助。五畜為益。飲食有節。不可過也。過食即有偏勝之患。是故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色變。多食苦則皮槁而毛落。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䐢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而人之所賴以生者谷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提到,調整四種氣候對身體的影響是養生的基礎。五穀用於滋養身體,五菜用於補足營養,五果用於幫助消化,五畜用於益氣。飲食要適量,不要過度。過度飲食會導致失衡。因此:

  • 過度食用鹹味會導致脈搏凝滯和膚色改變。
  • 過度食用苦味會導致皮膚乾燥和脫髮。
  • 過度食用辛辣味會導致肌肉緊張和指甲乾燥。
  • 過度食用酸味會導致肉瘤和嘴脣開裂。
  • 過度食用甜味會導致骨頭疼痛和掉髮。

這些都是五味對身體的損害。而人賴以生存的主要是穀物。

萬物之性。中正和平者。亦莫如谷。故人雖百年而不厭其常食也。上古治病之法。病去則調養以穀味。未嘗病後而峻補之者。張仲景為立方之祖。觀傷寒論及金匱二書。其方皆是治病。補劑之方甚少。後賢惟張子和得之。病去則教人以糜粥調養。與內經之旨不相違悖。而補方之盛行者。

白話文:

在所有的事物中,個性中正平和的,沒有比穀物更好的了。所以,人即使吃了一百年也不會厭倦它。古代治療疾病的方法,病好了之後就用穀物調理身體。從來沒聽說過病後需要大補的。張仲景是藥方之祖。從《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本書來看,他的藥方都是用來治病的,補藥的方子很少。後來的名醫只有張子和繼承了他的衣缽。病好了就教人用米粥調理身體。這和《內經》的宗旨並不矛盾。但是流行的補藥方子卻很多。

則始於張景岳、趙養葵。動輒參耆歸地。而薜立齋宗之。後世徒震其名。以為信然。效之者誤人無算。觀其治案中。無不以補中益氣。逍遙散歸脾湯三方。通治百病。其餘採用之方甚少。即此便可知矣。蓋風寒暑濕四時之氣。其中於人也。則曰邪氣。人在氣交之中。其能免乎。

白話文:

中醫補中益氣的療法,可以追溯到張景嶽和趙養葵。治療疾病時經常使用人參、黃耆、當歸、地黃等補益藥物。薛立齋秉承了他們的學說,後世的人們對他們的名聲深信不疑。但實際上,照此法治療而誤人的例子不計其數。試看薛立齋治療的案例,無不使用補中益氣、逍遙散、歸脾湯三種方劑來治療各種疾病。他採用其他方劑治療的案例非常少。因此便可以看出,薛立齋的治療方法是存在問題的。風寒暑濕四時之氣,對人體來說就是邪氣。邪氣和人體正氣相互作用,人能完全免受邪氣的侵襲嗎?

而風則傷衛。寒則傷營。暑則傷氣。濕則傷人皮肉筋骨。內傷於脾胃。是四氣之傷人也。在表則惡寒發熱。在裡則四肢困倦。類乎內傷之虛象。即燈結煤而暗之義。前已詳論之矣。若外邪正盛。或病初愈而邪未盡。誤投補劑。必至邪與正為互。如油入面。莫能去之。致成終身之疾。

白話文:

風邪會傷害身體的防禦系統(衛氣)。寒邪會傷害血液系統(營氣)。熱邪會傷害身體的能量系統(氣)。濕邪會傷害皮膚、肌肉和骨骼。內部受到脾胃傷害,也是由這四種邪氣對人體的侵襲造成的。如果邪氣停留在體表,就會出現怕冷發熱的症狀。如果邪氣在體內,就會出現四肢痠軟乏力的症狀。這些症狀類似於內傷的虛弱表現,就像燈芯結了煤而變得昏暗一樣。前面已經詳細討論過了。如果外邪正處於盛行時期,或者疾病剛痊癒但邪氣還沒有完全消除,此時誤用了補益藥物,就會導致邪氣和正氣相互對抗。就像油混入麵粉中,無法去除,最終會導致終身疾病。

