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集》~ 卷上諸論 (10)
卷上諸論 (10)
1. 補藥不宜輕服論
內經四氣調神為攝生之本。五穀為養。五菜為充。五果為助。五畜為益。飲食有節。不可過也。過食即有偏勝之患。是故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色變。多食苦則皮槁而毛落。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䐢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而人之所賴以生者谷也。
萬物之性。中正和平者。亦莫如谷。故人雖百年而不厭其常食也。上古治病之法。病去則調養以穀味。未嘗病後而峻補之者。張仲景為立方之祖。觀傷寒論及金匱二書。其方皆是治病。補劑之方甚少。後賢惟張子和得之。病去則教人以糜粥調養。與內經之旨不相違悖。而補方之盛行者。
則始於張景岳、趙養葵。動輒參耆歸地。而薜立齋宗之。後世徒震其名。以為信然。效之者誤人無算。觀其治案中。無不以補中益氣。逍遙散、歸脾湯三方。通治百病。其餘採用之方甚少。即此便可知矣。蓋風寒暑濕四時之氣。其中於人也。則曰邪氣。人在氣交之中。其能免乎。
而風則傷衛。寒則傷營。暑則傷氣。濕則傷人皮肉筋骨。內傷於脾胃。是四氣之傷人也。在表則惡寒發熱。在裡則四肢困倦。類乎內傷之虛象。即燈結煤而暗之義。前已詳論之矣。若外邪正盛。或病初愈而邪未盡。誤投補劑。必至邪與正為互。如油入面。莫能去之。致成終身之疾。
可慨也。識者鑑及於此。是以有不服藥為中醫之說。寧使五穀調養。既可省費。亦無弊竇也。
白話文:
[對於補藥不宜隨便服用的討論]
根據《黃帝內經》的四氣調神理論,認為這是養生的根本。五穀是我們的主要食物來源,五種蔬菜可以充實膳食,五種水果則作為輔助,五種牲畜的肉類則有益健康。飲食要有節制,不能過量。如果吃太多,就會有失衡的問題。因此,吃太鹹會導致血液凝固,臉色改變;吃太苦的食物,皮膚會乾燥,頭髮脫落;吃太辣,筋骨會變得僵硬,指甲枯萎;吃太多酸的,皮膚會粗糙,嘴脣會乾裂;吃太多甜的,會骨頭疼,頭髮掉。這就是五種味道對身體的傷害。而人類賴以生存的就是五穀。
萬物的本性,最公正和平的,也是五穀。所以,即使活到一百歲,人們也不會厭倦日常的飲食。在上古時代,治病的方法是,疾病痊癒後,就以五穀來調養身體,從來不會在生病後馬上進補。張仲景是創立藥方的鼻祖,看他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本書,裡面的藥方都是用來治病的,補藥的藥方非常少。後代只有張子和繼承了這個觀念,他認為,疾病痊癒後,應該以稀飯等清淡食物來調養身體,這和《黃帝內經》的宗旨並無衝突。然而,補藥之所以流行,
始於張景嶽和趙養葵。他們常用人參、黃耆、當歸等地黃類的藥材。而薛立齋也跟隨他們的觀點。後世的人只聽聞他們的名聲,以為是真的,盲目跟隨,誤導了無數的人。看他們治療的案例,無一不是以補中益氣湯、逍遙散、歸脾湯三種藥方,來治療各種疾病。他們使用的其他藥方很少。由此就可以看出,風、寒、暑、濕這四季的氣候,當它們影響到人體時,就被稱為邪氣。人生活在這種氣候中,怎能避免被影響呢?
