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集》~ 卷下醫案 (12)
卷下醫案 (12)
1. 發背治驗
孫姓一乳嫗,患發背堅硬高腫,根盤如碗,瘡頂白點如粟米甚多。余曰:「此症甚險,不可輕視。」付以散堅消腫丸藥數錢,令每日服五錢,來朝視之,堅塊盡消,其症如失。余大異之,曰:「餘存丸藥,當仍還余,因修合不易,非吝惜也。」出藥視之,所存無幾,乃伊於一晝夜服十餘次,每服必二三十粒,已服完矣。余曰:「幸而體壯,否則豈不誤事!」然凡癰毒堅腫不消,惟此丸無不應驗如神,即膿已成,亦不必開刀,自能穿破出毒,潰後收功亦易,誠至寶也。
白話文:
有位姓孫的婦人,她患有背部發炎,病處堅硬且高度腫脹,病竈底部像碗口那麼大,傷口頂端有很多像粟米大小的白色點狀物。我告訴她,這種情況非常危險,不能輕忽。我給了她一些散堅消腫的丸藥,讓她每天服用五錢。第二天再去看她時,發現她的病塊已經完全消失,病症似乎都好了。我感到非常驚訝,就告訴她,剩餘的丸藥應該還給我,因為製作這種藥很困難,並不是我小氣不願給她。
她拿出藥給我看,剩下的並不多,因為她在一天一夜裡服用了十多次,每次都要吃二、三十粒,藥早就吃完了。我說,幸好她的身體夠強壯,否則這樣亂來,豈不是會出事。但是,對於那些堅硬不消的腫瘤或感染,這種丸藥真的非常有效,就像神蹟一樣。就算膿包已經形成,也不需要動手術,這丸藥能自動穿破膿包,排出毒素,之後的恢復也會比較容易。可說是真正的寶貝啊。
2. 陳姓子瘰瀝治驗
寧城西門外陳厚載子,年甫十三,項側瘰癧如貫珠,面色㿠白,脈沉細而微。先起之瘡已潰年餘,瘡口白陷,稠水淋漓,皮內之核如彈丸,半露皮外,半在肉裡,余核堅硬未破。
余曰:「此症色脈俱屬虛寒,急宜溫補氣血,若不善治,綿延歲月,多成童勞。」遂用人參養榮湯,加鹿角膠。
十餘劑瘡口漸轉紅活,其核未消,仍用前方,兼用洞天救苦丹、小金丹,間日輪服。服至三十餘日,其核化膿,以漸流去,未破者亦漸消散。乃用生肌末藥,加參鬚、象皮,用陽和解凝膏蓋貼,仍服生肌養血健脾之湯丸,兩月而愈,人亦從此強壯。此王洪緒先生法也。
世醫多用降丹取核,痛不可當,必不能愈。故治瘡瘍諸症,以不痛為第一妙法,此虛寒症之治法也。瘰癧種數甚多,治法亦各不同,必於平日留心,臨症方有把握。
白話文:
位於寧城西門外的陳厚載的孩子,今年才十三歲,脖子旁邊長了一串像珠子一樣的瘰瀉。他的臉色蒼白,脈搏細弱且微弱。起初長出的瘡已經潰爛一年多,瘡口呈現白色凹陷,傷口滲出濃稠的液體,皮膚下的結節像彈丸一樣,一半露出皮膚外,一半藏在肌肉裡。其他的結節堅硬尚未破裂。我說,這種病的面色和脈象都顯示他體虛且寒,應該緊急地溫補氣血。如果不妥善治療,病情可能會持續很久,很多會變成兒童勞疾。於是開始使用人參養榮湯,加上鹿角膠。十多劑後,瘡口逐漸轉為紅潤活絡,但結節仍未消失,繼續使用同樣的藥方,並搭配洞天救苦丹和小金丹,隔日交替服用。服用三十多天後,結節開始化膿,逐漸流出。未破裂的結節也逐漸消散。然後使用生肌末藥,加上人參鬚和象皮,使用陽和解凝膏蓋貼,並繼續服用生肌養血健脾的湯藥和丸藥。兩個月後,病癒了,人也因此變得更健康。這是王洪緒先生的方法。
世間的醫生大多使用降丹來取出結節,疼痛難忍,而且必定無法根治。因此在治療瘡痍等病症時,不痛是第一要義。這就是治療虛寒症的方法。瘰瀉的類型非常多,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病情,纔能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