可慨也。識者鑑及於此。是以有不服藥為中醫之說。寧使五穀調養。既可省費。亦無弊竇也。

5. 德以治身藥以治病論

有客論曰。人生之得失。必關乎時運之順逆。古來英雄。其運未至。饔飧尚屬不繼。及其至也。則為將為相。別具一番經天緯地大手段。何其前後相去如天淵也。余曰。此理甚明。客請詳之。余曰。汝曷觀四時之序乎。百卉秋則凋零。冬則枯落。春信一至。齊開競放。至夏則又盛長矣。

白話文:

有位客人討論說:人生的得失,必定與時運的順逆有關。古今中外的英雄豪傑,在運勢未到來之前,連吃飯都成問題;可是到運勢到來時,就會成為將軍或宰相,擁有非凡的手段來治理國家。為什麼運勢前後落差會如此巨大呢?

我回答說:這個道理很明顯。客人請我詳細說明。我說,你觀察過四季的變化嗎?百花在秋天紛紛凋零,到了冬天更是枯萎凋落。但是,只要春風一到,百花爭相開放;到了夏天它們就又生長茂盛了。

此即得時失時之徵也。況人與天地參。尤為萬物之靈。日星河嶽。其來有自。榮辱屈伸豈盡人事。有天運。有氣運。有在人之五運。天運關乎時數。氣運系乎國家。在人之五運。則主人之一身。亦名經氣。晝夜運行。出入應乎時刻。可定病之進退。傷寒論云。太陽病欲解。從午至未上。

白話文:

這是得知病情進程的徵兆。何況人與天地相互影響,尤其萬物之長。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由來已久。人的榮辱興衰難道全由人為因素?還有天運、氣運,還有人的五運。天運關乎時辰,氣運關係國家,人的五運則主宰自身,也稱經氣。經氣晝夜運行,出入與時辰相應,可以確定疾病的進展。傷寒論中說:「太陽病將要痊癒,從中午到傍晚。」

又云病發於陽者夜半愈。發於陰者明日日中愈。又云傷寒六日。六經已周。七日當解。是藥之治病也。不過隨其偏而調之。亦待經盡而始愈也。曰。然則五運之盛衰。可用藥以調之。如運之失時。則何法以治之耶。余曰。安得無法。病以藥勝。運以德勝。曰。雖然。不如藥之速乎。

白話文:

另外還有說法:由陽氣病發的,通常在半夜病癒;由陰氣病發的,通常在第二天中午病癒。還有說法,傷寒持續六天後,六條經絡都已循環;到了第七天,病情應該會好轉。這都是藥物治療疾病的原理。不外乎針對病症的偏向來調整,也是要等到經絡循環結束才會痊癒。有人問:「既然如此,那麼五運的興衰,也能用藥物來調整嗎?如果運勢錯過了時間,用什麼方法來治療呢?」我回答說:「怎麼會沒辦法?病情靠藥物來克服,運勢靠德行來克服。」有人說:「雖然如此,沒有藥物的效果來的快啊。」

余曰。德較藥而有速曰。何所見耶。余曰。昔有一貴人。馬上揚鞭而過。一相士視之。見其印堂黑暗。法當暴卒。且主惡死。去至半路。見礙石當道。必害人。乃下馬去石而返。則相士復見之。面上已轉紅潤。非但不死。且主富貴。相士拉馬驚問其過。曰。適見君去。色現黑暗。

白話文:

我對他說:「道德比藥物更有效,而且速度更快。」他問我:「你從哪裡看到的?」我回答說:「以前有一個貴族,騎著馬揮鞭而過。一個相士看到他,發現他的印堂發暗,依據相術來說,他應該會突然死亡,而且死狀很慘。這個貴族走了一半路,看到路上有塊礙眼的石頭,肯定會害到人。於是他就下馬把石頭移開,然後回去。相士再次看到他時,他的臉色已經紅潤起來,不但不會死,而且還會有富貴的命運。相士拉住他的馬,驚訝地問他剛才發生了什麼事。貴族說:「剛才我離開的時候,你看到我的臉色很暗。」

必主暴卒惡死。君今返駕。不但不死。且主富貴矣。不有大德。焉能挽天心於頃刻哉。乃告以故。曰。此即救人以自救也。其餘如孫叔敖之埋蛇。裴晉公之還帶。皆能轉禍為福。履險如夷。古書所載。斑斑可考。豈非較藥而更速乎。客遂唯唯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