風會傷害身體的防禦系統,寒會傷害血液循環,暑會傷害氣力,濕則會傷害皮膚、肌肉、筋骨,內傷脾胃。這就是四季氣候對人的傷害。如果是在表面,就會有怕冷和發燒的症狀;如果是在內部,就會有四肢疲倦的症狀,這類似於內傷的虛弱現象。就像燈油燃燒產生的黑煙,使燈光變暗一樣。之前已經詳細討論過了。如果外邪正盛,或者剛剛病癒但邪氣尚未完全消散,錯誤地使用補藥,必然會讓邪氣和正氣互相影響,就像油滲入麵粉中,很難去除,最終可能成為終身的疾病。
這是令人感嘆的。有見識的人看到這裡,所以有了「不吃藥就是最好的醫生」的說法。寧願用五穀來調養身體,既可以節省費用,又沒有副作用。
2. 德以治身藥以治病論
有客論曰:人生之得失,必關乎時運之順逆。古來英雄,其運未至,饔飧尚屬不繼;及其至也,則為將為相,別具一番經天緯地大手段,何其前後相去如天淵也。
余曰:此理甚明。客請詳之。
余曰:汝曷觀四時之序乎?百卉秋則凋零,冬則枯落,春信一至,齊開競放,至夏則又盛長矣。此即得時失時之徵也。況人與天地參,尤為萬物之靈,日星河嶽,其來有自。榮辱屈伸,豈盡人事?有天運,有氣運,有在人之五運。天運關乎時數,氣運系乎國家,在人之五運,則主人之一身,亦名經氣,晝夜運行,出入應乎時刻,可定病之進退。《傷寒論》云:「太陽病欲解,從午至未上。」
又云:「病發於陽者夜半愈,發於陰者明日日中愈。」又云:「傷寒六日,六經已周,七日當解。」是藥之治病也,不過隨其偏而調之,亦待經盡而始愈也。
曰:然則五運之盛衰,可用藥以調之;如運之失時,則何法以治之耶?
余曰:安得無法?病以藥勝,運以德勝。
曰:雖然,不如藥之速乎?
余曰:德較藥而有速。曰:何所見耶?
余曰:昔有一貴人,馬上揚鞭而過,一相士視之,見其印堂黑暗,法當暴卒,且主惡死。去至半路,見礙石當道,必害人,乃下馬去石而返,則相士復見之,面上已轉紅潤,非但不死,且主富貴。相士拉馬驚問其故,曰:適見君去,色現黑暗,必主暴卒惡死;君今返駕,不但不死,且主富貴矣!不有大德,焉能挽天心於頃刻哉?乃告以故,曰:此即救人以自救也。其餘如孫叔敖之埋蛇,裴晉公之還帶,皆能轉禍為福,履險如夷,古書所載,斑斑可考,豈非較藥而更速乎?
客遂唯唯而去。
白話文:
有位客人討論說:人生的得與失,必定和時運的順利與否息息相關。古往今來的英雄們,在他們的好運未到時,可能連飯都吃不飽;但等到好運降臨,就能成為將軍或宰相,展現出經天緯地的大才幹,為什麼前後的差距會如此之大,彷彿天壤之別呢?
我回答他:這個道理非常清楚。客人請我詳細解釋。
我說:你有觀察四季的變化嗎?秋天來臨,百花凋零,冬天到來,草木枯萎,但春天一到,萬花齊放,到了夏天,更是生機勃勃。這就是得時與失時的表現。況且人作為天地間的生物,更是萬物之靈,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都有其自然規律。榮辱興衰,豈能全由人力掌控?有天運,有氣運,有人自身的五運。天運與時間節奏有關,氣運與國家命運相聯,人自身的五運,則是個人身體的運行,也叫經氣,日夜運行,出入與時刻相應,可以判斷疾病的進展或退步。《傷寒論》說:「太陽病有機會痊癒,時間是在中午到下午三點之間。」
又說:「疾病如果是白天發作,夜晚會好轉;如果是夜晚發作,第二天中午就會好轉。」又說:「感冒六天,六經已經走了一輪,第七天應該會痊癒。」藥物治療疾病,不過是針對其偏離狀態進行調整,也要等到經絡運行完畢才能痊癒。
他問:那麼,五運的旺盛或衰退,可以用藥物調節;但如果運氣不好,該如何治理呢?
我答:怎麼可能沒有方法?病用藥來戰勝,運氣則用德行來戰勝。
他問:但是,德行的效果比不上藥物快吧?
我回答:德行的效果比藥物更快。他問:這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我說:以前有一位貴人,騎著馬揮鞭經過,一位看相的人看到他,發現他的額頭暗淡無光,預示著他將突然死亡,而且死狀慘烈。但走到半路,他看到路上有塊大石,可能會傷害行人,於是下馬把石頭移開,再回到原處,那位看相的人再次見到他,發現他的臉色已經變得紅潤,不僅不會突然死亡,反而預示著他將會富貴。看相的人拉住他的馬,驚訝地詢問原因,貴人告訴他:剛纔看到你離開,臉色顯得很暗淡,肯定會突然死亡;但現在你回來了,不僅不會死,反而會富貴!若非有大德行,怎麼可能在瞬息之間改變天意呢?他告訴看相的人移石救人的事情,說:這就是通過救助他人來救助自己。其他例子,如孫叔敖埋葬蛇,裴晉公歸還腰帶,都能轉禍為福,化險為夷,古籍中有大量記載,這些豈不是比藥物更快速有效嗎?
客人聽了這番話,恭敬地離去。