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集》~ 卷上諸論 (6)
卷上諸論 (6)
1. 蘿蔔纓為治痢妙藥論
夏秋間痢症最多。其病多由於暑穢食積而成者。蘿蔔治之最宜。務於冬至日。連根葉置於屋上。任其風雨霜雪日曬。至清明收下。其內空松如纓。名曰蘿蔔纓。性能清暑消積。又加雨雪日曬寒暑交蒸。受天之清氣。以解腸胃之濁邪。無論赤白痢。俱極效驗。而富貴之家。厭其輕賤。
棄而不用。惜哉。豈知物雖賤而效至神。若能制以施送。則造福無量矣。蓋是物至賤。存心濟人者。人人可以制送。願醫者廣為傳說。則亦造福之一端也。
白話文:
夏天到秋天這段時間,最容易發生的是腹瀉症狀。這種病大多是由於夏季悶熱、飲食不潔或是食物積滯所引起的。用蘿蔔來治療這種病症是最適合不過的。必須在冬至那天,將整株蘿蔔,包括根和葉子,放在屋頂上,任由風吹、雨淋、霜打、雪覆,以及太陽曝曬,直到清明節時再收回來。那時候蘿蔔內部會變得鬆軟且有纓穗狀的組織,我們稱之為蘿蔔纓。蘿蔔纓具有清熱解暑和消除積食的功效。加上它經過雨雪和日曬,承受了冷暖交替的天然條件,可以化解腸胃裡的污濁之氣。不管是紅色或白色的腹瀉,都非常有效。然而,有些富裕人家因為覺得蘿蔔纓太廉價,就選擇不用,這實在可惜。他們不知道,東西雖然便宜,但效果卻非常神奇。如果有人願意大量製造並分送出去,那就是無量功德。因為這種東西非常便宜,有心救人的人都可以做得到。希望醫生們能夠廣泛宣揚這個訊息,這也會是一種造福社會的方式。
2. 痰症隨宜施治論
人之痰病甚多。全部內經。無一痰字。金匱又以痰飲咳嗽同列一門。以致後世治痰。專責於肺。不知古人以腎為生痰之本。胃為貯痰之器。理固甚精。蓋腎主五液。入肺為涕。痰與涕。同為津液之化。而津液又生於胃。為水穀所歸。煉氣存精。為之津液。上升肺而下輸脾。則又隨氣運行。
痰因氣而周歷四肢巔頂。無所不到。故內傷外感。皆能生痰。治外感寒則溫之。火則清之。治內傷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壅上宜吐。滯下宜攻。此大略也。如痰因風生。則用輕劑疏其表。風為陽邪。從皮毛而入腠理。漸漸達於肺胃。必致水穀之精液。不能上升。因鬱結而化痰。
仍當從肺竅咳出。肺位最高。故宜輕劑。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吳氏之銀翹散、桑菊飲、是也。如風已化熱。熱蒸胃液而成痰。宜佐以清胃之品。知母、花粉、石膏、竹葉、等是也。如感寒邪而生痰。則毛竅閉拒。肺氣逆滿。太陽之氣。無以發泄於外。宜杏蘇散、麻杏甘石湯之類。
熱盛則佐以條芩、知母、桑皮、山梔等。如暑邪由口鼻吸受。直趨中道。入於胃府。積滯而為熱痰。宜白虎湯、竹葉石膏湯之類。宣泄熱邪。如濕鬱於中。脾胃不克升降。壅阻為痰。務須運脾清胃。運脾宜厚朴、乾薑、腹皮、山楂、茯苓、蒼朮、藿香、豆蔻、橘皮之類。清胃宜竹茹、條芩、知母、甘草、花粉之類。
或加淡滲利水之味。如濕鬱變成熱症。又宜透濕清熱。如芩、連、知、柏、豆卷、通草、滑石之類。詳見吳氏條辨。薛氏濕熱病篇。如傷秋金燥氣。消爍肺胃之津液而化痰。宜滋養肺胃之陰。喻氏主清燥救肺湯。或佐以五汁。養陰甘涼潤燥。即雪羹之類亦是。且六淫之中。火最生痰。
火有君相之別。五志之分。治肝火以苦泄。治胃火以苦降。苦泄與苦降不同。苦泄如山梔、青黛、龍膽、蘆薈、豬膽等。苦降如大黃、黃連、黃芩、知母、黃柏、枳實等。又痰鬱久而化火。其升於上則怔忡眩暈。嘈雜不寐。入於經絡。則疼痛癱瘓麻木結核。入於肌腠。則凝滯而成癰疽。
流於下焦。則必痿痹鶴膝骨疽。入於胞絡。則又痰厥癲癇癡呆昏迷。大抵怔忡眩暈。嘈雜不寐。宜清火以治肝。佐以安神之藥。如羚羊角、桑葉、丹皮、山梔、鉤藤、天竺黃、連翹、麥冬、茯神、遠志、青黛、牡蠣、石決明之屬。疼痛癱瘓麻木、則宜控涎丹、滾痰丸、及荊瀝、竹瀝之屬。
蓋痰居深遠。不克吐出。不得不從下也。凝結肌腠而成癰疽。宜調和營衛。佐以芳香透絡。開腠如歸、芍、穿山甲、白芥子、桃仁、乳香、沒藥、皂角之屬。攻其瘀積而導散之。痿、痹、鶴膝、骨疽。則宜大活絡、控涎丹之屬。誠以下焦之痰。非峻藥不能通達也。痰、厥、癲、癇、癡、呆、昏迷。
白話文:
痰症隨宜施治論
人體的痰病種類繁多,《內經》中雖未明確提及「痰」字,但《金匱要略》卻將痰飲咳嗽列為同一類疾病,導致後世治療痰證時,過於專注於肺臟,忽略了古人認為腎臟是產生痰液的根本,胃是貯存痰液的器官,這種觀點十分精妙。因為腎主五液,其中一部分進入肺部成為鼻涕,痰和鼻涕都是津液的變化產物,而津液則源於胃,是水穀精華的歸宿。通過煉氣存精,形成津液,上行至肺部,下輸脾臟,再隨著氣的運行,痰液便會隨著氣機運行遍布全身的四肢百骸,沒有不到的地方。所以內傷和外感都能夠導致痰濁的產生。治療外感,寒則溫之,熱則清之;治療內傷,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痰濁壅塞於上則宜用吐法,停滯於下則宜用下法,這是治療痰證的大致原則。
如果痰濁是因風邪而生,則應使用輕劑疏通表邪。風邪屬陽邪,從皮膚毛髮侵入肌膚腠理,逐漸到達肺胃,導致水穀精華無法上輸,鬱結而化為痰濁,最終仍需從肺竅咳出。肺位於最高,因此宜用輕劑。風邪入侵內部,治療應採用辛涼解表,佐以苦甘之品,如吳鞠通的銀翹散、桑菊飲等。如果風邪化熱,熱邪蒸灼胃液而形成痰液,則應佐以清胃之品,如知母、花粉、石膏、竹葉等。如果因感受寒邪而生痰,則毛竅閉塞,肺氣逆滿,太陽之氣無法外泄,則宜用杏蘇散、麻杏甘石湯等。
熱盛則佐以清熱瀉火之品,如黃芩、知母、桑皮、山梔子等。如果暑邪從口鼻吸入,直達胃腑,積滯化熱而形成熱痰,則宜用白虎湯、竹葉石膏湯等以宣泄熱邪。如果濕邪鬱阻於中焦,脾胃升降失職,壅阻成痰,則必須運脾清胃。運脾宜用厚朴、乾薑、厚皮、山楂、茯苓、蒼朮、藿香、豆蔻、橘皮等;清胃宜用竹茹、黃芩、知母、甘草、花粉等,或可加入淡滲利水的藥物。如果濕邪鬱化成熱,則應透濕清熱,如黃芩、黃連、知母、黃柏、澤瀉、通草、滑石等,詳見吳鞠通《溫病條辨》、薛雪《濕熱病篇》。
如果傷及秋季金燥之氣,耗傷肺胃津液而化為痰濁,則宜滋陰養肺胃,如喻嘉言的《清燥救肺湯》,或佐以五汁飲,養陰甘涼潤燥,雪羹之類亦可。此外,六淫邪氣中,火邪最易生痰。火邪又有君火、相火之分,以及五臟之別。治療肝火宜用苦泄之品,治療胃火宜用苦降之品,苦泄與苦降不同。苦泄如山梔子、青黛、龍膽草、蘆薈、豬膽汁等;苦降如大黃、黃連、黃芩、知母、黃柏、枳實等。
又,痰濁鬱久化火,上炎則出現怔忡、眩暈、嘈雜不安、失眠等症狀;入於經絡,則疼痛、癱瘓、麻木、結核等;入於肌膚腠理,則凝滯成癰疽;流注下焦,則痿痹、鶴膝、骨疽;入於胞絡,則痰厥、癲癇、癡呆、昏迷等。大體而言,怔忡、眩暈、嘈雜、失眠等症狀,宜清瀉肝火,並佐以安神藥物,如羚羊角、桑葉、丹皮、山梔子、鉤藤、天竺黃、連翹、麥冬、茯神、遠志、青黛、牡蠣、石決明等。疼痛、癱瘓、麻木等,則宜用控涎丹、滾痰丸以及荊芥、竹瀝等。
因為痰濁停滯於深處,不易咳出,不得不從下焦排出。凝結於肌膚腠理而成癰疽,則宜調和營衛,佐以芳香透絡之品,如羌活、白芍、穿山甲、白芥子、桃仁、乳香、沒藥、皂角等,以攻破瘀積,使其消散。痿痹、鶴膝、骨疽等,則宜用大活絡丹、控涎丹等。誠然,下焦的痰濁,非峻猛之藥不能使其通達。痰厥、癲癇、癡呆、昏迷等症狀,也屬於此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